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摄影制作/宁静致远</span></p><p class="ql-block">黄洋界山顶海拔1343米,这里峰峦叠嶂,地势险峻,气象万千。时常弥漫着茫茫的云雾,好像汪洋大海一望无际,故又名“汪洋界”。黄洋界是人文和自然景观相结合的景区,属于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p> <p class="ql-block">攀登到山顶,便是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遗址了。在当年,黄洋界是井冈山的五大哨口之一,是通向党中央领导机关所在地茅坪村的必经之路。这里山峰峻峭,地势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p> <p class="ql-block">来到黄洋界保卫战遗址,首先看到的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黄洋界哨口遗址。遗址前立有块石碑,石碑后有当年的战壕。</p> <p class="ql-block">距哨口不远处有座工事,还有一门象征着黄洋界上炮声隆的排击炮。距工事不远有座土黄色的房屋,悬挂着红四军黄洋界哨口营房旧址的牌子。还有条山路,是当年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背粮时走过的路。</p> <p class="ql-block">1928年的夏天,红军在黄洋界修筑了坚固的工事,布下了天罗地网,以一个营的兵力击退了敌军五个团的进攻,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为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粉碎国民党的第二次"围剿"创造了条件。</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了解黄洋界保卫战详情之后,欣然挥毫写下这首《西江月•井冈山》,赞扬黄洋界保卫战,热情歌颂井冈山人民武装斗争的胜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西江月·井冈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毛泽东</span></p><p class="ql-block">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p><p class="ql-block">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p><p class="ql-block">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p><p class="ql-block">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黄洋界景区,除了当年的遗迹,就是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了。纪念碑高12米,矗立在海拔1000多米的黄洋界上,应该是井冈山地区的最高点了。据说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始建于1960年,最初为木质结构。1965年毛主席重上井冈山后,在原址上重新修建成了钢筋水泥结构。碑的正面刻有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落款是朱德。背面是毛主席的手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与纪念碑正对着的是座横碑,正面刻着毛主席手书的诗词《西江月·井冈山》,背面黄洋界三个大字为朱德同志手书。</p> <p class="ql-block">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是井冈山重要的旅游景点和革命历史纪念地。她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时期的艰苦奋斗和伟大胜利。站在黄洋界巍峨的山巅上俯瞰着这片曾经被硝烟弥漫的土地,仿佛能听到90多年前隆隆的炮声。如今那场著名的保卫战已经远去,但红军浴血奋战的无畏精神却永远定格在了黄洋界上,铭刻在了黄洋界这座历史的石碑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