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营,难忘的记忆

知足常乐

<p class="ql-block">  人生,就是一次没有返程的旅行,不同的人生,就会有不同的旅行风景。因为每个人的旅行路线不同,沿途的风景也就不同。</p><p class="ql-block"> 从童年到青年,到成年,再从成年到退休年龄、到现在,前行的旅途中,风风雨雨几十年,人人都会有一些特别难忘的记忆。走过来的人生岁月中,让我时常想起,最难忘记的还是那些年军营生活的点点滴滴,虽然离开军营近四十年了,一转身就是岁岁年年,可许多往事却还记忆犹新,仍像在昨天。</p><p class="ql-block"> 军营,是人生前行特殊的风景区,之所以特殊,因为军营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和随意旅游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目前,根据网上数据显示,我国退役军人约为四千万,占十四亿总人口的2.8%,大约100人中不到3人,才有机会去体验军营不一样的风景。因为军人的职责决定了军营风景的特殊性,战时,生命伴随着战场,即使前面是刀山火海,也会毫不犹豫地勇往直前,用血染的风采,铸就军营特殊的风景。平时,汗水伴随着训练场和值班室,爬冰卧雪,巡逻边防;抗洪救灾,哪里最困难,那里最危险,那里就是军人最特殊的景区。</p><p class="ql-block"> 对于绝大多数的军人来说,军营的旅行,起点就是新兵连,训练虽然很苦、很累,但在人生的记忆中,却是最难忘记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新兵连,不同地方,不同文化的青年,聚集在一块,学军事,学政治,通过新兵连训练,把一个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转变成为合格的人民解放军战士。三个多月的严格训练,背后的辛苦,流过的汗水,付出的心血,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那时,我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在军营。吃苦也是一道风景。</p><p class="ql-block"> 通过新兵连各种学习,明白了为谁当兵,为谁扛枪,为什么要当兵,以及军人的职责,军人必须具备的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新兵连改变了每个人的人生轨迹,不过也只是具备了最基本的军人素质。军事、政治理论的提高,扎实的技术素质,站岗放哨等,只有回到了连队、机关军营,才是接受真正的锻炼和考验。与在家当老百姓和新兵连训练又是完全不一样的风景,酸甜苦辣,个中滋味,身临其境,才会有深刻感受。</p><p class="ql-block"> 分配到连队、机关后,首先必须接受面对分配工作的考验,军营各种各样的工作环境都有,需要养猪、种菜、做饭、开车、站岗等,部队的工作分配,不像考大学,先填写志愿,也不像地方应聘,投送简历,喜欢就去,不喜欢就不去。而部队,只有工作的需要,没有分工不同和选择的余地,服从分配,干一行一行。想不通,慢慢想,但工作必须坚决服从。话又说回来,虽然养猪,种菜,做饭很辛苦,往往部队立功受奖,他们也能优先。</p><p class="ql-block"> 而我,算是比较幸运的,新兵连训练结束后被选配到师部电台当报务员。刚到电台时,心里七上八下的,担心学不好技术,被淘汰,后从电台老同志们的一言一行,极端负责和言传身教的工作态度中,感受到,不管平时还是战时,部队通信工作的重要性。报务人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一点一划,一字一码,战时事关千军万马的安危,平时,事关部队训练、首长指示准确、及时上呈下达,确保通信畅通无阻就是为部队建设作出了自己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虽然分配到连队后顺利过了这一关,但更严格的考验还在后面,新报务员培训,想想都有点不可思议,那时候一个个不知哪来的那种刻苦精神,豪不夸张地说,训练几个月中,教员、班长、学员,没有谁能够痛痛快快睡个好觉。每天都是很早就自发起来,很晚还在教室训练,学习中你追我赶,学员怕落后,怕被淘汰,被别人笑话。</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一期报务员训练,其实教官、班长比我们更辛苦,技术上毫无保留地指导我们,生活上还要无微不至的关心,让我们感受部队大家庭的温暖。也是园丁们辛勤付出,我们才以优异的成绩结束了训练。感谢教官、班长们当年为我们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p><p class="ql-block"> 训练结束后又回到了老连队,在训练队虽然学会了报务员最基本的技术技能,但只是万里长城迈开了第一步,真正独立值班还需要电台老兵们的传帮带,这期间,我们分到各台跟副班,主要工作就是参加连队站岗放哨,轮流干一些连队、机关公差勤务。虽然干的是体力活,但很充实,精神上没什么压力。</p><p class="ql-block"> 值副班时期,老同志们手把手,教会了我们如何在各种复杂环境下,确保通信联络畅通无阻!电台上老同志们都是我们在军营中的良师益友。</p><p class="ql-block"> 作为军人,在军营的每一道风景,都会刻在人生的记忆中。让我印象很深,但最难忘记的还是在昆仑山甜水海工作二三个月时间,那才是人生中最难得经历的风景,那是生命的禁区,渺无人烟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1976年6月下旬,为保障昆仑山上施工单位与师部的联系,电台抽派三名报务员,一名油机员,携带一部电台,二台发电机,三顶军用帐篷,备足了几个月柴米油盐,土豆白菜等生活必需品,从南疆的莎车县出发,途径泽普、叶城,然后汽车翻山越岭爬行在盘山公路上。越往上高山反应越厉害。透过汽车玻璃往外看,汽车行驶在悬崖峭壁上,公路下面是望不到底的万丈深渊,汽车越往前行,高山反应越厉害,头痛得就像脑袋四周有千针万针轮番着往里扎。心跳加快,呼吸困难。同车的人中,我的高山反应最厉害。</p><p class="ql-block"> 好不容易到了第一站,三十里营房,此处是上昆仑山的要道,也是上山的第一个兵站。海拔3000多米左右。说是兵站,其实就是在大山的深处,渺无人烟的地方找了一块避风处,盖上几间简易的平房,供上、下山汽车司机和来往人员留宿。原计划在此作短暂停留,适应高山气候。没想到我的高山反应太严重,一到兵站,几乎无法站立,是同去的人员扶着我到招待所床上躺下的,两三天,不吃不喝,全靠输液和吸氧维持生命。</p><p class="ql-block"> 第四天能坚持喝点粥了,强迫自己爬起来活动一下,并拿出了小笔记本写下了当时很时髦的豪言壮语,“吃尽高山千般苦,造就人类万年福”。现在想想真好笑,还真把自己当回事了,以为自己吃苦,真能解放全人类似的。</p><p class="ql-block"> 第四天好点后又继续前行,第五天中午时到了目的地——昆仑山甜水海。四个人,不顾高山反应和旅途疲劳,齐心合力先把帐篷支起来,三顶帐篷连在一排,一顶是值班室,一顶是住房,一顶是厨房和储存食品的。周围只有我们搭帐篷的地方,有几百平方米的空地,其他四周全是高山,连绵起伏,一座座山峰就像镶嵌在天边,都快七月份了。山上的积雪还是洁白无瑕。在我们搭建帐篷五六百米地方,地形较低,每年融化的雪水汇聚在一起,形成了积水,成为了湖。是不是因此而叫甜水海,不得而知。湖面上可能有近九、十个月时间是结冰的。我们到那里时,去湖里挑水,水面上还是结的厚厚一层冰,费了好大的劲才砸开了取水的窟窿。</p><p class="ql-block"> 在昆仑山上,没有电视可看,每天能见到的人,除了我们自己三四个人外,另外就是机要科的二位同志了。施工部队的人员离我们较远。我们几个人,每天重复三部曲,吃饭,睡觉,值班。吃的是从山下带来的土豆,白菜。一个月左右,带来的土豆、白菜都快吃完了,也烂掉了一部分。就靠吃罐头了,牛肉的,猪肉的,水果的都有。可谁都不想吃,每天就是想喝点稀饭。没有作息时间,饿了,想吃什么就自己做。</p><p class="ql-block"> 昆仑山上的生活虽然单调,乏味,可也过了二三个多月神仙般的自由日子,早上,不用起来出操,不值班,你可以使劲地睡懒觉,晚上不工作时,点上蜡烛,不用开班务会,也不用遵守千篇一律的作息时间,想睡就睡,不想睡就站在帐篷的窗户边,望着窗外的月亮,想入非非。我真不敢相信,那种环境下我能坚持到最后回到营区,当时真有种视死如归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岁月无情,时光匆匆,转眼间,白了少年头。今天,离开军营快40年了,但每当翻开部队照的发黄的照片,曾经的青春变成现在的白发时,脑海中出现的依然是部队的军营,还有曾经同吃同住一张张战友们的笑脸。一声战友终生兄弟,不是说忘就能忘记的。祝愿曾经的老领导、老战友们安康幸福!吉祥如意!</p><p class="ql-block"> 于重庆两江新区</p><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28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新兵班合影</p> <p class="ql-block">报务员训练</p> <p class="ql-block">莎车老部队营区</p> <p class="ql-block">昆仑山班公湖(高宇将军摄影)</p> <p class="ql-block">昆仑山班公湖(汉玉将军摄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