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在海南过春节,应朋友之邀,游罗驿村。说是个千年的古村落,有些意思,我就乘兴而去。</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个开放的古村落,不算旅游景点,只是到了村口的简介牌上,了解了些许,当听说苏东坡被贬海南,曾两度来这里讲学授业,我顿感兴奋。这次来海南,特意拿着林语堂先生著的《苏东坡传》,欲寻觅苏东坡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 进村不久,遇到了一位身穿中国红运动衣的男子,他看到匆匆而过,有说有笑,用手机随性、随便拍几张照片以示到此一游的游人,不屑一顾地说:"这些人什么都不知道,不懂怎样参观古村落,看也白看,拍也白拍"。我凑上前请他介绍,他操着海南味的普通话,很自豪的说;"在汉朝时,就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的秦朝之后的汉朝,(他总怕他的话会引起我的歧义,所以他讲的很慢很细),这里就修建了驿道,并设置了驿亭,逐渐有了人气。到北宋中期形成村落,叫'倘驿村',居住着陈、吴两姓居民,繁衍发展。”看着他认真的样子,我称他为导游,他说"不是,但我姓吴,就是旧称倘驿村的吴姓后代。"</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边走着,他一边介绍说;“到了北宋末年,海南万宁一位叫李文英的教书先生,巡教来到这里,李文英环顾四周,此地诸峰环绕罗列,驿道于此,可以罗络四海商客,广交天下朋友,逐起名'罗驿村'。”</p><p class="ql-block"> 传说李文英教学时,有一天,几个学生迟到,他要重罚学生,问为何迟到,学生怕受罚,就讲了看到的秘密:“有九只龟托着一只死龟,他们一路跟随,到了一个地方埋掉了”的过程。李文英也觉得怪异,就买了些甘蔗给学生,让学生顺原路一边走,一边吃,直到葬龟的地方再返回。到了人少时,李文英顺着甘蔗渣,找到了葬龟地,他觉得这块龟寿地,定能福泽后世。于是,就将这里选为自己百年后的栖身墓地,将全家人接到此地,从而就延续了李氏家族。</p> <p class="ql-block"> 我一边跟吴导走着,一边想着,除此原因之外,一定还有其他吸引李文英的地方。这时,吴导走到了一条古巷说:“这条路叫`东坡路',苏东坡被贬海南后,曾两次来此地讲学授业,使这里的百姓提高了文化水平,教育氛围很浓。”接着他又说:“苏东坡在此讲学50多年之后,南宋名臣李光被贬到儋州,看到海南的情况,以诗文记录了海南教育发展情况和经过,尤其是《昌化军学记》一文,对于海南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李光在文中称赞,‘当时海南文学彬彬,不异闽浙’,这与苏东坡50年前所见,‘郡学荒芜之貌迥异’,更是对苏东坡在海南教化百姓,提高教育水平的最好赞美”。</p> <p class="ql-block"> 我走在这石板光滑润泽的东坡路上,脚步很慢很慢,很细很细,总想有哪个脚步同大文豪苏东坡的脚步重合,我轻轻的抚摸着古巷子墙壁上每一块石头,高处的,低处的,不想错过一块,总想同苏东坡的手迹相触摸,海风从身过飞过,也似乎是苏东坡曾吹过的海风……巷子很静,很幽,我似乎能听到苏东坡讲学时那洪亮的声音。这时,苏轼的身份更是一位教育家,对海南的百年树人更加迫切,我似乎能听到学童们那朗朗的读书声。我一边走着,一边想着,当时李文英先生留在此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应该是这里的教育基础,文化氛围吧!</p> <p class="ql-block"> 吴导一边讲解罗驿村很多风物景点,比方二寺、二湖、三坊、三塔、三桥、九井等,绘声绘色,生动鲜活,这些景点,都是靠着36条古巷连通起来。</p><p class="ql-block"> 说着,他领我来到村南边的一个牌坊前,我看到"步蟾"两个金色的大字,苍劲有力,引人注目,高大的建筑,用巨石雕铸而成,雄浑而宏伟,这是明朝李氏后人李惟铭,为旌表其子李金中举而建。李金年少初入塾时,李惟铭对李金说,“须勤学,务求有成,他日若能金榜题名,定为你修坊一座”。李金果然不负父望,明景泰四年,(1453年)参加乡试,一举登科,被授江西赣州雩都(今于都)县训导。继而,其父不失其言,立坊为证。我仰望着这金色的大字,茅塞顿开,这高大的牌坊,不就是李氏家族的家训吗!如此的厚重,如此的长久,这是一座立在李氏家族后人心中的碑文,一个使李氏家族兴旺发达的碑文啊!教育、人才成为了李氏立家之本。</p> <p class="ql-block"> 吴导又领我走了其它景点,介绍说;“李氏家族重视教育,各类人才辈出,家族兴旺。800年来,元、明、清时期,有3人科举中第,34人登科贡生,250余人出仕。陈、吴两姓为避李家风芒,陆续迁出罗驿村,罗驿村就全是李姓了。我问,你怎么来这里?他说:“我他是李家女婿。”我们哈哈大笑起来。</p><p class="ql-block"> 最后,他领我到他岳父家祖屋前深情地说:“我岳父是个木匠,手艺高超,他做的木工活远近有名"。这栋建筑一进六间,进门是客厅,客厅两边各三间房子,客厅中间置有大方桌,桌上摆着两只蜡台,几样贡品,他举手指着房屋上部的木梁说:“我们建房子是不用铁钉的,完全用木榫相连,这是我岳父专做的叫‘鹰嘴榫’,既牢固,又美观。”我抬头看去,上方木梁上有九个雕刻成鹰嘴的木雕,对称排列。我又专门观察鹰嘴背后的奥秘,是一块长方形木头,与正面的鹰嘴为一体,紧紧的咬住几根房梁,给人坚实、有力、牢靠的安全感。墙体全是用火山岩石块砌成,石块凿刻的整齐伸展,石块之间没有粘合的泥土,主体墙的石块,也不是完全平直的,而是呈现一种弧形,明显可以看出,这样就把墙的重力落在一个点上,如同拱桥的原理。我从内心里赞叹,罗驿村的先民们是多么智慧!那时,他们就已经掌握了一些力学知识,并很巧妙地运用。</p><p class="ql-block"> 他接着说;"罗驿村的石匠也同样精益求精,砌墙时再小的石块都会利用,或填充小洞,或垫平石块,墙砌的笔直牢固"。我也观察到,罗驿村房前屋后,古巷的巷头巷尾都堆放着大小不同的石块,吴导告诉我,这些都是备料,随时能维修房屋和院墙。</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注意到,每个巷的巷口,都有一块牌子,标明这条古巷的“巷长”、专门负责管理这条巷子的一切事物。“巷长”都是李氏家族的后人,他们用真情,虔诚的维护着古村落的面貌,用敬仰的心传承着家训和未来。</p> <p class="ql-block"> 谢别了热情的吴导。我再次来到“东坡路”,回味着每个景点,每处思索。这里没有奢华,只是平淡;没有奔放,只有朴实;没有喧嚣,只有幽静;有残墙断壁,更有长久深入人心的碑文……</p><p class="ql-block"> 在这幽静而深沉的石板路上徘徊着,思考着,寻觅着。苏东坡刚到儋州如他所见,“本地人不能读书写字,但规矩老实”;此地无墨可用,苏东坡就同儿子苏过一起烧墨,发生火灾,差点烧掉自己的房子;即使如此,苏东坡三年中与儿子苏过,讲学授课,教化百姓,百姓同他们成为朋友,百姓们知道了苏东坡,喜欢了苏东坡,也欣赏苏东坡的书法,连70岁的阿婆也能同他交流,问他;“翰林大人,你过去在朝当大官,现在想来,是不是像一场春梦。”此后,苏东坡就称她"春梦婆"。</p><p class="ql-block"> 苏东坡在朝所做和在海南所做,百姓清楚,百姓得益。李光被贬儋州,继续发展教育,还有胡铨被贬海南10年,仍然是办教育10年……还有其他各朝各代被贬海南的官员,也都在海南执着的办教育,他们深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深知教育和人才的重要,愿为海南的教育发展贡献力量。这些,使海南的文明程度大大提高,教高基础逐渐厚实。罗驿村就是一个最典型的受益着,也是李文英选在此地繁衍生息,发展罗驿村的最重要原因吧。</p><p class="ql-block"> 我回首望着罗铎村,望着这个仍然充满活力的地方,深深的思考着,一个重视教育,培养人才的家庭能立家,一个家族重视教育,重视人才,就能长远繁华,一个民族也是这样,一个国家就更会兴盛强大,立于世界民族之林。</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28日于西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