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今天可是中国农历乙巳灵蛇年的正月初一,听着窗外的喜鹊喳喳的叫声,迎着朝阳走出泰宁的酒店。真是一个出门见喜的好日子,带着餐厅中服务员递上红包的好心情,向大家道一声:“新年好!”后,我们开始了又一个新征程~武夷山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午13点多,我们顺利地来到了武夷山市,这里的街道依然很安静。宾馆的服务员告诉我们,这里的大年初一所有的餐饮店都不开门的,看来我们的晚餐要自理了,因为附近连开封菜(KFC)也找不到了。不过服务员又建议我们去武夷山景区最好别开车,那里的停车位紧张且停车费又贵。出宾馆走100米就是公交站,9路10路公交直接到达,而且武夷山市的公交车全都是免费乘坐。哇!武夷山市太牛啦,我走遍祖国的东西南北,武夷山如此壮举真是开天辟地头一份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武夷山景区很大,如果用慢节奏巡山绕水起码需要3天时间。我们来到了武夷山游客中心,想不到大年初一的这里,已是游客熙熙攘攘了。当我们要购买九曲溪的竹筏漂流票时,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今天的漂流票已全部售罄,大年初二的票仅剩早晨六点尚有少量余票了,思来想去,只能放弃漂流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随着游人群来到了著名景点天游峰的山脚下。天游峰,号称是武夷山第一胜地,位于武夷山景区中部的五曲隐屏峰后九曲溪北,山峰最高处为海拔408.8米。每当雨后乍晴,晨曦初露之时,白茫茫的烟云,弥山漫谷,风吹云荡,起伏不定,犹如大海的波涛,汹涌澎湃。登峰巅,望云海,变幻莫测,宛如置身于蓬莱仙境,遨游于天宫琼阁,故名天游,为武夷第一险峰。原本想着溪水游不成了,我们就登登高吧,谁知到了山下才发现,登山之路不仅陡峭险峻,而且登山的人已是摩肩接踵,再往山顶望去,简直是人潮涌动。算了,咱这老胳膊老腿的,为了自身的安全,还是别去呈这个“勇”了吧,山下溪边走走看看喝喝茶,不失为一种别样的惬意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今天是2025年元月30日(大年初二),由于昨晚无处用餐而享用了人各一份自热饭,所以今天宾馆中的自助早餐显得格外的美味,大快朵颐之后打着饱嗝向公交站走去。到了景区入口,此情此景的人流实在让人惊叹不已,如果说咋天的人流为熙熙攘攘的话,今天的人流只能形容为汹涌澎湃了。好不容易坐上景交车来到了一线天,这里的一线天有些与众不同,进入洞口后你需要做选择,是上左一线天呢还是右一线天,我们选择了险峻刺激的右一线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今天的武夷山,到处都是成群结队的游人,景区为了游客的安全,派出了大量的专业救援队员守护在景点周围。我们随着人流向前慢慢地蠕动着,穿行在峡谷之间,两侧山峰高耸入云,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一路上,你会经过陡峭的石阶和岩石,小心地挤过仅30公分宽的岩缝。今天一线天的路好像特别的漫长,平日里化10分钟可走完的路,今天却走了40多分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出了一线天,我们来到了虎啸岩,可是在这里一个残酷的现实将我们的美好愿望打破了,因为想要在虎啸岩顶一览众山小就必须攀登上笔直入云天的好汉坡。我们这群已提不了当年勇的老汉们只能是另辟蹊径,转身前往1500米外的玉女峰去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在山间小道上走过了这个村又绕过了几道湾,其间不断有奇山怪石映入眼帘,但总感觉到其惊艳度还不足以让你流连忘返。快走出景区了,不经意间看到了一个桥洞,探眼望去,里面似乎别有洞天。当我好奇地垮过桥洞,哇!眼前变得豁然开朗,只见一汪清清的湖水上,几只竹排在游弋着,湖水的对面,矗立着高度递增的三块削岩,宛如比肩俏立的玉女三姐妹,显得那么的婷婷玉立,实在太美了,这就是武夷山的标志性名片景观~玉女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王峰下的武夷宫,武夷山最古老的道观,始建唐天宝年间(742-755年),是武夷山最古老的一座宫殿,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原名会仙观、冲佑观,从它的历史资料看,历代帝王都会拨重金对其进行修缮,而且南宋词人辛弃疾、诗人陆游、理学家刘子军、朱熹等都主管过冲佑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走出武夷宫,正前方有一条现代感和历史感并存的一条街,街口竖着一块石碑,上面赫然写着俩醒目的红字:“宋街”。这条所谓的古街不长,仅300多米,但很热闹,一排排建筑和参天大树咋一看仿佛很有年代感。很佩服设计师的设计灵感,他以宋代江南建筑风格为主,融合了茶文化、酒文化和旅游文化,展现了浓厚的宋代风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古街不仅是一个旅游景点,还是一个体验当地特色商品和美食的好地方。你可以在这里品尝到很多以武夷岩茶为主题的当地特色美食,满足不同的口味需求。此外,古街还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活动,如品茗小憩和建盏体验,让你在游览中感受到宋代的犹如清明上河图般文化氛围。我们在琳琅满目的大街上找到了各自喜爱的美食,边走边吃,那种参与感、融入感和满足感油然而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红袍景区,说实在的到了这里其自然景观非常一般,很多的游客都在嘟囔着一句话:“有啥好看的呀?”,其实到这里主要的是感受大红袍独特的茶文化历史。当你走进景区,你首先看到在武夷山九龙窠石壁上刻着俩个大字~岩韵,那刚劲有力又不失行云流水般的笔法,一看就是康熙大帝的御笔。至于“岩韵”的含义,乾隆大帝为爷爷做的定义就在他的《冬夜煮茶》诗中写道:“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鲠”。“骨鲠”所指即“岩骨”,俗称“岩石味”,那种口感醇厚、滋味留存口舌且回味深长的感觉,就是“岩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么武夷岩茶为啥要叫大红袍?传说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书生要进京赶考,途中病倒了,多日粒米不进眼看着就奄奄一息了,此时有位僧人入住客栈发现此事,经号脉后就从行囊中取出一包武夷岩茶,泡了一杯浓茶给书生灌了下去,书生苏醒后即进京赶考。金榜提名时书生高中状元,荣归故里时他第一时间前往天心永乐禅寺感谢师傅救命之恩,当问及是什么救了他一命时,和尚指着岩崖上6棵茶树说:“就是它!”,状元郎立刻脱下大红袍盖在了这6棵茶树上,从此武夷大红袍声名远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元月31日大年初三,我们告别了武夷山踏上了返程之路。天又下起了淅淅沥沥的蒙蒙细雨,我们来到了龙游县,这里的人们依旧沉浸在绵绵的年假里,这种安安静静的味道与大城市喧嚣的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龙游县,我小时候跟着父亲回故乡的时候经过这里,那时候对龙游的印象就是个偏辟的小县城,我和父亲就是从老家坐长途客车到这里上火车回上海的。今天的龙游却因发现了被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的神秘的龙游石窟而名扬天下,所以我们也就走过路过别错过了,一起前往一探究竟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龙游石窟,当时被发现的时候专家们将这里命名为“小南海石室”,它的被发现纯属偶然。1992年,石岩背村的几个年轻人在村口一水塘中钓到了一条40斤重的大鱼,他们感到好奇,这么小的水塘里怎么会有这么大的鱼?于是,他们借来抽水泵想将水塘里的水抽干,结果抽了几天未见水位下降,他们又到村里借来了几台抽水泵。十天后水终于抽干了,一座巨大的地下巨窟出现在了人们眼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走进巨大石窟一看,这是一个由人工开凿出来的石窟,这里除了明显的人工开凿痕迹外,墙上柱上还有精美的浮雕让人赞叹不已。那么这么工程浩大的石窟是什么时候开凿的,石窟当时是派作何用的,专家们各执一词。有人说是新石器时期,有人说是先秦时期,还有人说是唐宋年间,最终没有定论。至于用处嘛,有说是采石场,有说是王陵,又有说是屯兵的,还有说是藏酒的,真是千古之迷、八方竞猜啊!哈哈,我感觉到关键时刻专家真成了“砖家”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走出龙游石窟,竟然发现在衢江和灵山江畔居然有一座气势恢宏的寺院,走进山门一看,上面庄严地刻着四个金字~竹林禅寺。从外观看,院内郁郁葱葱、古树参天,而寺院的山墙似乎重建过,尤其那四大天王的成色很新,再转身一看,院外一块很有年代感的石碑,上书“西小普陀”,落款人是赫赫有名的普陀山道慈方丈,肃然起敬之余开始了认真端详。原来寺院始建于唐贞观七年,最初寺名为月明寺,后在唐武宗的灭佛运动中被烧毁。明嘉靖年间经重建并起名“竹林禅寺”。可新中国成立后又被两次毁坏,一次是土改运动,一次是“十年浩劫”,哎,真是命运多舛啊。最终在1988年开始重建,1997年建成对外开放,直至2022年6月由戒成大法师对寺院进行了开光并升任寺院方丈,竹林禅寺重见天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5年2月1日大年初四,今天本该是回家的日子,可是突然想起曾经去福建的返程途中借道余姚瞻仰了河姆渡文化,这次是否也借道杭州去参观一下良渚文明呢?于是和好友告别直奔杭州而去。下午14点,我们走进了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本想徒步细细观览古城遗址的风采,可抬头放眼远望,前方一片茫茫无际,再一打听后被告知:“这里方圆有100平方公里。”,哈哈,赶紧化20元买张观光车票吧,说实在的,这20元的性价比还是挺高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6年, 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的施昕更先生首先在浙江省杭州市良渚镇一带发现并发掘了多处史前遗址,在这遗址群中,发现有分布密集的村落、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出土物中以大量精美的玉礼器最具特色。这些遗迹、遗物的发现,显示出良渚文化遗址群已成为证实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里是莫角山王宫,与河姆渡遗址有着根本区别的是,良渚遗址空间布局上以城址为核心,分等级墓地(含祭坛)分布于城址东北约5公里的瑶山以及城址内的反山、姜家山、文家山、卞家山等台地,城址北面2公里至西面11公里范围内则分布着外围水利系统。与此同时,城址内外分布着大量各种类型的同期遗存,与城址形成了清晰可辨的“城郊分野”的空间形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城址是良渚古城遗址的核心,北、西、南三面被天目山余脉围合,位居三山之中。长命港、钟家港等古河道逶迤穿过这片城址,与城址内外星罗棋布、纵横交错的河流湖泊,共同形成了山环水抱的选址特征,并将城址划分出若干不同的功能区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良渚古城遗址,被誉为“中华第一城”,它的发现从历史意义上说,是真正夯实了泱泱中华5000年文明的历史基础。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坝,没有之一,良渚古城是中国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的一个区域性早期国家的权力与信仰中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反山王陵遗址是最高等级的良渚王的墓葬区,与良渚王的居住地莫角山宫殿仅一河之隔。它的发现揭示了华夏文明早在5000年前,这里的住民人群中就出现等级了,尤其这12号墓,出土有大量的玉器、石器、嵌玉漆器、象牙器和陶器,其中琮、钺、瑁镦、镯、璧、柄形器等数量之多,证明了墓主人是一位至高无上的王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瓶窑老街,在古代这里称为亭市村,当时因村北有座亭市山,小村也因山而得名,宋代时,亭市山南麓开始烧制陶瓶,因此得名窑山,亭市村也随之改名瓶窑。瓶窑自古繁华,素有“文化之邦、天府之地、鱼米之乡、北秀明珠”的美誉,是良渚文化的核心区,也是“中华第一城”遗址所在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走在这条老街上,这一砖一墙,一石一路,特别是这仍在为老街居民服务的老式影剧院,仿佛让人又回到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光景。老街还有四大特色展馆:余杭纸伞馆、良渚玉雕馆、瓶窑陶艺馆和瓶窑风筝灯彩馆,这些展馆都免费开放,让你在欣赏传统工艺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份历史的厚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夜色阑珊,华灯初上,每条老街都被彩灯包围着,路边各式各样的摆摊,各种炉中锅边的香味弥漫在所有的角落,那此起彼伏的叫卖声让人感受到了曾经在儿时才能体会到的浓浓的年味。夜晚的瓶窑老街,如同夜空中闪亮的星,一路飞舞,散发着璀璨的光明,让老街变得热闹而绚烂。多元的夜间生活场景勾勒出了老街的烟火人间,鲜活而又令人着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br></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br></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月2日大年初五,一大清早被此起彼伏的爆竹声吵醒了,走出宾馆感受到了空气中那浓浓的迎财神气氛。今天我仍在昨日的良渚文明遗址氛围中沉浸着,今天决定去一次国家一级博物馆~良渚博物院,想从这里再一次领略我们泱泱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走进气势恢宏的展厅,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就是这件宝贝~琮,它首创于良渚文化,为高等级贵族所有,是沟通天地人神的礼器。此器内圆外方,中部贯穿,四角施刻神人兽面像,蕴含着良渚先民的宇宙观念和精神信仰。出土于反山12号墓,重达6.5千克,是迄今雕琢最精美、品质最佳、体量最大的玉琮,堪称“琮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钺,象征王权和军权,古代视为权力象征,商周时期作为仪仗用器,代表生杀予夺的权力,常随葬于高等级墓主身旁。<span class="ql-cursor">钺不仅是一种古代兵器,还象征着王权和军权。在古代文献中,钺常被用来指代权力象征</spa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五千年前,华夏民族已开始用文符来进行记录和交流了。夹砂黑皮陶,因出土于河沙中,故器表面多呈锈红色。平唇,口沿微侈,短颈,广肩,鼓腹,圜底,圈足外撇。烧制成后,在其肩部及上腹部刻有亦图亦文的12个符号,线条流畅、笔迹纤细,对于研究文字和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什么是国家文明?现在终于明白了,它关键的四大标志是:1、城市的建立;2、水利灌溉功能的出现;3、社会出现等级分工、4、文字系统的初步形成。如果说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将华夏民族文化延续了七千年的话,那么杭州良渚遗址又以上述的四大特点将中华国家文明定格在了五千三百年。末了,唯一的感受就是震撼,看着结束语,我反复地朗读着: 伟哉良渚,神与王的国度,水与人的家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汉代是中国玉器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玉器依旧具有神圣性质,通常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使用。随着加工技艺提升以及社会观念变化,汉代玉器数量、品种大大丰富,装饰风格从抽象逐渐转向写实,纹饰精美又具有概括性。这次在良渚博物院展出的58件汉代玉之极品,其展示名称起得特别棒~宜子孙,浓浓的家的味道,绵延的万代千秋祥和的味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以上是生产于战国至汉代时期玉卮,出土于巢湖北山头墓葬,藏于巢湖市博物馆。卮就相当于酒杯,汉代玉制容器种类和数量远超过往,制作精良,纹样多以瑞兽、神鸟为母题,庇佑人们安宁幸福,羽化成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西汉玉组佩,出土于西安东郊窦氏墓,这个窦氏可是个千年一遇的狠女人啊,她就是汉武帝刘彻的奶奶,太皇太后窦老太太是也。上述珍品藏于西安博物院,包括猴纹熊纹玉环、玉舞人、回首双龙连体玉珩、玉觽、玉舞人、凤鸟玉佩、双龙首玉珩、玉舞人佩。</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为期十天的“山行”自驾旅行结束了,一路上有风雨相伴,也有阳光相随。有与好友结伴同行的快乐,又有除夕夜在KFC守岁的囧样,可谓是丰富多彩,记忆深刻,最后形容一下此行的心情: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美美哒!</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