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6日 星期四 小雨 12℃-16℃</p><p class="ql-block">6:12起床,7:30早餐。考虑今天路程稍远,提前半小时出发,8:30乘车,9:30到达广州市花城广场。</p><p class="ql-block"><br></p> 花城广场被誉为广州的“城市客厅”,总面积约56万平方米,是广州市内最大的广场。广场周边矗立着39幢建筑,其中包括广州图书馆新馆、广州大剧院、广东省博物馆新馆等文化地标,以及广州市第二少年宫这样的教育场所。此外,还有广州周大福金融中心、广州国际金融中心等金融巨擘。<div><br></div> 花城广场不仅是当地的地标,也是游客们必到的打卡点。<div><br></div> 紧邻花城广场的海心沙体育场,也被称为海心沙亚运公园。海心沙体育场是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开幕式和闭幕式举办地,占地面积17.6万平方米。该体育场设施齐全,拥有30米高的大看台,能容纳约2.4万名观众。后期在南北两岸增加看台后,总容量可达3.5万人。<br>这里不仅是体育赛事的举办地,还经常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表演,成为广州市内著名的休闲娱乐场所。<br><div><br></div> <div>这是广州塔,昵称“小蛮腰”,是广州花城体育场的标志性建筑。<br>广州塔塔身主体高454米,天线桅杆高146米,总高度600米,是中国第一高塔,也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div><div>广州塔不仅是一个通信和广播电视发射的重要设施,还是一个集观光、餐饮、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div><div><br></div> 广州塔昵称“小蛮腰”来源于其细长的外观,塔身最细处只有30米。其设计灵感来源于一把筷子的形状,具体来说,设计师通过模仿一手握住筷子中间靠上的位置,另一手顺时针扭动的动作,形成了广州塔独特的“小蛮腰”造型。这种设计不仅体现了广州塔的独特形态,还展示了设计师对建筑美学的深刻理解。<div><br></div> <div>广州大剧院前的雕塑《飞琴》,为广州雕塑院院长许鸿飞的作品。<br>这座雕塑描绘了一个肥女身体腾在半空中,飞起来弹钢琴的形象。这个设计完全颠覆了人们心目中端庄典雅坐着弹琴的传统观念,通过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了广州人的幽默和活力。</div><div><div><br></div></div> <div>《飞琴》雕塑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许鸿飞对广州城市生活的观察和艺术创作。</div><div>许鸿飞在创作《飞琴》时,受到了广州城市生活的启发。雕塑中的肥女形象不仅是对广州城市生活的生动再现,更是对广州人乐观、开放生活态度的艺术表达。</div><div><br></div> 《飞琴》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广州城市精神的艺术载体,代表着一种“广式”幽默,展现了广州人民的热情奔放和憨态可掬的性格。<br><div><br></div> 广州大剧院作为文化地标的同时,也是国内外艺术团体和艺术家展示作品的平台。<br>广州大剧院于2008年12月26日正式启用,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剧院拥有1800座的主剧场、400座的多功能厅。这里适合各种大型演出和音乐会。多功能厅则适合小型演出、会议和各类活动,灵活满足不同需求。此外,剧院还设有艺术教育中心,提供艺术培训和教育工作坊,促进艺术教育和普及。<br><br> <div>这是花城广场附近的广东省博物馆。<br></div>广东省博物馆新馆于2004年12月奠基开工,2010年建成,总占地面积6.7万平方米,是广东省唯一的省级综合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br>广东省博物馆(广州鲁迅纪念馆)馆藏集岭南文物之大成,汇聚历史、艺术、革命、自然等诸多种类于一体,是华南地区藏品数量最多、品类最丰富、特色最鲜明的博物馆。<div><br></div> <p class="ql-block">给刻有“花城广场”的大石头拍个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花城,路边随处可见的鲜花设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花城广场的三棵大榕树并立,好大的三棵树。花城广场种植了超过600棵大树和古树。</p><p class="ql-block">每个城市都有一个城市活动的广场,花城广场在广州的地位,估计如同天安门广场在北京的地位。乐退族旅行社的游览安排,其用意大概是使我们在短时间内,能较好的感受一下广州。</p><p class="ql-block">10:10我们离开花城广场,转道去往沙面。</p><p class="ql-block"><br></p> 11:05到达沙面。<div>沙面·西堤旅游区依傍珠江江畔,由沙面岛、广州西堤沿线和广州文化公园三大核心片区组成,面积约为0.39平方公里,曾是珠江“西十公里”的起点、老广州城的商业文化中心。</div><div>对面是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div><br></div></div> 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集广东美术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广东文学馆于一体,外形酷似一艘停泊在珠江岸边的轮船,寓意着满载岭南文化艺术宝盒的巨轮即将扬帆起航。<div><br></div> <p class="ql-block">沙面公园的中心广场上,有一座橘黄色的石雕,名为萧养石。它是由广东著名的艺术家尹积昌创作,关山月题字。这块石雕展现了一位身披斗篷的男子骑在大鹅上的形象。</p><p class="ql-block">萧养石背后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明朝时期,顺德地区有一佃农黄萧养,因田地之争伤人被关进大牢,后来大赦出狱。然而,生活无着落的他成了海盗,再次被捉,却成功越狱。</p><p class="ql-block">后黄萧养召集了数万人攻打广州城,活捉了前来救援的广东都指挥使王清并杀掉。明英宗派重兵,经过全力围剿,才平定了黄萧养。</p><p class="ql-block">据说起事中黄萧养乘船经过白鹅潭时,有白色的仙鹅引路。后来兵败退至珠江边,两只大白鹅从江心腾起,背负着黄萧养翩然而去,白鹅潭因此得名。</p><p class="ql-block">为了纪念明朝农民起义领袖黄萧养,在江边设立了这尊萧养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沙面景区内的路边雕塑。</p><p class="ql-block"><br></p> 沙面位于珠江白鹅潭北岸,是一个椭圆形的小岛。沙面曾是广州的重要商埠,岛内设立过多个国家领事馆,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独特的欧陆风情,被誉为“露天博物馆”。<div><br></div> 沙面在1859年前主要是渔民聚居地,1859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沙面开始作为租界,先后被英法两国占领。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沙面租界内形成了较完整的建筑街区。1941年末,汪伪政府接管沙面英法租界,至1946年沙面正式成为广州市辖区。<div><br></div> 沙面的建筑风格以新巴洛克式、仿哥特式、券廊式、新古典式等为主,景区内主要景点包括海关馆舍旧址、广东外事博物馆、露德天主教圣母堂、基督教沙面会堂等。岛上还有许多古树名木,如古樟树主要分布在沙面北街、沙面大街等。<div><br></div> 0.3平方公里的小岛上,横竖穿插着有大小街巷八条,东西走向的大街分别是沙面大街、沙面南街以及沙面北街。<div><br></div> <p class="ql-block">南北走向的则是整齐排布的沙面一、二、三、四、五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里最宽阔的就是沙面大街,堪称“万国建筑博物馆”。曾有十多个国家在沙面设立领事馆,九家外国银行、四十多家洋行在沙面经营,粤海关会所、广州俱乐部等在沙面相继成立。</p><p class="ql-block"><br></p> 沙面岛上有150多座欧洲风格建筑,其中有42座特色突出的巴洛克式、哥特式、折衷主义风格、新古典式及中西合璧风格建筑,是广州最具异国情调的欧洲建筑群。<div><br></div> 沙面大街68号曾用作苏联领事馆、苏联驻华商务代表团广州办事处所在地,1916年建。建筑风格为英国维多利亚式,砖、钢筋混凝土结构,三层楼房,平屋顶。有沙面“西红楼”之称。<div><br></div><div><br></div> 沙面大街68号也是东江纵队北撤谈判旧址。<br>1945年10月10日,国共两党签订了“双十协定”,1946年1月10日,国共双方正式签订停战协定并颁发了停战令。1946年1月25日,军调部第八执行小组美、国、共三方代表进驻广州沙面复兴路64号(今沙面大街68号)开展工作。经过近50天的谈判,于5月21日达成中共武装人员北撤山东烟台的最后具体协议。1946年6月30日,东江纵队北撤部队2583人乘坐军调部派来的3艘登陆舰启航北上,7月5日,抵达山东烟台。<br>这是军调部派出的36个执行小组中唯一谈判成功的范例,是一段值得纪念的历史。<div><br></div> 沙面南街48号,1881年建,为原英国太古洋行所在地。<div><br></div> 沙面大街26号为日本台湾银行旧址,是一座三层高的新古典主义建筑,建于1911年。门顶石刻着“BANK OF TAIWAN LTD”和“台灣銀行”字样,展现了其历史底蕴。<br><br> 沙面露德圣母堂创建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占地面积839.75平方米。<div><br></div> <p class="ql-block">天主教堂内的情况,世界各地的设置基本一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该教堂因花园南边原建有一座圣母山安放露德圣母像而得名,是仿哥特式的梁柱结构建筑,教堂塔尖轻盈高耸,似利剑直插云霄。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96年11月广州沙面建筑群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教堂为其中的建筑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曾经建立在沙面的机构,包括太古洋行(英)、美孚洋行(美)、三菱洋行(日)、汇丰银行、渣打银行等这些至今还活跃在世界市场上的大鳄。</p><p class="ql-block"><br></p> 走着走着,可以看到兼具西洋和中式风格的、具有各种功能的历史建筑。<div><br></div> 一些建筑的功能已经改变,还有很多的建筑保持着它原来的功能,譬如教堂和领事馆。<div><br></div> 这里有古树150多株,漫步其中,犹如置身一个都市之中的世外桃源。<br><div><br></div> <p class="ql-block">建筑、雕塑和古树是沙面的“三宝”,旁边广东胜利宾馆前身为1888年建造的“沙面酒店‘’,1895年更名为“维多利亚大酒店“,历史十分悠久,而旁边这棵榕树比它更老,已有147年树龄。</p><p class="ql-block"><br></p> 基督教沙面会堂,原名沙面基督堂,位于沙面岛西端,建于1864年,是英国圣公会在广州英租界设立的一座专供外侨礼拜的教堂。<div><br></div> 沙面会堂的建筑风格融合了维多利亚风格和罗曼式,主体建筑结构和外观风貌保存至今。由于其历史和建筑价值,1996年被国务院认定为国家重点文物。<div><br></div> 教堂内的氛围与整个沙面的环境很协调。<div><br></div> <p class="ql-block">基督教堂内的宗教陈设与天主教堂内不同。</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教堂内前台有两架钢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另一侧前台的设施包括管风琴等,增添了音乐魅力。</p><p class="ql-block">12:20离开沙面,去吃午饭。由于今天的游览自由度比较大,所以午饭自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朋友们想喝广州的艇仔粥,我们在大众点评上查到了顺德陈添记的艇仔粥有特色,大众<span style="font-size:18px;">反映好</span>。依据导航,我们一路寻去。</p><p class="ql-block"><br></p> 13:05我们在一个胡同里找到了陈添记。“陈添记”是一家专注做鱼皮四十年的广州西关老店。广州陈添记专卖三样传统小食:祖传爽鱼皮、豉油王蒸猪肠粉及传统西关艇仔粥。<div><br></div> 我们就点了这三样:祖传爽鱼皮、豉油王蒸猪肠粉和传统艇仔粥。另外又加了双皮奶。<br><div><br></div> 午饭后,准备到粤剧博物馆参观。粤剧博物馆位于永庆坊文化街区,这个街区是一个具有丰富历史背景和现代化改造的历史文化街区。该地区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投资者。<div><br></div> <div>永庆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中叶,当时由南非华侨富商邓老先生建造。1949年落成,1951年因家庭原因未继续建设。后来,建设多方介入使该地成为国家4A景区—永庆坊历史文化街区。<br></div><div>我们旅游团队约定在粤剧博物馆门前的集合时间是14:50,结果我们于14:00提前到达了,于是我先进去看了看。后听说不远处有个景点—李小龙祖居,我独自转道去那里浏览了一下。</div><div><br></div> 李小龙祖居展览前言<br>1. 李小龙,中国的功夫因为他才能被世界认知,我们的文化才能再次被世界追逐,他拥有的不仅是功夫之王的称号,其实最值得我们去认识的,是他那双『有思想的拳头』。<br><br><div><br></div> 2. 本次展览借李父即粤剧名丑李海泉故居(今李小龙祖居)再次修缮的契机,以李小龙这一世界文化符号为核心,探寻李小龙的精神源头和成长历程,同时再现西关大屋昔日风采,突显功夫、粤剧作为祖国联系华人华侨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展示岭南文化的独特风采。<br><br> 3. 我们真诚欢迎您走进李氏祖居,走近李小龙,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div><br></div> 李氏族谱。<div><br></div> 李小龙参演的各部影片的投影介绍。<div>离开李小龙祖居后,返回粤剧博物馆参观。<br><div><br></div></div> 粤剧,早期称本地班、广东大戏,是形成于广州地区,主要流行于广东、广西、香港和澳门,并传播到东南亚、美洲、大洋洲、欧洲等华人华侨聚居之地的地方戏曲剧种。声腔以梆子、二黄为主,兼唱高、昆牌子,民间说唱,小曲杂调。<br><br> <p class="ql-block">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广州地区民间好尚戏曲,外来戏班演出频繁,并有众多本地子弟参加演唱,孕育了粤剧的种子。清初出现被称为“土优”的本地戏班及其演唱的“广腔”,为粤剧的形成打下了基础;清中叶至嘉庆道光年间,粤剧在本地班既向外江班吸收、借鉴,又在相互竞争中逐步形成;晚清同治光绪之际,粤剧在声腔、表演、剧目等各方面都呈现鲜明特色,艺术渐趋成熟,队伍也日益壮大。20世纪初至30年代,粤剧经历了一系列变革的过程,向大众化、地方化和现代化有更大的飞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粤剧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成为中国重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由广东、香港和澳门联合申报,2009年9月30日,粤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地方戏曲剧种。<div><br></div> 博物馆分为南北两岸,南岸为基本陈列展厅、主题展厅、剧场和园林景区,北岸为粤剧艺术的传承与保护等配套区域。园林景区由岭南园林风格的仿古建筑群组成,建筑总体布局沿十字轴骨架排布,环绕中心晚沙湖错落分布六组院落空间,院院相连又相对独立,以传统建筑工艺、技法与高标准材料相结合的木雕、砖雕、陶塑、灰塑等为装饰亮点,园林中心设有纯木结构临水戏台。博物馆建筑于2017年荣获我国建筑行业工程质量的最高荣誉奖“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div><br></div> 粤剧博物馆内的临水戏台—红棉舞台,位于博物馆的核心区域,是展示粤剧文化的重要平台。<div>舞台设计独特,能够满足各种规模的演出需求,无论是大型演出还是小型互动活动,都能在这里完美呈现。<br><br></div> 我们来时,红棉舞台正在演出。由此看来,它是一个表演场所,更是粤剧艺术的展示窗口。它结合了传统与现代的设计理念,既保留了粤剧的传统韵味,又融入了现代舞台技术的元素,为观众提供了高质量的观演体验。<div><br></div> 舞台周围的木棉花将要盛开了!<div><br></div> 粤剧使用的各种头饰、髯须和鞋靴。<div><br></div> <p class="ql-block">舞台演出的设计及锣、鼓器具。</p><p class="ql-block"><br></p> 红船是早期粤剧戏班(本地班)来往于珠江三角洲进行演出的交通工具和生活居所,因外部漆上红色,故称红船。往往以“天艇”、“地艇”为一组,船头装有“木人桩”供艺人练武。船上的“大舱”、“柜台”、“棚面”分别供演员、职员、乐师住宿,不论身份、名气的大小,一律抽签分配床位。当时的戏班亦称“红船班”,粤剧艺人则称为“红船子弟”。<div><br></div> 博物馆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传统与现代,亭台楼阁、流水红鲤,仿佛置身于一幅生动的岭南画卷之中。<div><br></div> 馆内的建筑工艺和技法,如木雕、砖雕、石雕、灰塑、陶塑和嵌瓷等,为这里的装饰增添了亮点。<div><br></div> 15:32乘车返程,16:30回到度假村,适当的休息后,18:10吃晚饭,饭后散步聊天,20:00游泳,21:00回房间,23:10睡觉。<br><br><div><br></div><div>待续。背景音乐:沙面岛的古老和声</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