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四大部洲</p><p class="ql-block">我们从颐和园北宫门进入园林,映入眼帘的便是四大部洲。它位于万寿山脊的北部中段,它依山而建就地起阁,自上而下是一组排列有序金碧辉煌的建筑群,整体造型风格独特,是按照佛教宇宙观设计,完美的体现了佛国形象。</p><p class="ql-block">在它的前端有须弥灵境,两侧有三米高的经曈。后有寺庙群的主体建筑香岩宗印之阁。在它的四周有象征佛教的四大部洲即: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瞻部洲、北俱卢洲。还有用不同形式的塔台建成的八小部洲在阁的东南是一座白塔,东北是一座绿塔。阁的西南是一座黑塔,西北是一座红塔。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中间有两个凹凸不同的台殿,一个代表日台,一个代表月台,象征着日月环绕着佛身。</p><p class="ql-block">这组汉藏结合的四大部洲建筑群,是清政府推崇佛教,加强民族融合的政治体现。</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四大部洲是佛教世界观中围绕须弥山的四个主要区域,分别位于须弥山的东西南北。</p><p class="ql-block">1.东胜神洲</p><p class="ql-block">位于须弥山的东方,地形东狭西广,形如半月,这里的人福报较深,寿命可达250岁,身高约4米。</p><p class="ql-block">2.南瞻部洲</p><p class="ql-block">位于须弥山的南方,地形南狭北广,形如车厢,这是人类居住的地方,寿命约百岁,身高约1.75米。</p><p class="ql-block">3.西牛贺洲</p><p class="ql-block">位于须弥山的西方,地形如满月。这里物产丰富,多牛,羊和珠玉。人们寿命可达约500岁,身高约8米。</p><p class="ql-block">4.北俱芦洲</p><p class="ql-block">位于须弥山的北方,地形正方,土地肥沃,这里的人寿命可达千岁,身高16米,生活安乐无忧。</p><p class="ql-block">四大部洲不仅是地理上的划分,更象征着不同的人类文明和精神追求,体现了佛教对宇宙和生命的独特风格理解。</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须弥灵境建筑群</p><p class="ql-block">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由须弥灵境大殿,东配楼的宝华楼、西配楼的法藏楼、以及慈福等三座牌楼组成。1860年大部分建筑被英法联军烧毁。2021年,须弥灵境大殿实现保护性展示,东西两配楼完成修复。</p> <p class="ql-block">经幢</p><p class="ql-block">高三米</p> <p class="ql-block">白梵塔</p> <p class="ql-block">绿梵塔</p> <p class="ql-block">红梵塔</p> <p class="ql-block">红墙上的装饰:盲窗</p> <p class="ql-block">黑梵塔</p> <p class="ql-block">智慧海</p><p class="ql-block">清乾隆时期(1736~1795)年建。结构用砖石发券砌成,不用梁柱承重,俗称无梁殿。建筑屋顶、壁画均用五色琉璃装饰,并嵌有无量佛一千一百一十尊和殿内佛像均为乾隆时文物。1900年壁面遭到八国联军野蛮破坏。</p><p class="ql-block">智慧海和殿前牌楼正面和北面的石额题字组成:“众香界、衹树林、智慧海、吉祥云”一首佛教的偈语。</p> <p class="ql-block">衹树林</p> <p class="ql-block">四大部洲的全貌</p> <p class="ql-block">重翠亭</p><p class="ql-block">重翠亭位于圆朗斋背后的山坡上,坐北朝南,歇山灰瓦,是一座三间八柱的敞厅式建筑。清漪园时期的重翠亭原是一座有门窗的房屋。亭中安设石造神台,供奉文殊菩萨,两边各有一尊站立的从神。上面的石造香几上放有一座青绿三足铜鼎,亭内墙上挂着数十轴佛画像等陈设,可惜这些物品与建筑都遭到了英法侵略者的掠夺和梵毁。光绪年间重建,将重翠亭改建成一座敞亭。如今的重翠亭是游客上下山休息和观景的场所,向西可达智慧海,向东可看到唯一建在山顶上的千峰彩翠城关近在咫尺的是层林浸染的山坡,远望是天水一色的昆明湖,山水相亲,妙趣天成。</p> <p class="ql-block">廓如亭</p> <p class="ql-block">知春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