<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我的祖太爷段纯道,山西汾阳人氏。生前不仅我没有见过他,就连我的父亲我的爷爷也没有见过。但自我记事起,便听说了他老人家罗曼蒂克的爱情故事。</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那时,我的太爷爷——也就是祖太爷爷的儿子,经常对我说,我们段家不是本地人,我们的老家在很远很远的山西汾阳段家老庄。那我们为啥会来到庆阳这个地方?我问太爷爷。太爷爷说,是因为他的母亲——我的祖太太是这地方人。祖太爷远在山西,是怎么与庆阳的祖太太走到一起的呢?还没有等我整明白这事时,太爷爷便去世了。后来我长大了,上学了,便仔细阅读了段氏家谱,并查阅了相关的历史资料,才算搞清楚了我祖太爷与祖太太罗曼史的时代背景与来龙去脉。</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清同治元年,西北回军作乱。回军首领、陕西泾阳人白彦虎率五十万人在咸阳一带与清军展开激战,后在左宗棠部的强攻下,白彦虎部节节退守,于同治五年退守至庆阳董志塬,并在此盘踞三年之久。公元1869年,清军收复董志塬,白彦虎率残部逃至宁夏,后又转赴河州(甘肃临夏)、西宁等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白彦虎盘踞董志塬期间,大肆杀戮汉人。据史料记载,原有141万人的庆阳府,死亡128.7万人;原有280万人的平凉府死亡249万人;陇东、陕北一带合计死伤人数高达2000余万人。整个陕甘一带原住民非死即逃,十室九空,方圆几十里无人烟,一片荒芜,满目疮痍,十分凄惨。我的祖太太秦氏女,家居董志塬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回匪作乱期间,刚五、六岁的样子,天生丽质,活泼可爱。</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一天,只听村口有人大喊:“快跑,回匪来了”,全家人扔下吃饭碗出门躲避。慌乱中,秦氏女与家人失散,一人单独躲藏在一簇麻子(一种榨油的植物)枝叶丛下。回匪进村后大肆烧杀掳掠,与几十年后日本鬼子进村实行的“三光”很有一拼。这时,有一匪徒窜进路边高粱地解手,发现了藏身在麻叶丛下面的秦氏女,揪了出来就要砍头,正好被路过的一回匪小头领看见,秦氏女吓得瑟瑟发抖,可怜兮兮的样子让小头领动了恻隐之心,他托起小女孩的下巴,但见女孩五官清秀,明眸皓齿,便收为养女。这小头领虽也杀人如麻,但因妻子无生育,便将秦氏女视为己出,疼爱有加。</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不知出于何故,小头领自收养了秦氏女之后,便金盆洗手,脱离了白彦虎匪部,转身经商(史料记载,白彦虎在董志塬被清军击败后,率残部先逃宁夏,后转赴河州、西宁、新疆等地,最后逃入俄罗斯境内,客死他乡)。</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白云苍狗,岁月流转。十几年后,小头领与养女辗转来到山西汾阳,摇身一变已成为颇有资产的商人,谁也不知道他的过去身份。昔日的秦氏女(已被养父改了姓名,我们姑且这样称呼)已出落得亭亭玉立,容貌娇美,不仅通晓琴棋书画,且知书达理,举止优雅,招人喜爱。十七岁这年,经人介绍,嫁给本县知县段纯道作了三姨太。</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知县段纯道为清同治末年的举人,正值三十出头,风华正茂,风流儒雅,才华出众,英俊潇洒,擅写一手好字,在当地文人和书法界广受赞誉(段氏家谱前部分系祖太爷纯道先生亲笔书写。那一手赵体行书字,柔美飘逸,刚劲有力,挥洒自如。我小时候学毛笔字时曾多次拿出来临摹)。祖太爷在知县任上治理有方,上峰满意,百姓称道,前程一片光明。虽说已有两次婚姻,结发妻子在乡下照顾公婆、抚养孩子,不常陪伴夫君。二姨太结婚两年,未曾生育,前不久已病故。这秦氏女虽说是三姨太,但婚后伴随在知县老爷左右,住在县衙,官场应酬,家务琐事,全由她一手操持,其实和正房夫人没有两样。</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段老爷与秦氏女郎才女貌,情投意合,婚后生活十分幸福美满。正当他沉浸在幸福甜蜜之中,窃喜自己命好,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貌美能干又懂自己时,却不曾想到一场婚姻危机悄然降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原来祖太太一直有个心事,那就是她要回到董志塬,去寻找她的父母亲人,寻找她的家乡。未婚之前,养父对她看管的严,她有想法没办法。婚后曾试探夫君之意,但没等话说完就被否定了。因为她少小离家,只知道家在董志塬,姓秦,其它一概不知。董志塬在哪个省?哪个县?父母叫什么?她都回答不上来。段老爷爱屋及乌,不是成心不想让姨太太回乡认亲,而是认为这好比大海里捞针不现实。试想想,依那时的交通通讯条件,况且不知董志塬属于哪个省,即使知道属于甘肃的某个地方,恐怕让老爷从山西找到甘肃也是比登天还难的事,因此,老爷劝太太还是死了此心,安心在县衙大院过好日子就行了。从此,祖太爷不再提及此事。然而,祖太太思念父母、想念董志塬的心结并未泯灭。</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晋中多商人,走南闯北见多识广者众。一次,祖太太在与朋友打牌时,从一商人口中得知董志塬大概在西安的西北方向,距离西安并不远。听到这消息,祖太太即将熄灭的回乡之情倏然又燃起了希望之火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之人的。这天,祖太爷因公要去一趟太原府,四天后才能返回。祖太太嘴上没说,心里却想着机会终于等来了。等到祖太爷带着随从前脚出门,祖太太立马带上盘缠拉着丫鬟夺门而出。那个时候的女人都是三寸金莲,然庆幸的是祖太太从小跟着养父到处跑,并未裹足,丫鬟姑娘出身贫贱,从小失去母亲,也未缠脚。没想到两个女人不合时宜的大脚,这时却派上了用场,一口气跑出县城十多里地才雇了一辆轿子,给足银两,叮嘱向西安方向快速南下。</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祖太太一路艰辛自不必说。且说祖太爷四天后从太原返回,才知家中早已乱成了一锅粥,谁也不知三姨太去了哪里?别人一头雾水但祖太爷心中清楚,料定她八成是去董志塬找娘家了。但董志塬在哪儿?祖太爷自己也不知道。再难的事也难不倒县太爷呀,经多方打听,终于弄清楚了董志塬的大概位置。祖太爷心急万分,担心太太年轻,涉世不深,路有不测,这可如何是好?便扔下公务私事于不顾,匆匆策马直奔董志塬。</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心有灵犀一点通,身无彩凤双飞翼。祖太爷与祖太太成婚虽不足两年,也算是新婚燕尔,小两口十分恩爱。特别是祖太爷对这三姨太,无论是从人品、长相,还是接人待物、打理家务那可是十二分的满意,就感觉是上天赐给他的一件宝贝,呵护有加。现在突然出走,那可真是跟天塌了一样,所以,无论如何他都要追回来。他也不怨恨三姨太,因为他已经知道了她的过去,九死一生捡了一条小命,小小年纪便离开了亲人,如今远离故土,思乡寻亲乃人之常情。同时,他也追悔莫及。心想,早知道她认这个死理,他就应该及早帮助她了却这个心愿,而不至于造成她偷偷出逃的局面。</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现在知道,山西汾阳距离西安直线距离520公里,高速公路开车尚且得走六七个小时,但放在150多年前,祖太太一路是怎么找到董志塬的?祖太爷又是一路怎么追到董志塬的?家谱中并没有详细记载,从祖辈口中流传下来的故事也不多。只听说,祖太爷因为心急火燎追得急,出门时随身盘缠带得不多,穷途末路,急火攻心,等过了风陵渡,住在客栈里一病不起,只好卖掉马匹,花5两银子又买了一头瘦驴,稍能起身便继续带病追赶。</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现代网络说,人生海海,悲欢离合,婚恋关系的本质不是和谁过,而是借由他人的肉身和磁场,寻觅到最真实最舒展的自我。人越优秀,遇见真爱越难,因为你的身份和品味,决定你无法迁就。我的祖太爷在当时他所处的那个环境里,应该是位优秀且有品味的人,之前虽娶两房,且发妻尚在,但那种“最真实舒展自我”的婚姻估计没有遇到,或者说,娶到三姨太才算真正遇到了挚爱。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人一生能遇一个知心懂爱的伴侣实属不易,有追求、有品味的人不会轻言放弃。我的祖太爷段纯道应该就是这样一个浪漫而有品味且有追求的男人。</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风风雨雨,跌跌撞撞,凄凄惨惨,天下事无奇不有。一个多月后,他们在咸阳城外终于相遇。当时祖太爷已是人瘦须长、破衣褴衫、蓬头垢面、不成人样。他先认出了祖太太,呼唤她的昵称乳名,祖太太开始没敢认,但听见那一声只有夫君间才会有的昵称才转惊为喜,两人抱头痛哭,发誓今生今世永不分离。</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俗话说:小别胜新婚。夫妻俩个把月未见,虽然路途颠簸,蓬头垢面,但已经顾不上形象了,还是进城先找家客栈共度良宵吧。</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花有清香月有阴,春宵一刻值千金。夫妻俩洗漱装扮一新,重新焕发了精神,准备打咸阳出发正式回娘家省亲。一打听,咸阳至董志塬还有500多里路,祖太太心想,现在有老爷在,骑马扬鞭也就是轻而易举的事,祖太太心情大好,又是置办新衣,又是购买礼物,幻想一路观景一路嬉戏地就到了董志塬上了。</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祖太太这边可是高兴有余,无他顾及,但却把祖太爷难为坏了。试想想,知县大人寻妻出门一时心急,未曾向府台告假,擅离职守一月有余,而且到了咸阳才知道,这董志塬胜似八百里秦川,一望无际。且举目无亲,老丈人家具体在哪还是个未知数,返程之日不知还在猴年马月。祖太爷到底是祖太爷,当县太爷也是个为民作主的好官,但现在为了爱情就得有所取舍,不能就这样不辞而别,对上对下都得有个交代,对发妻、父母、儿子及家人也得有个妥善安排。于是,祖太爷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做出了决断,官位前程、金钱家产都不要了,只要夫妻真爱,决定为爱情舍弃一切,心甘情愿定居这一马平川的董志塬。</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英国国王爱德华八世不爱江山爱美人的动人故事流传至今且演绎出了许多版本,但这样的爱情故事早在此几十年前就在我祖太爷身上上演了。只是,爱德华八世舍弃的是江山,而我的祖太爷放下的是县官和生他养他的地方。虽然大小不同但本质相同,都是爱情至上主义者。从此,我段氏族人血脉中多了爱情至上的基因,后辈儿孙中追求真爱的故事也屡有发生。当然,这是后话,暂且按下不表。</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祖太爷段纯道做出决断后便与祖太太一番商议,特别强调,放弃眼前的一切荣华富贵,今后便自食其力,要做好过苦日子的思想准备。因为真爱所在,俩人的认识出奇地一致,都表示为求夫妻一生永不分离,后面的生活再苦再累心甘情愿。真可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于是,祖太爷买回笔墨纸砚,在客舍中分别向山西巡抚大人、汾州知府大人写了辞呈。接着又向父母、发妻和弟弟去了书信,说明自己的情况和态度,一一交代具体事宜,并明确所有家产钱财均留于父母、发妻和两个儿子,从此各自食其力,互不依赖。</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了断完这一切公事私事,俩人顿觉轻松愉快,再无牵挂,从今后便过自己的小日子,与他人无关了。真是,心如止水,世间万物皆过客,唯余宁静在心间。抛却杂念纷扰事,独享清风明月伴流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生活,一半是烟火,一半是清欢。当他们处理完这一切,才发现身上银两所剩无几,这时,祖太太又悄悄告诉祖太爷,她跑出来后才发现自己已有身孕,祖太爷听后是即喜又悲,感叹这孩子来的不是时候。于是,两人便在城外租一农舍暂时住下来,一是调养调养身体,二是祖太爷给人代写书信、鬻字,并在乡间一私塾兼课,挣点小钱,攒点盘缠再上路。再后来,因经济拮据只好打发掉跟随多年的贴身丫头杏花。一年多后,他们才动身向董志塬寻亲。</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董志塬位于陇东,是我国黄土高原最大的一块塬面,号称“天下黄土第一塬”。董志塬是汉民族的发源地之一,先周时期周祖公刘在此“教民稼穑”。这里土地肥沃,农耕历史悠久,盛产小麦、玉米、高粱、糜谷、豆类和油料等,素有“陇东粮仓”之称,古有“八百里秦川,不如董志塬边”之说。然而,历史发展到晚清那个动荡的年代,战乱频繁,尤其是经过同治年间的回乱,白彦虎部盘踞在此达三年之久,烧杀掠夺,民生凋敝。十几年过去了,董志塬仍然一派萧条,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祖太爷一家从咸阳郊外出发,走走停停,又经过大半年的长途跋涉,终于在翌年暮春季节到达了向往已久的董志塬。他们在董志县城落脚住下(晚清时期,庆阳府下设董志县),慢慢打问祖太太的娘家在哪里。苍天不负有心人,一天,他们打听到城南五十多里有一个叫秦冯咀的地方(即今日的董志镇寥坳村),住有许多秦姓人家,到实地多方打听,终于找到了祖太太的娘家人。但就在那次匪灾中,祖太太的奶奶、父母、大哥、大姐和小弟六口人遇害,只有他的二哥躲过劫难仍健在。经历千难万险,总算找到了自己的亲人,兄妹相见,已认不出来了,可还记得对方,抱头痛哭一场,到祖坟祭拜完父母亲人后,祖太太坚持在娘家门前租房定居,这辈子不想再与亲人远离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在秦冯咀定居时,他们已有了两个儿子——我太爷段绪义与他哥哥段绪仁。家庭人口多了,初来乍到,无土地、无牲畜、无农具,加之祖太爷系读书之人,没干过农活,日子过得捉襟见肘,甚是寒酸凄惨。娘家邻人看他们这一副乞丐相,风言风语,说三道四:“听说曾是个七品芝麻官呢,哪像呀?”“穷兮兮的样子在外混不下去了找娘家人来了”。这时祖太太才深感后悔了,内疚自责自己连累了丈夫、害了丈夫。丈夫为了自己丢弃了荣华富贵,风餐露宿、腥风苦雨一同来到董志塬,现在衣不蔽体,食不饱腹,还遭别人讥笑,她实在受不了。看见当年风流倜傥、意气风发的段知县今日被生活折磨的萎缩、可怜的样子,她揪心似的疼痛,背地里常常偷偷哭泣。</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娘家门前是非多,不可久居了。之后,他们又从秦冯咀搬迁到离董志城较近的叫岳家洼的村庄(今日董志镇寺里田村团结队)住下来。祖太爷心想,既然在这地方定居了,该要从长计议,首先要想办法去挣钱,没钱的日子不好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祖太爷是文化人,又有从政经历,晋人的经商头脑还是有的,只是没有本钱,他一边当私塾先生,一边在城里先从小本生意做起。后来便经营丝绸、茶叶、食盐等。赚到钱就在岳家洼南面地势平坦的胡同赵村购买了三、四十亩土地出租出去。这样,城里的买卖继续经营,乡下的土地也出租,小日子一天胜似一天,到祖太爷过世前,已是名符其实的小康人家了。但不知从什么时间开始城里的生意不做了,只经营乡下这几十亩土地,再后来,土地也不出租了,自己耕种,一大家人变成了彻彻底底的农民,祖祖辈辈就在胡同赵村这地方一直生活到现在。</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再说说汾阳老家那边。自祖太爷当年急匆匆快马加鞭追妻出来后一直未回去。父母由弟弟瞻养照顾,二老过世也未写信叫他,事后许久才告知。两个儿子也早以成家立业,与父亲偶有书信来往,再无相见。在他们眼里,父亲俨然就是现实中的陈世美,没必要再见。祖太爷是个极重感情之人,后半生一直未回汾阳与亲人相见,自有他的难言之隐。我分析揣测原因有三:其一,他虽为爱而走,却置父母、仕途于不顾,这是最大的不孝;其二,他虽名曰追求真爱,然抛妻别子,实为不忠不尊,不为世人所齿;其三,自弃官出走后生活窘迫,穷困潦倒,要回去既有经济上的考虑亦有颜面上的顾忌。正因如此,家乡、亲人一别,至死未回。虽说在陪同妻子寻亲途中、初到庆阳落户之时,生活近乎乞讨,万贯家财留于父母妻儿之手,却绝不向其老家人开口索要,这也就是祖太爷的秉性。</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我想,他老人家至死内心也许是复杂的,可以说是五味杂陈。他老人家的一生,既有冲破世俗追求爱情的浪漫,又有忠孝不全带来的骂名;既有对后妻后子的呵护与关爱,又有对前妻前子的内疚与不安。这,应该才是我值得敬佩的、有血有肉的祖太爷。</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2011年5月,我出差路经汾阳,顺便去了趟段家老庄。段家老庄在地图上标注是段家庄村,高速公路上就有去段家庄的出口。进入段家庄村,但见炊烟袅袅,鸡犬相闻,绿树环绕,小桥流水,一片祥和。段家庄系一较大村落,村民基本皆为段氏族人,我说明是段纯道后人,来寻祖,但他们无一人知道段纯道是谁?我说,当年当过知县,弃官去追三姨太,留落在庆阳董志塬再未回来。这时,一年长者回我:“哦,是他,听说过,不爱县官爱美人嘛。”可见,祖太爷的名字早已无人知晓了,然而,祖太爷的罗曼蒂克故事仍在故乡流传。(2025年3月于深圳)</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图片选自网络,特此致谢原作者!)</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作者简介】段巍,笔名山雨、董志塬人,政府部门退休干部,曾有31年军旅生涯,大校军衔。自幼喜爱文学艺术,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已有大量的散文、随笔、特写散见于报刊和网络平台。现为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学。</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