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之旅五日游(一)

蓦然回首

<h3>  弘扬井冈精神,赓续红色血脉<br><br>  2025年3月21日清晨不到6点钟,51人的旅游团乘着大巴从沈家门就出发了。经过十多个小时的行程,我们第一站来到上饶集中营。这是国民党为了关押革命志士仁人而建造的。这个集中营建于1941年,当时他们强占民居民房,使当地人们流落他乡,无家可归。集中营内曾经关押共产党人和爱国人士,其中包括新四军军长叶挺等。我们迈着沉重的脚步,参观了纪念馆陈列的图片和那一间间牢房、审讯室里的各种刑具。那一张张图片,一件件物品,诉说着悲惨的过去。在这里我仿佛看到了那一位位英雄被打得遍体鳞伤、鲜血淋漓,一次次昏过去,又醒过来。面对刽子手,他们那坚定的眼神和不屈的精神,熠熠闪光。<br>  走在离开集中营的路上,我的眼前仿佛出现电影里的英雄画面;我的耳畔回响起无数英雄的呐喊:“……杀死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竹签子是用竹子做的,共产党人的毅志是用钢铁铸成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革命志,两者皆可抛”……<br>  英雄们那不屈不挠的精神,感染着我们,激励着我们。<br></h3> <h3> 江西五日游(二)<br> ————重上井冈山<br>来到江西第三天,我们游览了井冈山。井冈山是我们神往的地方。1927年,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创建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1928年,在敌军重重围困下,写下那首豪情壮志的诗篇,《西江月.井冈山》<br>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革命的气势,打消了敌人的嚣张气焰。<br>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她摇出了一个中国的新时代。<br>  1965年,毛泽东又来到井冈山,面对井冈山天翻地覆的变化发出感慨,写下了《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这首诗的最后两句道出了颠覆不破的真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br>附诗:<br>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h3> <h3>  游览了火炬广场,我们又来到了红旗广场。这里有许多游客,北京一所中学初一学生集体春游也来的这里,在广场举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一张张青春活泼的脸,给人以希望和未来。<br>  最后我们登上井冈山纪念碑。纪念碑地处江西省西南部,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高1779.4米。纪念碑由烈士纪念馆、碑林.雕塑园等组成。纪念碑上的“井冈山烈士纪念碑”是由邓小平题写。<br>  我们全体成员先参观了纪念堂,看到伟人将军的挂像,我们倍感亲切,仿佛他们和我们面对面地交谈,向我们讲述那艰苦的岁月,革命的艰辛,也告诉我们,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离开纪念馆,又往上走,参观了碑林和雕塑园等。<br>  最后我们登上井冈山的最高处纪念碑。纪念碑的顶端是用长枪短枪原形组成,她仿佛向世人昭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纪念碑底座雕刻着年轻的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奋不顾身地冲向阵地,为了解放全中国,他们死而后已。纪念碑前,还有两座雕像,左边是孙子和爷爷,小孙子手拿红缨枪,在站岗放哨,老爷爷远望观察敌情。右边的是一名红军战士背起背包,肩上挎着钢枪准备出征,旁边的老妈妈,依依不舍地看着儿子,仿佛千叮咛万嘱咐,让儿子早点归来。那两幅浮雕,让我们浮想联翩……<br>  瞻仰完纪念碑我们下山了,今天感觉有点累,毕竟我们都已是年近古稀的人了,我们了却了多年登井冈山的夙愿,我们也很开心。但也留下一点点遗憾,因为时间关系,我们没能登上黄洋界,也许是老天故意安排的,给我们留点念想,以后还会重上井冈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