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知从何时开始,国人喜欢上了旅游,天南地北的到处走,只要是“称心如意”的地方,则必有国人到达,也必有自媒体直播得一起“歌颂”。想必是这“万恶的旧社会”和“改革开放”前所不能想象的。也或许印证了“贫穷限制了想象”的这句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想象也是,旧时常闹饥荒的,上米行还得挤队买“配给米”的,或是有吃树皮观音土的,再就是时常失业的穷困潦倒,哪还会有“旅游”的概念?像是我的外婆“借”了我母亲的“光”,搭乘了一次半小时的飞机上杭州,到了新社会的几十年了,还在“显摆显摆”的天天念着“老三篇”:这飞机响是响得来啊,连个讲闲话的也听不见(回头再看看,普通百姓当年能坐一回飞机的,那也算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到了我们这辈,起先还真不知道什么叫“旅游”,开始只记得有个“春游秋游”的,学校放一天的假,集体手拉手的上一座公园活动。“春游秋游”倒是蛮开心的,不用读书了,而且还有玩的吃的......最记得,春游的前夜,那真是翻来覆去的怎么都睡不着,总惦记着明天不能迟到,要早一点起来。不然,好不容易等了一个星期的“春游”就要泡汤了。于是,我便反复叮嘱母亲要让自己早点起床,还不断地翻包查验,生怕遗漏所带的“东西”......其实,书包内放着的不就是一只一毛三分钱的咸面包、一小包的“盐津枣”、一条小毛巾、一只茶杯和夹在书里的两毛钱(怕放在兜里的钱丢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而晓得“旅游”或是对“旅游”有了冲动的,那是卸甲归田的赋闲时光。只因是,身处“社会边缘”的空余时间多了,兜里也有个小钱了,况且待久了一处地方,也产生了“审美疲劳”,就想着上外面看看新鲜,开开眼界。不是说“没有了诗和远方,便是暮下苟且吗”......于是,便带着行李,背着挎包,拽着相机的“出去走走”,去寻找一种心灵上的慰藉和满足在异域风情中的沉醉,体验一种在那山那水中的痴迷,感悟在行走中找回迷失的自己......真可谓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其实,对“旅游”的兴趣,我也是一点点培养出来的。古人云:“一生能着几两屐?”意为一个人的一生能够穿多少双木屐(鞋)。后来,这句话被用来比喻人生的需求是有限的,要随时随地享受人生的快乐。不应该被物质财富或其他外在事物所束缚和困扰,要有对简单生活和精神自由的向往。而旅游便是令人陶怡心灵、放松身心的一种方式,尽管旅游过程中可能会感到一些疲惫和不适,也会更改自己平日里的一些习惯,但快乐新奇的自我体验,丰富阅历的可能却远远超过这些困难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于是乎,我便涌入了大叔大妈的“旅游”大军,虽不曾担当过“发烧友”的角色,但对“旅游”的热情却与日俱增。因为,旅游给我带来了见识,给我带来了快乐,给我带来的惊奇,更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精神面貌。真可谓是:五千里秦树蜀山,我原过客,一万顷荷花秋水,中有诗人。旅行,它让我见到: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昙曜五窟",铭记千古绝唱;玉龙雪山,秀丽、神秘、清新,那曾是杜甫锄草初歇的地方;长江崖壁,泛舟荡漾其中;徽州山水,别有种种;湘江风味,鲜香麻辣,酣畅淋漓......真是好一派华夏之风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旅行,它让我见到:吴哥窟的丛林、湖泊和庙宇构成的一幅美丽画卷,如此壮观,又如此精美,她让人们流连忘返。漫步在迪拜街头,赞叹这沙漠中的新城,绿树成阴、鲜花遍地,这竟是安置在城市土层下的排水系统所灌溉,如此发达,又如此先进。拾阶而上的伊夫堡,它让我感受到《基都山伯爵》的坚韧与智慧......当然,多瑙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如画,更引人入胜。尤其是在奥地利的林茨到梅尔克之间的瓦豪河谷,在晨曦的映照下,河水波光粼粼,仿佛镶嵌在大地上的明珠;在匈牙利境内形成的曲湾,每一处都充满了历史与自然的完美结合,如同一幅流动的画卷,展现着沿岸的风光与风情,让我如痴如醉。有那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里的,那块无名石碑的碑文,更让我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后附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时间在悄悄的“溜走”,蜿蜒的山路在脚下延伸,而旅游带给我的感悟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它是心灵放飞的实践。旅游是一种心灵的调节器,它帮助我们从日常多有闲暇的时光中解脱出来,让我们寻找到生命的自由和新的开始。在旅途中,哪怕是一个惊喜、一次感悟、一次尝试、一次探索,或是一次快乐,都是对自我的一次锤炼与激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它是强身健体、开阔视野的好帮手。旅游能让人的心情变好,让人忘记过往的烦恼;它不仅能增强人的体魄,增长人的见识,还能让人更为专注的锤炼自己的观察力、意志力、判断力、执行力和领悟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它是自我成长与提升的重要手段。在旅途中,面对形形色色的人、事、物,会有对比、会有反思,也会在审视中,获得个人的成长和心灵的洗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它是调整心态,接受差异,学会包容的重要途径。旅行,让我们在体验不同文化和传统的过程中,拓宽视野,学会尊重和欣赏文化的差异,让自我的胸径更加开阔,更加豁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它也是加强文化素养的重要手段。旅游不仅仅是游山玩水,看看风景,而是地理与文化的交融。它通过对不同地域、不同社会、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的实地了解,让自己深化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尊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旅游,真是扩展我们生命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无名石碑”碑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雄心勃勃,想要改变这个世界;可是当我历经了世事的沧桑后,我发现我根本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于是我将目光放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可是当我进入晚年后,我发现我根本不能改变我的国家,于是我决定只改变我的家庭和我最亲近的人。但遗憾的是,他们根本不接受我的改变;等我到了风烛残年、即将奔赴黄泉之时,我才幡然醒悟,如果当初我先改变自己,也许在我的影响之下,我就能改变我的家人,然后,在家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说不定我就能改变我的国家。然后,谁又知道呢?也许我连整个世界都改变了。</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