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南京明城墙十三座城门,现仍保留旧存四座,复建三座,拆除消失六座,在消失的城门中,唯一没有在原址留下城门信息的就是钟阜门,它坐西朝东,现路名为建宁路。奇怪的是,在原址向东约3公里,居然有一条南北向的路,叫钟阜路。据《鼓楼区志》,钟阜路,1982年建成通车,因钟阜门得名。我们通过历史梳理发现,这是一出近代张冠李戴、以讹传讹的道路命名。</p> <p class="ql-block">一、位置及特点。</p><p class="ql-block"> 南京明城墙西北段从定淮门开始,由南沿马鞍山、四望山、绣球山、狮子山一路向北蜿蜒,在仪凤门开始围绕狮子山折向东再向南,止于朱元璋塑像处,其南侧是狮子山景区入口,现跨越护城河的建宁路,便是原明朝时所开钟阜门位置,现在已无踪迹。</p> <p class="ql-block"> 钟阜门位于鼓楼区下关狮子山东南侧,狮岭雄观照壁与建宁路交汇处。在人头像形城墙轮廓线头顶发髻右侧,与仪凤门相对项背。其特点:</p> <p class="ql-block">一是明代十三座城门中唯一内凹式的。有研究者认为,钟阜门前是丁字路、护城河,进出城需要左右拐弯,守门士兵需要有纵深。</p> <p class="ql-block">二是钟阜门附近城墙是最早修筑的。西侧附近有“新城墙”遗址,明显不同于明代其他城墙,砖块体积小,是为唐宋遗存。研究者认为,这是明朝建立前的1366年开始修筑的城墙,区别于宋元,称为新城。图为狮子山城墙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三是钟阜门通行时间最短,封堵时间最长,拆除最彻底,最没有存在感。由于地处偏僻,无交通需求,钟阜门早年就封堵,加之名称演变,现无迹可循。</p> <p class="ql-block">四是钟阜门与仪凤门是明代城门距离最近的两座城门,它与1934年开辟的牌楼式城门——新民门仅相距数百米,距东侧明代金川门也不过千米,以钟阜门为中心,组成城门群,是南京明城墙最独特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二、钟阜门前世。钟阜门段城墙是南京明城墙“一期工程”完成的,所以它是明代城墙的早期“作品”——不那么高大。图为《洪武京城图志》上标注的钟阜门,是南京明城墙中相邻最近的两座城门。</p> <p class="ql-block">1、洪武初年称东门。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明朝1368年建立),朱元璋占领南京后,首先在龙湾狮子山一带建筑城墙,相较于宋元老城墙,谓之“新城”,钟阜门就是彼时所建,由于朝东向,取了个小名称东门,是为明代城墙中唯一单字名。 </p><p class="ql-block"> 2、9年以后始有大名。随着全国基本建设特别是凤阳“中都”工程压缩下马,朝廷将主要财力聚焦京城,1375年进入城墙“二期工程”——对“一期工程”的城墙,加宽加高加建,洪武十一年(1378年)十二月,将东门改为钟阜门(因其遥对钟山,钟山亦称“钟阜”,“钟阜晴云”是金陵古代四十八景之一),从此有了“正式编制”。</p> <p class="ql-block">3、封堵时间有三说。一是成化(1465—1487)以前被封堵。据杨国庆所著《南京明代城墙》,因仪凤门钟阜门地处偏僻,守备兵不足,两门早年一道被封堵,之后明清时期均未开通。二是朱棣迁都封堵说。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朝都城从南京迁往北京,作为留都的南京,政治军事地位下降,出于节省开支,着即封堵。三是根据《南京城墙志》记载,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十一月,关闭南京城钟阜、清江二门。笔者倾向于永乐封堵说,合乎逻辑。</p> <p class="ql-block">4、晚清时称小东门。晚清时期,仪凤门复开通,钟阜门似乎没有同步开通,此时被称为小东门。南京最早的近代城市地图是法国人盖拉蒂1898年绘制的,此图将钟阜门标注为小东门(可能是民间称谓,当时朝东的城门共有两座,一座是朝阳门,又称东门,另一座是钟阜门,俗称小东门的),由此开始造成至1949年的南京地图,均标注为小东门,其中,1898年、1910年地图标注为内凹式城门。钟阜门是如何演变成小东门的?是地图标注有误,还是其时改了名,成为疑案,有待探究。</p> <p class="ql-block">4、民国初年又开通。在钟阜门何时变身小东门成谜的同时,钟阜门何时开通,值得探究。查南京老地图,1933年、1937年、1948年等,有绥远路相通,此路1930年开通,早年是断头路,止于多伦路,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通车时曾拓宽改造,1970年改名为建宁路。说明此门曾经开通过,但据相关资料,1953年,南京市政府要求开通包括钟阜门在内的四座封堵城门,笔者分析,渡江战役时,南京国民党守军封门防御,堵塞了不少城门。结论:民国初年,小东门不通,1933年后地图标注开通的,绥远路从此门穿过。图为1936年南京地图,绥远路贯穿钟阜门、兴中门。</p> <p class="ql-block">5、难逃厄运被拆除。1958年南京拆城运动中,钟阜门两侧城墙陆续被拆除(同时发现一段用六朝至隋唐砖筑的6米高城墙,是1366年建成的新城遗存),1962年12月,钟阜门被拆除,让位于道路交通。图为狮岭雄观照壁,狮岭雄观是金陵古四十八景之一(清乾隆时期)。</p> <p class="ql-block">二、钟阜门今生。钟阜门今生默默无闻,几乎没有痕迹,博物馆也仅存几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图为钟阜门拆除前后的同样位置对比。下图左侧围挡隔离是地铁施工工地,建宁路的通车使得此段护城河被隔断,远处是仪凤门。</p> <p class="ql-block">1982年建成的钟阜路,据鼓楼区志称,得名于所谓新门口附近的“钟阜门”,以此为路名依据是错误的,成了钟阜门的“乾坤大挪移”。此路牌对古城门爱好者似有误导—南京明城墙城门遗址多有地名路名传承,如光华路、汉中门大街、水西门大街、清凉门大街、定淮门大街、草场门、中央门等。</p> <p class="ql-block">钟阜门遗址东北侧,建有刘伯承广场。刘伯承元帅是南京解放后首任市委书记兼市长,后转任南京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在南京工作多年,南京人民特建广场立塑像纪念之。</p> <p class="ql-block">四、历史瞭望。钟阜门位于明朝军屯区西北角,左侧即为长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钟阜门与周边历史遗存形成独特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1、真假钟阜门。《洪武京城图志》是明朝初年官方文献,明确标注钟阜门对应仪凤门,且有路相通。数百年后,钟阜门何时跑到东侧3公里之外的?查南京老地图,是1903年陆师学堂新测金陵省城图上,首次标注的,原钟阜门却被标注为小东门,加上后来钟阜路的命名,其后出版的地图,继续延续了前错(老地图上,这类现象不少),百年以来,历史对钟阜门以讹传讹,张冠李戴,钟阜门虽然不复存在,还原事实是必要的。</p> <p class="ql-block">2、钟阜门与新民门。与钟阜门消失并张冠李戴命运不同,1934年建成的新民门,保存完整,位于钟阜门遗址右侧数百米处。</p> <p class="ql-block">在此之前,民国政府于1933年相继建成牌坊式城门武定门、汉中门(前面作过介绍),但50年代均拆除,仅存新民门。奇怪的是,这个牌坊式城门,在1935年到1949年南京老地图上,从未有过标注,可见当年地图出版商为节省勘察费用,顺延了旧地图,造成以讹传讹(如小东门,钟阜门等),好在这个城门实物仍在,否则多年后,面对地图标注,谁也说不清了。</p> <p class="ql-block">大约30年前,笔者家就住在大桥南路旁,据新民门不过百步之遥,新民门下曾经是鸡鸭市场,护城河水又黑又臭,环境脏乱差,现在已经是整治一新。</p> <p class="ql-block">3、钟阜门与“所”村群落。查1949年南京地图,发现钟阜门外,是所村系列(头所、二所、三所、四所、五所村等)聚集地。这些地名传承缘于明代军户制度,明代初期,朱元璋设计的户籍制度中重要内容是将民众分成军户、民户、匠户等,军户家庭世代为军士,京城西北为军屯区,有神策卫等驻军,卫下设所,无战事的军户耕种自给,世代相传,形成村落,村名得以延续,这在南京周边并不鲜见(如孝陵卫附近的陶家营、柳营、顾家营等),钟阜门外这个地名现象颇为突出。明中期后,军户制度名存实亡,军人由招募制取代了世袭制。</p> <p class="ql-block">4、钟阜门与栅栏门。在南京明城墙四重城垣体系中,因靠近长江,京城门钟阜门与外郭城门近乎重叠,两者仅数百米(城东城南京城门距外郭通常都是数千米)。查今天的地图,钟阜门遗址左前方,长江大桥引桥东侧有一个称为栅栏门的地方,这是明外郭中外金川门所在地。据网友云淡风轻轻谈风云考证,《洪武京城图志》只标注了十六座外郭城门,没有外金川门与石城关,但历史上有两处称为栅栏门,分别位于江东门附近,钟阜门附近,依据的是明代学者顾起元《客座赘语》上所称。之所以两处都称栅栏门,是因为这两处靠近长江,滩涂地质,无法做成坚实的地基,只好以木桩为基础,以栅栏为门,约定俗成后,真的大名外金川门、石城关反而不为人知。图为外郭城门图。</p> <p class="ql-block">5、钟阜门与南京长江大桥。钟阜门遗址左前方就是举世闻名的南京长江大桥,现有引桥相连通。</p> <p class="ql-block">南京长江大桥始建于1960年1月,1969年1月全线通车,这是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施工建成的公路铁路两用跨江大桥。2016年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现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016年10月至2018年12月,南京长江大桥进行大范围维修,在保持原有设计风格前提下,大桥的美观、安全性大大增加。</p> <p class="ql-block">6、钟阜门与阅江楼。钟阜门位于狮子山东南麓,阅江楼座落在狮子山巅,狮子山原名卢龙山,1373年由明太祖朱元璋改名为狮子山。龙湾之战,朱元璋在此山坐镇指挥,以少胜多,大败陈友谅,为最终建立大明打下基础。阅江楼始建于1374年,朱元璋曾先后两次亲撰阅江楼记,明初文学家、翰林大学士宋濂也曾经作阅江楼记,后因建城墙工程繁浩,财力所限,打下地基后停建,成为有记无楼的超级烂尾楼。</p> <p class="ql-block">2001年,南京市政府出资建成阅江楼,并建设相关景点及配套设施,图为宋濂《阅江楼记》</p> <p class="ql-block">阅江楼。七层高52米,是中国江南四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之首,南京新四十八景之一,国家AAAA景区,登此楼可观赏万里长江,远眺长江大桥,参观明朝演变,俯瞰南京城貌。图为夜色中玲珑璀璨的阅江楼,建成于2001年。</p> <p class="ql-block">阅江楼内有多处历史遗存,图为清代炮台,现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此处多次发生炮战,直至抗战时期曾经发挥作用,上世纪的7、80年代,为护卫长江大桥,曾有解放军高炮部队驻扎在此。</p> <p class="ql-block">1912年初,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孙中山亲任北伐军司令,在总参谋长黄兴陪同下,曾多次登临狮子山,察看炮台,布置防御,为纪念此历史,现建有孙中山观江亭。</p> <p class="ql-block">此外,狮子山还有玩咸亭、五军地道、徐达将军庙、地藏寺等景点,图为文革时期防空洞遗存,穿过明城墙,是极少数作为仓库仍在使用的防空洞之一。</p><p class="ql-block"> 在城墙上挖防空洞始于抗战时期,上世纪70年代,在那个“备战备荒”年代,南京明城墙几近掏空,有人做过统计,南京明城墙所开防空洞有70个之多,有的绵延数百米,主要集中在城东、城南、城西北。此举对古城墙造成较为严重的损坏,现多数封堵。</p> <p class="ql-block">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狮子山地区有多达30多处历史文化景点,称其为南京历史文化名山当之无愧。钟阜门无存,狮子山永在,阅江楼重生,毫无疑问,这里是明城墙故事的精彩篇章。</p> <p class="ql-block">7、和记洋行旧址。位于鼓楼区宝塔桥西街168号(钟阜门左前方长江边)。是英国合众冷藏有限公司投资设立的食品(肉类)加工企业,始建于1912年,是近代南京开埠后外国资本独资开办的较早较大的企业之一。1925年,中共南京支部书记宛希俨领导该厂工人罢工,是中共早期的工人运动事件。和记洋行南京解放后收归国有,成立南京肉类联合加工厂,2000年初改制,厂区房地产开发,和记洋行办公大楼保留完整,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8、孙津川烈士旧居。孙津川(1895—1928)安徽寿县人,1928年3月任南京市委书记,6月在中共莫斯科六大上,被选为中央审查委员会委员,居住在钟阜门右侧附近北祖师庵原49号。7月因叛徒告密被捕,10月6日在雨花台英勇就义,年仅33岁。“革命者是杀不完的”这一豪言壮语,就出自孙津川烈士之口,成为激励后来者为信仰奋斗的重要精神支柱。</p><p class="ql-block"> 1982年,孙津川烈士旧居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该片区整体开发拆迁,四合院平房遗存消失,殊为可惜。</p> <p class="ql-block">五、城墙之美</p> <p class="ql-block"> 钟阜门本身“长相平平,事业无成”,生前无故事,长期被封堵,拆后无踪迹,近代以来,大名(钟阜门)失传,被呼作小名(小东门),显然不被抬爱,更可悲的是现代又不幸被张冠李戴,可谓悲情一生,但它的周边却是精彩纷呈,历史记忆值得关注。</p><p class="ql-block"> 从钟阜门开始,直至神策门,南京明城墙北线几乎没有什么痕迹,进入最长段消失模式,我们在居民楼之间找寻,希望听到历史的回声,虎踞600年,龙蟠70里,下期,金川门,这扇决定过大明老朱家命运之门为谁打开,我们拭目以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