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翻开《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在微信读书上浏览。屏幕上显示着累计时长、阅读天数等数据,仿佛在记录我与这本书的每一次相遇。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是知识的积累,还有心灵的触动。</p> <p class="ql-block">英国作家罗伯特·戴博德的《柳林晓声》在1997年出版后反响巨大,不少心理咨询技术被编入专业课程。几年后,我偶然在读书会里听过几节关于它的音频课,那些生动的画面至今仍留在我的脑海里。如今再版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让我重新拾起对心理咨询的兴趣。生活中遇到瓶颈时,心里总有一个声音告诉我,任何时候开始“种树”都不算晚。于是,我再次打开微信读书,与罗伯特·戴博德的文字相遇。</p> <p class="ql-block">在蛤蟆先生的首次咨询会谈中,苍鹭通过沉默和提问,牢固地建立了咨访关系。当蛤蟆带着满腹的期待来到苍鹭的小筑屋时,他以为会听到一套冗长的训诫,但苍鹭只是静静地注视着他。当蛤蟆忍不住问道:“你不打算告诉我一些办法吗?”苍鹭的回答简短而有力:“关于哪一方面的?”通过这样的互动,蛤蟆逐渐意识到,咨询不是别人替他解决问题,而是他自己要主动参与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蛤蟆先生的灰暗时刻让他开始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些问题。他悲伤地发现自己毫无价值,与那些精明能干的朋友相比,自己一事无成。苍鹭认真倾听他的诉说,当蛤蟆讲到动情处流泪时,苍鹭递给他纸巾,依旧一言不发。这种无声的支持让蛤蟆感受到了被理解的力量。通过情绪温度计的检测,蛤蟆发现自己处于非常糟糕的情绪状态,甚至有过自残的念头。苍鹭引导他探索自己的儿童型状态,帮助他理解自然儿童和适应性儿童的基本情感。</p> <p class="ql-block">在深入探讨蛤蟆的心理状态时,苍鹭引入了父母自我状态、儿童自我状态和成人自我状态的概念。蛤蟆逐渐认识到,只有在成人自我状态中,他才能理性、有目标、有计划地行事,正当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当他听到苍鹭说每个人都会处在父母自我状态中时,蛤蟆开始反思自己是否也曾经对他人进行过道德评判。</p> <p class="ql-block">蛤蟆在咨询中讲述了自己前路迷茫的经历。他因为朋友的冷淡评价而感到伤心,甚至产生了回避的念头。当河鼠告诉他蛤蟆森林庄园被黄鼠狼霸占时,蛤蟆愤怒地决定与朋友一起对抗黄鼠狼。然而,战败归来后,他再次感受到世界的不公。苍鹭通过倾听和提问,帮助蛤蟆理解这些情绪背后的归因。</p> <p class="ql-block">在一次咨询中,苍鹭让蛤蟆做了一个游戏,寻找内心中攻击自己的声音。蛤蟆果断地拒绝了这个游戏,因为他意识到獾到他的庄园是偶然的,并且他已经明确表示不会放弃下一届董事会选举的事。通过敢于表达潜意识中对獾的愤怒,蛤蟆实现了心理修通。苍鹭布置的作业让蛤蟆感到恐惧,但他也意识到这是成长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蛤蟆在回家翻看相册时,回忆起自己的童年。他发现自己很少是照片中的主角,父亲的形象在他的记忆中是严厉的,母亲则因繁忙而无暇顾及他的感受。在这样的原生家庭中成长,蛤蟆的童年充满了孤独和单调。苍鹭通过对比不同背景下的童年,帮助蛤蟆认识到自己的幸运之处,同时也理解了父亲的不易。</p> <p class="ql-block">蛤蟆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驾驶飞机成功着陆。这个梦象征着他开始相信自己有能力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当他向苍鹭讲述这个梦时,苍鹭鼓励他认识到自己的潜力。</p> <p class="ql-block">在人生的坐标游戏中,苍鹭帮助蛤蟆准确定位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通过四个象限的分析,蛤蟆明白了自己曾经处于“你好,我不好”的状态,这种低自尊低自信的状态影响了他的成长。苍鹭引导他认识到最理想的心理状态是“你好,我也好”,在成人自我状态下,他可以更好地学习和成长。</p> <p class="ql-block">蛤蟆与苍鹭的最后一次咨询充满了感激和不舍。蛤蟆从最初的低谷中走出来,情绪达到了9分和10分的高度。他送给苍鹭一个木雕碗作为纪念,苍鹭则感谢蛤蟆带来的成长时光。这次合作不仅改变了蛤蟆的命运,也让苍鹭获得了新的感悟。</p> <p class="ql-block">通过微信阅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我不仅节省了时间和金钱,还能够随时记录自己的感悟。我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留住一些作者的理念,与更多的人分享这份心灵的成长之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