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山岳滴翠留清晖 墨韵温雅气象新</p><p class="ql-block"> ———浅论蒋威先生山水画的艺术特色</p><p class="ql-block"> 孙振远</p> <p class="ql-block">蒋威先生艺术简介</p> <p class="ql-block">山岳滴翠留清晖 墨韵温雅气象新</p><p class="ql-block"> ———浅论蒋威先生山水画的艺术特色</p><p class="ql-block"> 孙振远</p><p class="ql-block"> 初识蒋威先生的山水画是在2024年冬季在内蒙古包头市举办的《深情系故乡 共筑中国梦—一杨飞云 蒋威 刘金贵 王晓宏 苗建忠绘画展》。共展出了五位包头籍的中国美术名家的150余件绘画精品。其中,蒋威先生的山水画以“画面清新、恬淡虚静、意境幽远”的风格特点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经朋友引荐,与蒋先生学习交流,使我对蒋先生的山水画艺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2025年3月8日,我有幸在北京对蒋先生进行了深入采访。经学习研究,现对蒋威先生山水画作品的艺术特色,提出几点粗浅的认识,就教于方家指正。</p> <p class="ql-block">云起山秀 九峰揽胜</p> <p class="ql-block">五指揽胜</p> <p class="ql-block"> 一、自然清新 恬淡虚静</p><p class="ql-block"> 我品读蒋威先生的山水画,感到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画面清新雅致、造境恬淡虚静。品读他的画,仿佛是阅读了一首首田园诗、聆听了一曲曲轻柔的月光曲、感受到了一阵阵和煦的清风扑面而来…….。诸如《九峰揽胜》(170cm*170cm)《家山九峰》(136cm*68cm)《青山圣水》(136cm*68cm)《斯洛文尼亚之光》(136cm*68cm)等作品,清新淡雅,用笔细腻,用墨精当、设色淡雅,营造了一个淡绿淺白、恬淡虚静、空灵迷朦、云雾飘渺之境。画家何以能达到如此妙境和良好的效果呢?</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青山云岚</p> <p class="ql-block">家山九峰</p> <p class="ql-block"> 首先,看蒋先生的用笔用墨。蒋先生用笔清淡而不浑浊、线条纤细而不虚弱,斧劈皴、荷叶皴等皴法的综合运用,更显得山体自然、云水融合。墨色浓淡相宜,构图严谨细致。既有远看山水的气势,又有近观山质纹理变化的润朗。</p> <p class="ql-block">茫茫宇宙 巍巍中华</p> <p class="ql-block">九峰听泉</p> <p class="ql-block">其次,看蒋先生的用笔写意,他绝不是随意挥写,而是从画面中可以看到他确实有“先工而后意”的笔墨功夫。他用笔细腻、讲究,可以说这与蒋先生早年画工笔人物、工笔花鸟有很大的关系。有了这“工”的良好基础,在线条质量、造型变化等方面,就更容易抓型精准、描绘细腻,更能够在细微之处放出神彩与光华。</p> <p class="ql-block">工笔牧人</p> <p class="ql-block">云山新雨</p> <p class="ql-block">山水</p> <p class="ql-block">第三,从蒋先生的构图看,他讲究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能够互补相生。如云水留白,素雅虚淡,气韵贯通,浑然一体。正如:《庄子•刻意》所言:“素也者,谓其无所与杂也。”《庄子.天道》中认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在老庄看来,“五色”可以使人眼花缭乱,令人躁动不安,与“道”之“虚静”大美,不相契合。真正美的色彩,应该给人以恬静闲适的感受,足以使人心灵静穆、安详,这才契合“道”之精神。由于水墨谈雅素静,似有若无,能使人平静,使人愉悦,这才是符合“道”之“虚静”的色彩。清代笪重光也认为,空景是通过实景来体现的。他在《画筌》中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赞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并于其下注曰:“凡理路不明随笔填奏,满福布置处处皆病。至点出无画处更进一层,尤当寻味而得之。人但知有画处是画,不知无画处皆画。画之空处,全局所关,即虚实相生法,人多不著眼,空处妙在通幅皆灵,故云妙境也。”</p> <p class="ql-block">九峰揽胜</p> <p class="ql-block">青山揽胜</p> <p class="ql-block">众所周知,中国画的基石就是要讲究笔墨,特别是山水画的笔墨运用,更是体现了中国画的灵魂所在。明代•沈颢在《画尘》中讲到笔墨说:“笔与墨最难相遭,皴之清浊在笔,而势之现在墨。”宋•韩纯全在《山水纯全集》中说:“……且尖山水之术,其格清淡,其理幽奥,至于千变万化,像四时景物,风云气候,悉资笔墨而穷极幽妙者,若非博学广识,焉得精通妙用欤”。由此可知,蒋先生的山水画,确实有此功效和特点。</p> <p class="ql-block">松风云岚</p> <p class="ql-block">云山</p> <p class="ql-block"> 二、文气润朗 意境幽远</p><p class="ql-block"> 中国山水画如果没有意境或意境不鲜明,就不能达到引人人胜的境地。诚如李可染先生所讲的:“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诗的境界,就叫做意境。”</p><p class="ql-block"> 品读蒋先生的山水画,我感到其作品中透露出浓郁的文气、书卷气,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蕴藏在其画作之中。诸如《青山云岚》(136cm*68cm)《云起山秀 九峰揽胜》)(237cm*123cm)《五指揽胜》 (136cm*68cm)《茫茫宇宙 巍巍中华》(248cm*124cm)《云山千里翠》(136cm*68cm)等作品。创造出了恬淡、清雅、虚静、疏朗、秀美的意境,充满了空灵含蓄的诗意之美。</p> <p class="ql-block">绿玉九峰</p> <p class="ql-block">黄花春早</p> <p class="ql-block">蒋先生的画作有书卷气,是因为在他的画作中体现出了诗一般的意境,体现出了浓厚的文化气息。正如清代王原祁在《麓台题画稿》中曾多次谈到“书卷气”与绘画的关系时所说:“画法与诗文相通,必有书卷气.而后可以言画”之语,又比如“画虽一艺,而气合书卷,道通心性”。这里把“书卷气”与“心性”之间的关系,上升到了“道”的层面。</p> <p class="ql-block">吉尔吉斯斯塔雪山印象</p> <p class="ql-block">山色苍茫</p> <p class="ql-block">黄花沟之秋</p> <p class="ql-block">从蒋先生山水画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底蕴来分析,确实是与他长期从事文化艺术研究、书画鉴定、美术创作、教学等工作有直接的关系,也与画家的个性追求和审美价值取向息息相关。蒋先生作为故宫博物院中国画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委员、博士后导师,故宫紫禁城书画协会理事,中华文物交流协会文博书画院副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兼职教授。他在长期从事中国文物鉴定和中国山水画的研究和教学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也积淀了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如他本人在讲到读书对绘画的重要作用时所说:“搞好绘画创作还要乐于读书,因为,知识积累对于山水画创作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我多年来的经验之谈。”(《古典气韵下的生命心象》)</p><p class="ql-block"> 从蒋先生的艺术实践和经历来看,他1979年就读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86年就读于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他是第八届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学会创会理事,包头博物馆名誉馆长,包头美术馆名誉馆长,安徽博物院(安徽省文物鉴定站)特聘专家,全国艺术科学专家库专家,荣宝斋特聘画家,马来西亚沙巴艺术学院名誉院长。这些工作经历和资深阅历都对他的山水画的研究和创作,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作用。</p> <p class="ql-block">工笔人物</p> <p class="ql-block">黄花山下晚秋</p> <p class="ql-block">哈萨克斯坦印象</p> <p class="ql-block">从蒋先生的学习创作山水画的历程来看,他师从白雪石、张正恒先生研习中国传统山水画。他学传统、师古迹,反复临摹荆浩、范宽、李唐的画迹神韵;他心追手摹沈周、石涛、黄宾虹等先贤的范本;他汲取元四家的格调神韵。继承古法,化为己用。他师法自然、师造化、游历大自然的山山水水、坚持写生创作、趋新求变。加之,他数十年来潜心研究、实践中国山水画的笔墨技巧,探索中国山水画的文脉传承及创新发展。这些都对形成他独特的艺术风格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p><p class="ql-block"> 从蒋先生的性格特点来看,他是一位沉稳内敛、温文尔雅,博学多才的学者型画家。他待人真诚平和,举止儒雅,颇有学者风范。这些个性特点和文化修为也必然会在他的山水画的创作中有所体现。诚如他在谈到自己创作的体会时说:“绘画创作静心是关键,心静作品才能呈现出宁静的绘画品质。多年来,我始终能坚持自己养成的艺术操守,淡泊名利,不为名动,不被利诱,潜心于绘画创作。另一个方面,静心也是绘画创作的内在要求,只有静心才能寡欲,寡欲才能在心中养天地浩然之气,才能在作品中书写出心中真性情。”(《古典气韵下的生命心象》)</p> <p class="ql-block">山川秋色</p> <p class="ql-block">吉尔吉斯之光</p> <p class="ql-block">从蒋先生众多的山水画作品中,也可以看出:他十分注意营造虚实结合、虚实互补、相生相融的山水相依、云水交融、空灵迷朦、意境深远的诗画之境。诸如《九峰》系列画作,在画面上大面积的虚白空间,足以给人丰富的联想,展现出一种幽深玄远、超旷空灵的意境之美。画家能在书画作品中,时常有意识地留下大量的空白,成为其写意画作中独特的结构形式。这不仅对于支撑其画面的均衡力度起到了很大作用,而且还体现了画家对“简于象而不简于意”的审美追求。</p> <p class="ql-block">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印象</p> <p class="ql-block">哈萨克斯坦空中旅行印象</p> <p class="ql-block">三、乡情浓郁 气象一新</p><p class="ql-block"> 品读蒋先生的山水画,我感受到了画家浓厚的家乡情怀。他对家乡的山,如大青山、九峰山等情有独钟,形成了系列的“九峰独秀,青山揽胜”的诸多作品。他把心中的“家山”诗意画、符号化;把对故乡的眷恋、怀念、赞美统统融合、寄托在所描绘的山水之中,借以抒发内心炽热的情感和赋予自己心中丘壑所带来的艺术生命力!让家乡的山水,即画家心中的“家山”,透过神奇的笔墨色彩的表现在观者和受众的眼中站起来、活起来。诸如:《青山云岚 梦韵九峰》(136cm*68cm)《九峰紫气 青山春晖》(248cm*124cm)《青山揽胜》(360cm*145cm)《黄花沟之秋》(68cm*68cm)《九峰听泉》(136cm*68cm)《云生九峰》(136cm*68cm)《云中九峰》136cm*68cm)《青山烟云》(136cm*68cm)等作品。这些作品充分表现出了画家所追求的那种理想山水:“在一种古意盎然的气象中,抒写对于自然山水和宇宙万象的炽热情怀,意在表达一种天人合一的生命意境。我之山水之境实乃心境,自然之象实乃心象,意蕴山川,情动自然,生动充实。”(《古典气韵下的生命心象》)</p> <p class="ql-block">山静松声远</p> <p class="ql-block">云起九峰</p> <p class="ql-block">绘画作品的艺术生命力是透过画家的笔触、线条、造型、光影、色彩等技法绘就的一种物象,而这种物象不是简单的符号堆砌,而是由画家的深度思考、立意、思想,情感、阅历、灵魂的碰撞、美感的冲动等构成的一种心象。画家将这种“心象”透过笔墨技法落在了纸上,就形成了画家的精神产物。画家只有将自己的生命意识和生命张力浓缩在画面之中,才能赋予画作的艺术张力和艺术的生命力!由此来讲,好的、美的、成功的艺术作品无异于画家呕心沥血、用情感、用劳作、用血泪、甚至是用生命来铸就的精神产物!</p> <p class="ql-block">饲食</p> <p class="ql-block">青山揽胜</p> <p class="ql-block">蒋先生在《一带一路笔墨传情》的画集中发表的一组描绘吉尔吉斯、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的山川风光的画作中,综合运用笔墨、皴法,展示出了异国山川风光的优美和建筑风格的独特。诸如《吉尔吉斯坦雪山印象》(137cm*70cm)《塔吉克斯坦古城》(137cm*70cm)《塔吉克斯坦杜尚近郊古城》(137cm*70cm)等作品,呈现出画面雅静秀美、设色润滋清雅、色不夺墨、墨不碍色、色墨共生、浑然一体。特别是画家运用大面积留白的手法,将雪山风光表现得惟妙惟肖、神采飞扬。诸如:《吉尔吉斯坦之光》(137cm*70cm)《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印象》(137cm*70cm)《哈萨克斯坦印象》(137cm*70cm)《塔吉克斯坦近郊印象》(137cm*70cm)《吉尔吉斯斯坦之光耀》(137cm*70cm)《吉尔吉斯之光》(69cm*69cm)《哈萨克斯坦空中行旅之印象》(69cm*69cm)等作品,可谓计白当黑、虚实相宜;黑白对比、物象鲜明;意蕴深厚、气韵生动。造就了一组组风光旖旎、气象万千、新颖独特的现代山水新貌,令人欣喜和耳目一新!</p><p class="ql-block"> 总之,蒋威先生的山水画创作在当今花样繁多、杂象丛生、异态纷呈的语境下,无疑是一股新鲜跃动、清澈透明的清流。仿佛是跳跃跌宕在幽谷山涧的清泉溪流、激越活泼,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又仿佛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绿色田野,散发出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昂扬气息。既继承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脉底蕴、笔墨技法韵味,又具有趋新求变、创新发展的探索尝试。其山水画,意古貌新、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展现出了新时代、新特点、新思想、新追求的山水意境和现代山水的写意精神。(作者系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p> <p class="ql-block">吉尔吉斯斯塔之光</p> <p class="ql-block">塔吉克斯坦古城</p> <p class="ql-block">塔吉克斯坦杜尚别近郊古城</p> <p class="ql-block">塔吉克斯坦近郊印象</p> <p class="ql-block">作者与蒋威先生合影</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 <p class="ql-block">孙振远,男,汉族。籍贯:河北省。1960年3月,出生于草原钢城——包头。现为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自治区美术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 曾撰写出版了游记集《地方名胜游思录》(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金胜人的风采》(山东省人民出版社出版)散文集《心海绿洲》(远方出版社出版);书画评论集《牟少峰书画艺术访谈录》(华夏文艺出版社出版)《书画意蕴赏评》(华夏文艺出版社出版)等著作;主编了《烟台开发区胜利西村发展史》(华夏文艺出版社出版〉曾在《中国社会发展战略》、《方圆》杂志等报刊上发表业务论文30余篇; 在《人民日报》、《检察日报》及省市报刊上共发表新闻稿件千余篇;许多稿件获奖,两次曾被检察日报社评为“全国百名优秀通讯员”受到表彰。2010年,书画论文《浅谈促进中国书画艺术跨国际交流发展的新途径》入选《首届国际书画艺术发展论坛文集》; 2017年8月5日在《中国书画报》发表论文“论山水画的荒寒之境”,同年11月13日在《中国文艺》新媒体上发表了“寻找毕加索的历史足迹”。2021年4月14日在《中国书画报》上发表“浅论主题性绘画创作的发展与当代特征”。2023年4月19日在《中国书画报》上发表论文“浅论中国画文人画的题画诗”</p><p class="ql-block">评论诗集的论文《生命觉悟中的诗意行走》(——读诗人陆萍诗集《生活过成诗》《玫瑰兀自绽放》)此文被2019年曾发表在《中国建筑报》上,2019年2月被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陆萍诗歌赏析》收录出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