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非魅影(1)

树丰雪晶

<p class="ql-block">  三月,早春,午夜。随着飞机强烈的轰鸣声,我们期待已久的北非三国旅行终于开始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次的目的地是摩洛哥、突尼斯和埃及,为期19天。说是期待,其一是有生以来将第一次踏上非洲大陆的土地;其二是孩提时代就知道了那里的史前文明的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总想着要亲自和它对话;其三是早年就有同事参加的援摩医疗队,耳闻那里有撒哈拉沙漠的荒芜和地中海沿岸城市繁华;当然,还有《北非谍影》所呈现的卡莎布兰卡这座城市的神秘和精彩。</p> <p class="ql-block">  经过了18个小时的飞行(其中在法国马赛经停了2.5个小时),飞机在卡莎布兰卡穆罕默德五世国际机场落地。</p><p class="ql-block"> 步出机场的那一刻,炽烈的阳光,水晶蓝的天空,棉絮状的白云扑面而来,风裹着清新的空气一扫我们长途飞行的疲惫,哇,非洲,哇,卡莎布兰卡,我们来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摩洛哥行程的地陪是来自四川汶川的回族男生,张姓,30来岁,伊斯兰教徒,让我们称呼他为“阿里”。一上车就告诉我们,3月恰逢斋月,伊斯兰教徒们在整个白天不能吃喝任何东西,包括饮水。他们坚守这个习俗,是到了慎独的境界,因为不需要他人提醒和监督,我们感佩他们这种信仰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摩洛哥王国,位于非洲西北部的君主立宪制国家。</p><p class="ql-block"> 国土面积45.9万平方千米(不包括西撒哈拉26.6万平方千米),目前全国总人口约有3746万人。</p><p class="ql-block"> 摩洛哥地处撒哈拉沙漠北部、北大西洋沿岸,国土三分之一是山地。柏柏尔人是摩洛哥最早的居民,之后相继受到腓尼基人、罗马人、汪达尔人和拜占庭人的入侵与统治。公元7世纪,随着阿拉伯人西征,伊斯兰教开始在摩洛哥传播。8世纪末,摩洛哥开始由阿拉伯王朝统治。15世纪至20世纪初,法国、西班牙等欧洲殖民者相继入侵摩洛哥,1912年,摩洛哥沦为法属“保护国”。1956年3月,摩洛哥获得独立。</p> <p class="ql-block">  卡莎布兰卡是摩洛哥最大的城市。公元12世纪,柏柏尔人在此建立城市安法。8世纪时,阿拉伯人进入并建立阿拉伯国家。15世纪,西班牙航海者将其命名为“卡萨布兰卡”,意为“白色的房子”。1770年,摩洛哥国王在原安法古城旧址上兴建新城,定名为达尔贝达。1956年摩洛哥独立后,将城市名称恢复为达尔贝达,但人们仍习惯称其为卡萨布兰卡。</p><p class="ql-block"> 大巴在市中心的大道上行驶,途中,只见数以千计的鸽子在那里嬉戏觅食。阿里告诉我们这里是穆罕默德五世广场,因为有大量的鸽子在此,故又有了“鸽子广场”之称。</p><p class="ql-block"> 别看这小小的广场,在法国殖民摩洛哥初期,广场作为“欧洲城”扩展的核心而建。1943年8月,戴高乐将军在此发表演讲并通过广播播出。1956年,摩洛哥独立之父穆罕默德五世在该广场宣布摩洛哥独立‌。因此,鸽子广场成了卡莎布兰卡的重要地标之一。</p><p class="ql-block"> 阿里给我们十五分钟的时间,让我们在这个不太显眼却意义非凡的广场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迈阿密海滨大道,濒临大西洋的一条海滨大道,由坐落于此的一家名为迈阿密的咖啡馆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大西洋的风把海水推向岸边筑起了一道道的白浪,沿着海滩是一家家的酒吧、咖啡馆和泳池,各式店招,还有那大幅的《北非谍影》电影海报,都在无声地告诉游人这里是卡莎布兰卡,这里是美丽的大西洋海滨。</p><p class="ql-block"> 坐在卡座里,点一杯当地特色鲜榨的牛油果奶昔,眺望前方深蓝色的海,耳畔是一阵阵呼啸而过声浪,轻轻地抿一口稠稠的淡绿色的果汁,牛油果的清香和着淡奶的甜香瞬间填满了口腔,沁人心脾,好不惬意啊!</p> <p class="ql-block">  今天的重头戏是参观哈桑二世清真寺。哈桑二世清真寺为世界第三大清真寺,仅次于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和麦地那清真寺。从1987年到1993年历时6年建成,它占地面积9公顷,主体大殿内可容纳2.5万名穆斯林祈祷,广场可容纳8万名穆斯林同时礼拜,总共可同时容纳10万人祈祷。</p><p class="ql-block"> 清真寺有三分之一建在海上,据说为了实现国王的一个梦境中安拉真言“真主的宝座应建在水上”,也为纪念摩洛哥的阿拉伯人祖先从海上来。</p><p class="ql-block"> 清真寺外墙由白色大理石砌成,绿色琉璃瓦和铜饰品点缀其间,庄重优雅,气度非凡。巍然屹立的宣礼塔高达210米,高度位居世界第二。</p><p class="ql-block"> 阿里介绍说,主体大殿屋顶可遥控开启闭合,25扇自动门全由钛合金铸成,可抗海水腐蚀。夏季高温时,屋顶5分钟内可打开散热;冬季低温时,大理石地面可自动加热。这些设施为穆斯林世界清真寺第一。</p><p class="ql-block"> 那天正逢聚礼日,我们在广场上亲眼目睹了2万余的穆斯林从主殿里姗姗而出的壮观场面。</p><p class="ql-block"> 我们预订的参观时间到了,在阿里的带领下,我们脱鞋进入了主殿大厅,沿着红地毯铺就的参观路线,从地面到穹顶,到处都是精美的雕刻和装饰,屋外的光线透过那一堵堵墙面,形成了一幅幅华丽的图画。大厅两侧用雪松木雕刻的围栏搭出来的两个巨大的阁楼,那是供前来祷告的女穆斯林所用。</p><p class="ql-block"> 穆斯林每次祷告前都必须沐浴或者净身,净身还分大净和小净。在大厅的地下一层,设有巨大的净身房,可以供2千人同时沐浴或者净身。无数根大理石的圆柱撑起了净身房顶。数十个莲花状的大理石出水盘整齐地排列着,每个盘中间都有出水孔,通过十来个凹槽倾流出水供人们使用,规模之宏大,设计之精巧,令人咋舌赞誉。</p> <p class="ql-block">  利克咖啡馆(Rick's Cafe)是卡莎布兰卡的网红打卡点,以至于必须提前一个月预约,否则不得入内,只能吃个闭门羹。</p><p class="ql-block"> 能让这么多人趋之若鹜的缘由,是美国大片《卡莎布兰卡》(中译版北非谍影)里叙述的以这个城市名称为背景的惊心动魄的故事,虽然这部电影都是在好莱坞影城里拍摄,但是电影的名称让无数的影迷对卡莎布兰卡充满了无限的遐想。2004年,美国驻摩大使馆的女官员凯西•克利格突发奇想,按照影片中咖啡馆的模样在卡莎布兰卡复制了一个,也就是现在的利克咖啡馆,谁知一炮而红,引得世界各地来摩洛哥旅游的客人都想入内参观就餐。</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地陪阿里挺给力的,但也就搞定了晚上九点的场次,还真难说是晚餐还是宵夜。不过,总算我们还能如愿以偿。</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座两层楼的老房子,两个楼面都安放着大小不一的方桌,最大的可以落座十余人,最小的只有两个座位。循着木质的转梯上到二楼,口字形的护栏中间是个挑空厅,能一眼望见楼下的“风景”,尺寸不同的方桌上一律铺上了洁白的桌布,桌布上齐整地摆放着盘子刀叉等餐具,屋顶天花板垂挂着极富阿拉伯风格的吊灯,四面墙壁上壁灯和一些角落里台灯相互映衬,静卧在方桌上的高脚玻璃酒杯在这不太明亮的光线下,泛起点点晶莹的光斑,人们都在那里边吃边聊,那种只有窃窃私语的氛围,回味那部摄人心魄的电影,给人平添了几分神秘莫测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网红餐厅的菜式还是相当不错的,前菜是蜜浸无花果干芝麻菜配羊奶酪,主菜是香煎三文鱼配土豆泥和芝麻菜,餐后甜点是芝士蛋糕。</p> <p class="ql-block">  告别了卡莎布兰卡,我们在中午时分到了马拉喀什。和卡市的房屋以白色为主不同,这里的房屋大多是红色的,因此素有“红城”之称。</p><p class="ql-block"> 天空开始下雨了,马拉喀什难得下雨,我们有幸遇到了,有时,雨还挺大的,使我们在这里的行程有了些许的不便。</p> <p class="ql-block">  马约尔花园是马拉喀什的一个重要景点,花园建于1924年,由法国画家雅克•马约尔打造,期间花了近40年的时间。1980年时尚大师伊夫•圣罗兰接手修复,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 说是花园,其实说它是个植物园也许更为贴切。这里有300多种以亚热带植物为主的绿植,仙人掌,竹林,睡莲,棕榈树,芦荟等等随处可见。点缀在大片的绿植中的蓝色建筑尤为突出。</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可以看到许多年轻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他们各种的肤色外穿着各色的服饰,在这个融合着摩洛哥传统文化和时尚元素的花园里,成了一幅幅流动的美丽图画。</p><p class="ql-block"> 想着,在这个满目赫红色的城市里,马约尔花园的那片绿、那抹蓝,确实十分稀罕和珍贵。</p> <p class="ql-block">  马拉喀什老城始建于公元1071-1072年,曾被称为摩洛哥城,摩洛哥的国名也由此而来。它历经多个王朝的统治,为其留下了独特的建筑印记。198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马拉喀什的老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 作为城市象征的库特比亚清真寺建造于1199年,其宣礼塔高约77米,被称作“马拉喀什的屋顶”。当年建造时工人们在泥浆中混入数万袋的香料,因此还有“香塔”别称。穆斯林每天五次的礼拜时,宣礼塔发出的呼唤会响彻整个城市。传,当时招募的宣礼员均为盲人,就是为了防止人们窥视旁边的王室。</p><p class="ql-block"> 库特比亚清真寺不仅是马拉喀什的主要礼拜场所,还是摩洛哥伊斯兰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象征。鉴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个清真寺只对穆斯林开放,因此我们只能在外面仰望它的风采。</span></p> <p class="ql-block">  马拉喀什老城的街巷,曲曲折折,街道两边很多墙面都是用石块砌筑,富有伊斯兰风格的大门装点其中,赏心悦目。杂货店,理发店,咖啡馆,小饭店,驼皮拖鞋,金属灯具,五花八门,琳琅满目。走过店铺,店主们都会投来友善的目光,有时还会来上一句“你好”,当然也不停地兜售手中的商品。怕我们走失,地陪阿里走在队伍的最前面,我们的领队丽娜小姐姐在最后压阵。</p> <p class="ql-block">  今天的午饭将在老城的一个庭院餐厅享用摩洛哥的国菜塔吉锅,一路上跟着导游快步前行,拐了好几个弯,终于进入了一个暗暗的小门,正纳闷庭院在哪里,眼前一亮,一个小小的喷水池,四周的墙壁上爬满了藤蔓,好几处用彩色马赛克拼出的精美装饰,一棵树上金黄色的橙子硕果累累,庭院餐厅,名副其实哦!</p> <p class="ql-block">(此图为团友所摄)</p> <p class="ql-block">  塔吉锅端上桌了,xhs上多次提到的来摩洛哥必吃的美食。瞧着那个粗陶制成的圆锅,外面用黄铜包裹着,锅盖是个圆锥体的粗陶制品,有点像我们的汽锅,不同的是它的底部没有气孔,还有就是可以直接明火烹饪,不像我们的汽锅必须在水锅里蒸煮。分析一下,圆锥体的锅盖能储存更多的热气以及水份,加快食物的成熟。</p><p class="ql-block"> 如同打开盲盒,我们的眼睛一直盯着锅盖掀开的那一刻,哦,一股香味扑来,锅里的牛肉,西梅干,洋葱,橄榄,挤在一起,等待我们品尝。每个人夹了一块牛肉,嗯嗯,牛肉软烂,西梅干和洋葱也微微发甜,那种特别的香料味飘散在桌面上,以至我们的鼻腔里。先前领队丽娜小姐姐把塔吉锅描绘得难以下咽,是给我们打了预防针,还降低了我们的期望值,这回,我们倒是觉得可以接受,那大块干炖得酥烂的牛肉,因为肉的品质不错,被我们一起干了个光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德吉玛广场,又称为不眠广场, 位于马拉喀什市中心老城的西南端,已有千年的历史,是全球唯一还在使用的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广场。</p><p class="ql-block"> 广场的一侧是集市,鳞次栉比的商铺和摊档一家连着一家,横七竖八,犹如迷宫。在这里能找到银器、瓷器、陶器、手工编织等各类纪念品和手工艺品,以及箱包、鞋帽、灯具等日常用品,还有不少吃食的店铺。</p><p class="ql-block"> 我们到达的时候,风大雨急,一下子少了溜达的兴致,再说导游给出的时间也有限,我们在那里排队用外币换了当地的现钞,在十分拥挤的集市摊位前转悠了一会就回到了集中的地点。传说中的舞蛇表演、杂耍、喷火、算命等各种充满异域风情的表演,也许因为大雨天,或者正逢斋月,除了看见一两个牵着猴子在那里踱步的男人,我们并没有领略到那些热闹的场景。 </p><p class="ql-block"> 倒是离开广场回酒店的路上,旅行社安排我们坐马车代步还别有趣味,我们四人一组,三位坐在带蓬的车斗里,一位在车夫旁边的副驾驶座,一路上我们与汽车同行,有时还要逼着汽车让行,十字路口的红灯,我们也要遵守规则,等待换绿时通过。</p> <p class="ql-block">(以下四张来自网络,弥补一下我们在广场遗漏的缺憾。)</p> <p class="ql-block">  雨停了,天亮了,我们要离开马拉喀什了。</p> <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