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上周六,我早早起来乘坐网约赶到中宁,和在老家的大嫂一家、二哥、小弟,分乘两辆越野车一同上山。</p><p class="ql-block">我们是8点多离开县城的。上山的路,十分难走——没有明显的标识,特别容易迷路。去年雨水多,把许多山路冲断了,没有冲断的,路面坑洼不平,有的地方,路中间有很深、十几公分宽的雨水冲流痕迹。没有一定的驾驶技术,还真不行。内弟小我九岁,是个老司机。我坐在他的车上,很放心。我们的车在前面寻路,侄子、侄女和大嫂他们的车跟在后面。弟弟年龄小,经验丰富,但是处世特别谦和。每当需要决断时,坐在副驾的、大他一轮多的二哥总是习惯性地发号施令:从这边走,绝对没错!小弟总会弱弱地说,你看那边,应该沿着那里走。二哥特别强势——结果错了。他们不时地下车张望、寻找新的路口。</p><p class="ql-block">母亲离开我们已经28年了,母亲走后3年,父亲也随她而去,父母都是带着疾病离世的。母亲在世时,一大家子,其乐融融。尤其逢年过节,大家吃饱喝足,十几个人围坐在土炕上,里三层外三层的,都盯着中间的一副扑克或是几个骰子,不管谁输谁赢,幸福与满足全都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都说妈在哪家就在哪。妈在,家就在。一点不假。母亲走了,感觉家里冷清的,不只是老父亲,还有我们在外谋生的、出嫁的女儿。那时回到中宁,房子还是那个房子,但是感觉已经大不一样了。好在这样的感觉,很快就消失了。母亲走后不久,弟弟成家了。弟媳妇是城郊人,见多识广,她不但人长得漂亮,心眼也格外实在。她对偏瘫的父亲特别好,让我们做女儿的都觉自愧不如。弟媳妇那时在水泥厂上班,她不但把工作做到人前面,还把小日子打理的得井井有条。记得有一天我突然到家,刚好碰上弟媳妇在做饭。我进门时,她在炉灶前揪面。她一岁多的儿子双手合十抱着她的腿,小家伙把头紧贴在弟媳妇的腿上。弟媳妇动,他动,弟媳妇不动,他就乖乖地靠着。老爹在门口的椅子上坐着,看着我来了,眼神里流露出喜色。弟媳妇做好饭,首先盛了一大碗,径直走到屋角的脸盆架处,顺手将那碗饭放进了脸盆里。接着她将炕桌摆放在炕边,再将老父亲扶坐在炕桌旁。这会她才开始盛我们的饭食。准备停当了,她才把那碗放在洗脸盆里的揪面,放到父亲面前。看着父亲在吃,我觉特别满足。满足的不是那碗极其普通的面片,满足的是弟媳妇对老爹无微不至的孝心。弟媳妇极其有耐心地照顾着老父的行动不便、语言失能……太可惜了!老父亲走后没几年,小日子过得风生水起的弟媳妇,外出散步,为了保护5岁的幼儿,被一辆疾驰而过的车辆带到了天边。</p><p class="ql-block">我们清明上山,要去祭奠父母,还有弟媳,还有我的大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