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春 讯</b></p><p class="ql-block"> 3月29日下午,洛阳市图书馆举行一场精彩的读书赏析会。主讲嘉宾洛阳师范学院文学博士孔育新,主持人媒体杨柳。所到兰台读书会成员近百人,第三报告厅坐无虚席。这是一场文学深耕的读书赏析会。 </p><p class="ql-block"> 玉眼看世界 3月29日</p> <p class="ql-block"><b>为何说刘震云的小说是极简主义?</b></p><p class="ql-block"> 玉眼看世界</p><p class="ql-block">《一句顶一万句》被认为是极简主义风格,主要原因如下:</p><p class="ql-block"> 语言简洁质朴:刘震云摒弃华丽辞藻,用最平实、简洁的语言叙述故事。如“牛爱国他爹牛书道,是延津县西街卖豆腐的。牛书道做了一辈子豆腐,开了一辈子豆腐坊,也认识一辈子人”,简单几句就介绍了人物身份和经历,简洁明了。</p><p class="ql-block"> 情节叙事简约:小说没有复杂的情节架构和过多的枝蔓。它以杨百顺、牛爱国等人物的生活为主线,围绕着他们寻找“说得着”的人展开,叙事节奏明快,不刻意制造跌宕起伏的情节,而是通过平凡生活中的小事来展现人物命运和人性复杂。</p><p class="ql-block"> 人物刻画简洁:作者没有对人物进行冗长的外貌、心理描写,而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来展现性格。像吴摩西,通过他在不同人生阶段的经历和与他人的对话,读者能清晰感受到他的善良、执着和无奈,人物形象跃然纸上。</p><p class="ql-block"> 主题表达凝练:小说用简洁的方式探讨了深刻的主题,如孤独、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困境等。以“一句顶一万句”为核心,强调了言语在人与人关系中的重要性,看似简单的表述却蕴含着深厚的哲理和情感。</p><p class="ql-block"> <b>从哲学角度来看,《一句顶一万句》的极简主义文风具有多方面的深刻内涵:</b></p><p class="ql-block"> 体现了现象学“回到事情本身”的理念</p><p class="ql-block"> 现象学强调摒弃先入为主的观念和理论,直接关注事物本身的呈现。刘震云以极简文风,去除了冗余的描述和修饰,让生活中的人物、事件以最本真的状态呈现给读者。如对人物关系的描写,不刻意渲染情感,而是通过平实对话和日常细节,让读者直接感受人物间复杂而真实的情感纽带,如同现象学所倡导的,让事物的本质在纯粹的直观中得以显现。</p><p class="ql-block"> 蕴含着道家“大道至简”的思想</p><p class="ql-block"> 道家认为,真正的大道是简单质朴的。《一句顶一万句》的极简文风契合这一思想,用简洁语言承载深刻主题。书中以平凡人物的平凡生活为切入点,如杨百顺一生的辗转流离,在简洁叙述中展现出命运的无常和人生的复杂,体现出“简”与“繁”的辩证关系,传达出一种对生活本质的深刻洞察,正如道家所主张的,在简单中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p><p class="ql-block"> 反映了存在主义对个体存在的关注</p><p class="ql-block"> 存在主义强调个体的存在体验和自由选择。极简文风在书中突出了个体的孤独与寻找自我的过程。简洁的文字让读者更聚焦于人物内心世界,如牛爱国在寻找真相和自我救赎中的挣扎,极简文风使这种个体的存在困境更加凸显,让读者深刻体会到存在主义所强调的个体在荒诞世界中对意义的追寻。</p> <p class="ql-block"> <b>读刘震云作品有感</b></p><p class="ql-block"> 玉眼看世界</p><p class="ql-block"> 早在1987年读刘震云的小说《单位》《官場》《一地鸡毛》诸篇,我就认定要追的星就文学而言则刘震云。那时在单位当文书,意外的发现熟悉的人竞在刘震云的小说中任角色。后来发现刘震云不简单,恢复十年高考竞是河南文科状元上北大中文系。毕业统管分配,放着中南海农村政策研究事不干,要去《农民日报》,问为何?一心要当作家能到各地采访。后来真的一发不可收拾。立足乡村民间生活百态推出主人公系列作品。</p><p class="ql-block"> 这其中值得赞佩的是在做记者同时写小说,一篇比一篇有风格。我也做过省级纸媒采编,除了在《艺术天地》栏目内盘耕之外,没有顾及自己的文学二亩地,为人做嫁衣乐此不疲。差距啊!</p><p class="ql-block"> 这些年,虽然刘震云的获奖作品没细读,但关注一直没退色。</p><p class="ql-block"> 我更佩服的是刘震云的育女法。不紧不慢,你想干啥就去学着干。女儿刘雨霖要出国深造学导演,他不阻栏,只是说,只要你想好,我支持你!</p><p class="ql-block"> 他女儿口口声声叫他老刘,他也不生气且应和着干啥?就这样2016年《一句顶一万句》的电影发布会上,老刘和小刘一同出席!成功上映!</p><p class="ql-block"> 小说 作品转拍影视剧,除了任编剧还上镜充当角色。真是大家大能量!</p><p class="ql-block"> 在2024年11月,刘震云又转换角色,当选为河南省文联主席!他的文坛作为更会令人称奇。让河南乡土文学与世界对话。且行且珍惜。</p><p class="ql-block"> 今天,借着读书会赏析刘震云的名作《一句顶一万句》,再次梳理一下对作者和作品的认知。让这个文学之星时刻闪耀。从生存到作品读透人生,珍惜光照!文如其人,雨润文苑!</p> <p class="ql-block"><b> 孤独迷宫中的精神漫游</b></p><p class="ql-block"> ——读《一句顶一万句》有感</p><p class="ql-block"> 蔡辉</p><p class="ql-block"> 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以河南延津为原点,编织出一张跨越近百年的命运之网。这部被誉为中国版《百年孤独》的小说,通过杨百顺和牛爱国两代人的命运流转,展现了普通人在.寻找“说得着”的人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精神困顿与心灵救赎。</p><p class="ql-block"> 读完这部作品,我脑海中浮现出书中那句直击人心的话:“世上的人遍地都是,说得着的人千里难寻。”小说的上部“出延津记”讲述了杨百顺的漂泊人生。这个以卖豆腐、杀猪、染布、挑水为生的底层小人物,始终在寻找一个能说得着的人。从与老曾学杀猪,到入赘吴香香家,再到带着继女巧玲出走,杨百顺的每一次选择都是一次逃离,也是一次寻找。下部“回延津记”则聚焦牛爱国的人生轨迹。这个与杨百顺命运相似的年轻人,同样在寻找“说得着”的人。他与妻子庞丽娜的婚姻因说不着而破裂,在外出寻找妻子过程中,意外揭开了母亲曹青娥(巧玲)的身世之谜。两代人的命运在此交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叙事链。“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这句贯穿全书的核心命题,在每个人物身上都得到生动诠释。杨百顺与老杨父子之间说不着,折射出原生家庭关系的疏离;牛爱国与庞丽娜的婚姻困境,则揭示了现代人际交往的隔阂。书中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了一幅“失语时代”的浮世绘,那些说不着的人际关系,构成了一个巨大的精神迷宫,孤独者在其中艰难漫游。“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这句朴实无华的话,又道出了书中人物面对困境时的生存智慧。杨百顺在颠沛流离中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期待;牛爱国在婚姻破裂后选择重新出发,这种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坚韧,正是普通人追求幸福美好的生命意义。小说中最动人的情节莫过于杨百顺与巧玲的父女情。当杨百顺在火车站丢失巧玲时,“他找遍了车站的每个角落,喊哑了嗓子,哭干了眼泪”。这种失去至亲的切肤之痛,在牛爱国寻找母亲身世的过程中得到呼应,形成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一个人的心事,说给另一个人听,就成了故事。”刘震云用平实的语言,道出了文学创作的本质。书中每个人物都在讲述自己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又相互交织,构成一幅宏大的精神图谱。从杨百顺到牛爱国,从延津到咸阳,从民国到当下,这种寻找“说得着”的人的执着,正是人类永恒的精神追求。</p><p class="ql-block"> 在碎片化阅读盛行的今天,《一句顶一万句》以其独特的叙事魅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照现实的镜子。当现代人被社交媒体包围,却依然感到孤独时;当我们拥有无数联系人,却找不到一个倾诉对象时;当我们说着千言万语,却感觉是在浪费时间时,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寻找那个“说得着”的人,更需要守护那份“一句顶一万句”的珍贵情谊。这部作品给予我们的不仅是艺术的享受,更是心灵的启迪。</p> <p class="ql-block"><b> 孤独中寻找救赎之光</b></p><p class="ql-block"> 薛贵芳</p><p class="ql-block"> 刘震云于《一句顶一万句》中所言“世上的人遍地都是,说得着的人千里难寻”,仿若一道锐利的闪电,瞬间击穿心灵防线,将孤独与寻觅的命题,直白地铺展在我们眼前。合上书久久思索,书中人物在孤独中挣扎、在寻觅里徘徊的模样,恰似我们每个人的真实写照,他们都在茫茫人海中,探寻那束能穿透孤独的救赎之光。</p><p class="ql-block"> 主人公杨百顺三次改名,却一生坎坷。他的人生被孤独如藤蔓般紧紧缠绕,寻找救赎成了他一生的执念。在原生家庭中,他与父亲因观念上的巨大分歧,陷入了“话不投机半句多”的困局。父亲盼他继承豆腐坊,安稳度过一生,可杨百顺满心都是对外面世界的向往。父子俩除了斥责就是沉默,缺乏有效交流,家庭亲情的匮乏,让他在孤独的泥沼中越陷越深,这便是他孤独人生的开端。除了在学业发展上意见不一,父子俩在为人处世的态度上也存在分歧。父亲更偏向于传统、保守的方式,而杨百顺对新事物充满好奇,渴望突破常规,这种差异进一步加深了他们之间的隔阂。</p><p class="ql-block"> 入赘吴家后,吴摩西(杨百顺入赘后的名字)与妻子吴香香“说不着”的婚姻,把他推向了更深的孤独深渊。日常交流只剩下敷衍和争吵,吴香香私奔时,吴摩西内心竟毫无波澜,这段婚姻就像一座冰冷的牢笼,禁锢了他的灵魂。</p><p class="ql-block"> 养女巧玲的出现,为吴摩西的世界带来了一丝曙光。巧玲虽是继女,但两人十分投缘,彼此的陪伴让吴摩西体会到了久违的亲情温暖。巧玲失踪后,他不顾一切地寻找,此时的巧玲已然成为他在孤独中唯一的救赎希望。</p><p class="ql-block"> 被拐卖后的巧玲改名为曹青娥,她的儿子牛爱国和庞丽娜的婚姻同样因为“说不着”而千疮百孔。庞丽娜的出轨,让牛爱国痛苦又迷茫。章楚红的出现,让牛爱国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义。他们能把生活的琐碎和压力,转化为希望与乐趣。章楚红对于牛爱国来说,是孤独爱情里的救赎曙光,可他最终却选择了逃避,实在令人惋惜。</p><p class="ql-block"> 从杨百顺到牛爱国,他们的经历深刻地表明,在孤独中找到灵魂契合、“说得着”的人,是多么难能可贵的救赎。人生之路漫长,孤独如影随形,来自于家庭的亲情与爱情作为贯穿一生的重要情感,是驱散孤独的决定性力量。</p><p class="ql-block"> 面对无法选择的亲情,我们要用心去经营,用理解与爱搭建沟通的桥梁,让家庭成为温暖的避风港,抵御孤独的侵袭;对于可以自主选择的爱情,更要慎重抉择,找到那个能与自己灵魂共鸣的伴侣,让爱情成为照亮黑暗的救赎之光。</p><p class="ql-block"> 我们都在这孤独的人世间独自前行,寻找救赎之光。愿我们珍视每一次灵魂碰撞的机会,勇敢追求灵魂契合,不被孤独吞噬,在漫长人生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救赎与安宁。让生命在温暖与爱中绽放光彩。</p> <p class="ql-block"> <b>任河南省文联主席的刘震云</b></p><p class="ql-block"> 头条 文摘</p><p class="ql-block"> 刘震云自2024年11月担任河南省文联主席以来,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工作并初见成效:</p><p class="ql-block"> 总结过往成绩:刘震云介绍了2024年河南省文联取得的成果,提到河南省文联下属13个协会共同努力,使文学、书法、曲艺、美术等多个领域获得多个“五个一工程”奖。他还指出,近些年河南在文学方面获得10次茅盾文学奖,全国排名第一,肯定了河南省文联历届领导班子和河南籍作者的努力。</p><p class="ql-block"> 明确工作方向:刘震云提出“如何用文艺创作来创造高品质生活”的议题,希望为文艺创作创造宽松的环境,以产出破圈作品,提升河南文艺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p><p class="ql-block"> 开展讲座活动:2025年2月27日,刘震云在河南省人民会堂开展《文学、哲学与故乡》专题讲座,畅谈河南老家、文学创作以及对河南文联工作的成果和预期的信心,吸引了2000余名观众听讲,产生了热烈反响。</p><p class="ql-block"> 深入基层调研:刘震云上任第一天就带着文联干部走访延津农户,在炕头开座谈会,强调“文艺不能只在展厅里,得在麦田里扎根”,推动“乡村文艺驿站”建设,让农民画家、泥塑艺人与作家同台展览,致力于让文艺扎根基层,贴近群众生活。</p><p class="ql-block"> 推动文化交流:刘震云利用自身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原作家群”品牌化运作,可能吸引国内外文学活动落地河南。如2025年2月,他将携新作亮相伦敦书展,与全球读者探讨“乡土文学如何对话世界”,为河南文化提供“国际表达”的窗口。</p> <p class="ql-block"><b>刘震云:质朴中的文学力量</b></p><p class="ql-block"> 玉眼看世界</p><p class="ql-block">在文字的原野,</p><p class="ql-block">他似一位朴实的农夫。</p><p class="ql-block">笔触从泥土生长,</p><p class="ql-block">藏巧于拙,是别样的艺术 。</p><p class="ql-block">河南延津,是他梦的故土,</p><p class="ql-block">文科状元,走进燕园深处。</p><p class="ql-block">毕业分配双向选,</p><p class="ql-block">放弃高层机关,唯选记者路。</p><p class="ql-block">只因要圆那作家梦来筑。</p><p class="ql-block">《农民日报》的时光,</p><p class="ql-block">孕育出小说的种子无数 。</p><p class="ql-block">《单位》《官场》《一地鸡毛》,</p><p class="ql-block">似生活的拼图,碎片里有领悟。</p><p class="ql-block">那看似平凡的叙述,</p><p class="ql-block">却能把人心的幽微,一一探触 。</p><p class="ql-block">屏幕前,他静静讲述,</p><p class="ql-block">身后绿意,似灵感的树。</p><p class="ql-block">文学的路,在他脚下延伸,</p><p class="ql-block">在质朴与深刻间,不停追逐 。</p><p class="ql-block">转换角色客串影视小人物。</p><p class="ql-block">倾心闯世界,笔力稳固。</p><p class="ql-block">不骄勿躁不扬功名,</p><p class="ql-block">唯有掘井著书刻人物。</p><p class="ql-block">一句顶万句写尽底层孤独。</p> <p class="ql-block"><b>着眼当下与未来:</b></p><p class="ql-block"><b> 对刘震云“日子观”的思考</b></p><p class="ql-block"> 玉眼看世界</p><p class="ql-block"> “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刘震云小说中主人公的这句质朴又深邃的话语,如同一束穿透迷雾的光,精准且深刻地指明了生活应有的方向,为在人生旅途中徘徊、迷茫的人们,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启示。</p><p class="ql-block"> 沉溺于过去的荣耀,会让我们在自我满足的温床上停滞不前;而久久困于往昔的遗憾,又会如同背负沉重的枷锁,阻碍前行的步伐。生活中,许多人难以走出过去的阴影。有的因曾经错失良机,便在懊悔中消耗当下的时光,让新的机遇从指缝溜走;有的因过去取得的成就,就固步自封,拒绝适应新的变化。这些行为,都使人们无法全身心拥抱未来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从另一个层面来看,聚焦“以后”的生活,能让我们积极拥抱生活。以海伦·凯勒为例,她虽因失明失聪,生活在无声、无光的世界里,但她没有沉浸在命运不公的痛苦中,而是以无畏的勇气憧憬未来,努力学习知识,最终成为杰出的作家与教育家,激励无数人奋勇前行。</p><p class="ql-block"> 这句话在日常的生活中同样适用。当面对挫折,这句话能给予我们重新出发的力量;当获得成功,它又能提醒我们保持清醒,继续奋进。</p><p class="ql-block"> 刘震云小说主人公的这句“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时刻提醒我们珍视当下,憧憬未来。将过去的经历化作前行的智慧,用积极的心态和行动,书写未来的精彩篇章,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中,收获内心的宁静与幸福,拥抱充满希望的未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悟道,醒世一言</b></p><p class="ql-block"><b> 玉眼看世界</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秋星黯落旧垣台,冷月犹寻故辙来。</p><p class="ql-block">耳畔忽闻醒世语,刘公妙句匠心裁。</p><p class="ql-block">“日子应从今后过,岂将执念困尘埃。”</p><p class="ql-block">遥思往古兴亡事,商纣沉湎鹿台开。</p><p class="ql-block">酒池肉林迷旧梦,朝歌终毁劫波灾。</p><p class="ql-block">秦扫六合威如虎,却把苛规旧制排。</p><p class="ql-block">陈涉揭竿烽火起,阿房宫阙化烟埃。</p><p class="ql-block">唐皇盛治开元日,彩袖霓裳舞步徊。</p><p class="ql-block">沉醉华清春梦暖,渔阳鼙鼓破城陔。</p><p class="ql-block">往者已矣不可谏,来者犹能塑玉材。</p><p class="ql-block">孟德横槊观沧海,挥鞭未被往昔侪。</p><p class="ql-block">屯田兴政宏图展,赤壁鏖兵亦壮怀。</p><p class="ql-block">靖节解绶归园里,不恋尘缨旧路阶。</p><p class="ql-block">采菊东篱寻逸趣,南山夕照入诗斋。</p><p class="ql-block">科技开篇新时代,智能焕彩似霞裁。</p><p class="ql-block">莫负今朝机遇在,且歌且进向瑶阶。</p><p class="ql-block">时代科技造AI, 正逢其时唱未来。</p> <p class="ql-block"> <b>花 畔 书 光</b></p><p class="ql-block"> 玉眼看世界</p><p class="ql-block">洛阳的四月,牡丹从沉睡中苏醒</p><p class="ql-block">晨露沿着花瓣滚落,溅起历史的回声</p><p class="ql-block">魏紫姚黄,晕染开古城绮丽的画屏</p><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书页被春风轻轻掀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第42届牡丹文化节的时光里</p><p class="ql-block">《一句顶一万句》的文字与花香相逢</p><p class="ql-block">牛爱国的孤独,恰似白牡丹的寂寞清冷</p><p class="ql-block">人与人的对话,犹如红牡丹热烈的芳踪</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书中的故事,在花影间穿梭前行</p><p class="ql-block">像洛河的波光,映照尘世的面容</p><p class="ql-block">牡丹与书,在洛水之畔相拥</p><p class="ql-block">花朵承载千年的繁华旧梦</p><p class="ql-block">书籍沉淀思想的熠熠辉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花瓣成为文字的信笺,飘落心中</p><p class="ql-block">书香化作花朵的精魂,馥郁时空</p><p class="ql-block">于花下翻开这本读本</p><p class="ql-block">让洛阳的春天,在文字里永葆葱茏</p> <p class="ql-block">艺术天地工作室 编辑</p><p class="ql-block">原创手机摄影 瑜艳</p><p class="ql-block">文本文字原创以属名为主</p><p class="ql-block">拍摄地点: 洛阳市图书馆</p><p class="ql-block"> 兰台读书会现场</p><p class="ql-block">牡丹花开 周王城广场 开元大道</p><p class="ql-block">主题:月读本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p><p class="ql-block">主编:孙瑜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