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想山下的无想小镇

南山

<p class="ql-block">南山(南京) 537545</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南京南郊有一座山,名无想,山下有一座小镇也名无想。 </p><p class="ql-block"> 古人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无想山是否有仙不得而知,但眏入眼帘是满目的苍翠,走在山道上宛若仙境;小镇并非传统上的古镇,建筑风格具有中西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山是亘古常在,小镇却是经济浪潮下的产物。触动我的不是山的青秀也不是小镇的新颖,而是它们的名字——无想。</p><p class="ql-block"> 无想是一种超然物外的洒脱,无想也是一种看破尘世的无奈。无想是放下,无想也是牵挂。</p><p class="ql-block"> 有时会想,人怎么可能、又怎么会无想呢,人啊有太多的念想,有太多的心思。但人心中多数的念想与心思是见不得阳光的邪情和私欲,而人的私欲一重就平添了几多的烦恼和不安。</p><p class="ql-block"> 北宋词学大家周邦彦在溧水为官时在无想山下作了一首词,摘录几句:“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你看他劝人一齐放下,开怀行乐,可是他自己却难以为情而又徒增伤感。</p><p class="ql-block"> 东坡有一阙词:“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里卷平冈。”乍一读确实足显威武豪迈、意气奋发,但仔细品味,整篇词章中透露出的却是一种无奈。</p><p class="ql-block"> 弘一法师李叔同也曾劝勉世人:“独处,是为了不陪他人演戏;不争,是为了放过自己内心”放下尘世的杂念才能独处、才能不争,但世上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无奈后的放下,却又总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p><p class="ql-block"> “无想”是自己灵魂的觉醒;“放下”是对尘世锁链的挣脱。正如苏东坡历经人生的沉浮和情感的忧乐之后,才大声地唱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