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名府与大名天主教堂

钟奇静

<p class="ql-block">大名府,或称北京大名府,治所旧址在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东北。大名府人杰地灵,在历史上曾为府、路、州、道、郡治所在地。大名府春秋时代属卫国,名“五鹿”,是历史上著名的“五鹿城”。战国时期属魏国;秦朝为东郡;汉朝为冀州魏郡;三国魏阳平郡;北周魏州;唐为天雄军治,唐德宗建中3年(782)改称大名府。五代唐曰兴唐府,后晋曰广晋府,又为天雄军,后汉改为大名府,后周因之,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建陪都史称“北京”,是宋朝的陪都,大名府人口达百余万,《水浒》里多次提到它,后来被淹没。此座宋城完整地保留在4米之下的黄河河沙之中。金朝时期曰大名府路,元、明、清为路、府、道所在地。元曰大名路,明仍为大名府,清因之,属直隶省,曾为直隶省第一省会。民国废,故治即今河北大名县。解放后,曾建大名市。大名境内有五礼记碑、狄仁杰祠堂碑、马文操神道碑、朱熹写经碑、万堤古墓群等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和宋代大名府遗址、直隶七师校址等。</p> <p class="ql-block">北宋时期,大名府被宋仁宗钦定为陪都,与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洛阳)、南京应天府(商丘)并称为“四京”。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为了抵御辽国的南侵,大名府被升为“北京”,成为北宋的第四个都城。这一决策体现了大名府在北宋政治和军事中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大名府历史悠久,自隋唐以来就是重要的军事和经济中心。隋炀帝时期,大运河的开通进一步促进了其繁荣。北宋时期,大名府不仅是陪都,还是北部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其规模和影响力在当时仅次于东京开封府</p> <p class="ql-block">北宋建立后,由于失去了“幽云十六州”这一北方屏障,面临辽国的巨大威胁。大名府作为河北地区的重镇,被赋予“北京”的称号,旨在加强北方防御,巩固北宋的边防体系。</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大名府被称为“北京”是北宋时期政治、军事和地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体现了其在北宋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大名天主堂,又称“宠爱之母大教堂”,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东街,始建于民国七年(1918年),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大名天主堂是用“庚子赔款”修建的,由法国籍教士郝司铎监督施工,法国籍刘主教“祝圣”启用命名,建筑面积约1440平方米,由钟楼和礼堂组成。教堂平面呈十字形,正面朝北,堂内高大宽敞,穹隆拱顶,由14根6米多高的圆石柱支撑。周围墙上有各式多格窗户百余个,均镶嵌五彩玻璃,对花拼接,花形图案各异。教堂北端设有特大风琴一座,高6米,宽5米。教堂钟楼上嵌直径1.42米的四面大钟表。大名天主堂为研究中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例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