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导语:在广西桂林灌阳县文市镇的田野间,一座座蔬菜大棚整齐排列,棚内绿意盎然,瓜果飘香。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承载着灌阳县东旭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唐冬初的乡村振兴梦。作为中国农业大学"头雁"项目学员,唐冬初通过引入"真希"富硒技术,不仅让濒临绝收的产业重焕生机,更带动周边农户走上提质增产的致富路,书写了科技兴农的生动实践。</p><p class="ql-block"> 从"头雁"课堂到田间实践:一场技术变革的启航:</p><p class="ql-block"> 2024年,唐冬初在中国农业大学"头雁"项目培训班上聆听了潘灿平教授关于富硒高品质农业的专题讲座。"富硒产业既能满足健康消费需求,又能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是农业现代化的突破口,尤其土壤富硒地区,真希富硒技术能提高硒元素活化利用。"潘教授的一席话让他醍醐灌顶。结业后,他立即联系桂林集琦生化有限公司技术专家团队,在富硒提质技术专家苏老师的指导下,将"真希"富硒技术引入公司基地。这项技术以"植物健康"为核心,通过喷施真希富硒营养液,激活作物抗逆基因表达,增强抗病抗旱能力,同时促进硒元素在果实中的高效富集。相较于传统富硒技术,"真希"实现了硒含量精准调控,使农产品达到国家富硒标准(GB 28050),且提高作物自然风味。技术团队提供的"全程管家式服务",从土壤检测到采收前硒含量监测,为科学种植保驾护航。</p><p class="ql-block"> 绝处逢生,富硒技术创造"逆袭"奇迹:</p><p class="ql-block"> 2024年夏秋季,唐冬初的110亩大棚西瓜遭遇罕见高温侵袭。"叶子焦黄卷曲,瓜藤成片枯萎,投入的钱眼看要打水漂。"正当他准备忍痛翻耕时,苏老师建议尝试"真希"技术促进抗病与光合作用。抱着最后一线希望,他分三次对瓜田进行叶面喷施。令人惊喜的是,一周后新芽萌发,喷施3次后竟然完全恢复健康,而且产量也没受到影响,口感好、瓜型均匀漂亮,最终收获40万斤富硒西瓜,以每斤1.2元的均价售出,产值达50万元。 "每亩成本仅增加45元,却换回近5000元的收益,这不仅是经济账,更是科技赋能的信心账!"唐冬初算了一笔账。经检测,西瓜硒含量稳定在30μg/kg,达到富硒水果标准,糖度提升2度,脆甜多汁的口感赢得客商抢购。</p><p class="ql-block"> 提质增效:打造富硒农产品"黄金带" </p><p class="ql-block"> 初战告捷后,唐冬初在2024年秋冬季扩大应用范围,将"真希"技术导入110亩大棚菜苔种植。通过"苗期壮根、生长期抗病、采收前富硒"的三次精准喷施,宝岛脆、西兰苔等品种展现出惊人潜力:平均亩产突破2800斤,较传统种植增产35%;硒含量达60μg/kg,超过蔬菜类富硒标准40%;更因甜脆爽口、可生食的特性,每斤售价提升至4.5元,总产值达140万元。 在灌阳县农业农村局组织的品鉴会上,农技专家惊叹:"叶片厚实无虫孔,茎秆粗壮不倒伏,这种品质在本地蔬菜种植史上罕见!"如今,基地的富硒菜苔已销粤港澳大湾区。</p><p class="ql-block">联农带农,技术共享铺就共富路:</p><p class="ql-block"> 2025年,唐冬初成立"富硒技术推广联盟",通过"三免两保"模式(免费技术培训、免费检测服务、免费示范观摩,保产量增幅、保硒含量达标),带动周边11户种植户应用"真希"技术。种植户王德发采用该技术后,5亩辣椒硒含量提升至55μg/kg,收购价从每斤1.8元涨至3元,年增收4.2万元。 为打通产销闭环,唐冬初联打造"硒望田园"区域公用品牌,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户"订单体系,通过抖音助农直播、社区团购等渠道,让富硒农产品溢价超30%。目前,文市镇已形成200亩富硒蔬菜核心示范区,辐射带动周边500亩种植区,年助农增收超300万元。展望未来:让科技之光照亮乡村振兴 站在连片的大棚前,唐冬初描绘着新蓝图:2025年计划建设富硒农产品加工中心,开发冻干富硒果蔬脆片、硒元素提取物等高附加值产品;与中国农大合作建立"富硒技术实验室",培育适合南岭山区的新品种;打造"硒旅融合"体验基地,让消费者亲身参与富硒作物种植。 "从绝望到希望,从单打独斗到联农共富,真希技术让我看到了科技兴农的无限可能。"这位"头雁"学员的眼中闪耀着光芒。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唐冬初正以科技为翼,带领更多农户飞向共同富裕的明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