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南的老城老街

石唯磐

<p class="ql-block">龙南的老城老街</p><p class="ql-block">我利用在龙南市短暂的逗留时间,游览了龙南的老城老街。</p><p class="ql-block">龙南建县为公元953年,略早于老赵家“黄袍加身”的时间。原属于五代十国的南唐。宋灭南唐后,归宋。龙南县因县治在龙头山之南而得名龙南。</p><p class="ql-block">龙南虽建县时间不短,但建墙围城的时间却不长。严格说,直到明朝成化年才有了砖砌的城墙。往后的岁月,城墙多有毁建。最新一次修复是2023年。</p><p class="ql-block">龙南老城是沿渥江西岸和桃江东岸修建的。这两条江可以说是龙南人的母亲河。渥江流经龙南城的东边,又称“东江”。桃江流经龙南城的西边,又称“西江”。两江在龙南城北挽月楼处交汇。交汇处的尖角叫“犁头嘴”。看它那略带弧度的等边三角形,确实像犁头的形状。</p><p class="ql-block">对龙南老城,我只从下荳行门走到了挽月楼。也就是沿着渥江而行,对桃江只凝望了一会儿。让我不解的是一个叫“下荳行”的城门。按常识,古人给古城门起名都是很讲究的,或是威武或是文雅。可龙南老城的“下荳行门”却把我看糊涂了,不知所云。并且,龙南政府还专门立了个“下荳行”牌坊。想必这个“下荳行”是有来历的。我问了人,也翻阅了政府网页,才知道这“下荳行”还真有来历。原来,龙南在历史上豆子的生意做得很大,而“下荳行门”就是豆子的装卸码头。日积月累,这里就成了农副产品的集散中心。可见“下荳行”虽不威武,也不文雅,但接地气。</p><p class="ql-block">龙南的老街指的是指一条满是骑楼的老街。这应该是百年前龙南城的主要商业街,它保存了龙南县所有传统的有名商铺。老街不长,约200米,规模也很小。这反映了百年前龙南的商贸活动的实际情况。龙南地处江西南陲,和广东挨着,原本是人烟稀少的县份。解放时的县城人口估计连一万人都不到。更不用说上个世纪初了,那人口就更少了。所以,小小的龙南县,百年前有这么一个规模的商业街已经是很繁华的了。</p><p class="ql-block">更奇怪的是这个骑楼老街的名称,它的街名明明是解放街,可老百姓却都叫它“黄道生骑楼老街”。黄道生是龙南一家商号的名号,是做布匹生意的。这家商号怎么会成为地理标号了呢?原来是黄道生在龙南民众的口碑很好,声誉很大,慢慢的“黄道生”三个字就成为地理坐标了。就像北京的王府井百货大楼那样。</p><p class="ql-block">我逛龙南老街时,还参观了一间漆器作坊——客家漆料馆。据称这是龙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该非遗的传承人是一位中年男性,谈吐优雅。他的作品让我颇感惊奇,因为他的漆器作品看上去完全不像传统漆器,倒像是瓷器。</p><p class="ql-block">龙南的客家围屋我早先是去过的,这次再游览了它的老城老街,感觉蛮好的。</p> <p class="ql-block">下荳行牌坊</p> <p class="ql-block">龙南老城城墙。</p> <p class="ql-block">下荳行城门。</p> <p class="ql-block">老城城墙。</p> <p class="ql-block">渥江。又称东江。</p> <p class="ql-block">桃江。又称西江。</p> <p class="ql-block">挽月楼。</p> <p class="ql-block">犁头嘴。</p> <p class="ql-block">龙南三江汇流处。桃江与渥江汇流的三角地带就是犁头嘴。是不是很形象啊?</p><p class="ql-block">这是无人机上升到500米极限高度所拍摄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下荳行门。</p> <p class="ql-block">老城墙。</p> <p class="ql-block">老城内民居。亟赋客家民居特征。</p> <p class="ql-block">骑楼老街。</p> <p class="ql-block">传统名商号。</p> <p class="ql-block">客家漆料馆。</p> <p class="ql-block">龙南县最高权力机关大楼。</p> <p class="ql-block">龙翔大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