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27日,气温14-8°C,北风微吹,几分寒意。上午10点半,按昨天预约手续,顺利进入国家博物馆二层大厅,参观“美的多元_古希腊艺术与生活”展和“卡拉瓦乔的艺术世界”展。</p><p class="ql-block"> “美的多元——古希腊的艺术与生活”展览将以“美”为主题,不同于以往以历史时期为主线的展览叙事,从“日常”“妆饰”“人体”三个角度展开古希腊生动的美学图卷,打破人们对于“古希腊=古典时期的希腊”的刻板印象。来自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的279件(套)陶器、青铜器、金器、玻璃器、壁画、雕塑等代表性文物,时间跨越5000年之久,涵盖基克拉迪文明、米诺斯文明、迈锡尼文明,以及几何陶时期、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和希腊化时期等古希腊所有重要历史时期。展品全部来自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其中绝大部分为首次出境展出。展品数量之多、品类之丰富,历史文化价值之高,是近年来同类展览中比较少见的,值得观赏,为中国观众带来了一次难得的文化盛宴。</p><p class="ql-block"> 重点展品包括大理石女性头像浮雕圆盘残片、阿提卡黑底红画陶水罐、卡皮托利尼式阿佛洛狄忒雕像等,每一件展品都是古希腊文明的见证,展现了古希腊人对美的追求和理解。特别是卡皮托利尼式阿佛洛狄忒雕像,这座雕像复刻于希腊化时代的作品,由普拉克西特列斯的儿子小凯菲索托多斯所作,展现了女神的优雅与均衡之美。</p><p class="ql-block"> 此外,展览还推出了一系列与展览相关的文创产品,包括女神系列帆布包、丝巾香氛牌、冰箱贴、杯垫等,让参观者能够将古希腊的美带回家,融入日常生活。</p> <p class="ql-block">一 寻美•永恒的主题</p> <p class="ql-block">大理石女性头像浮雕圆盘残片</p><p class="ql-block">约公元前460—前450年</p><p class="ql-block">圆盘上描绘的可能是美之女神阿佛洛狄忒。她浓密的头发束成一个髻,蜷曲地披在修长的脖颈上。她鬓角边的小孔可以用来固定金属制成的卷发样装饰。这张脸庞散发着优雅与均衡之美。</p> <p class="ql-block">大理石裸体女性小雕像</p><p class="ql-block">早期基克拉迪文化二期,公元前2800—前2300年</p><p class="ql-block">这位身材高挑、纤细的女性小雕像,拥有小巧、少女的胸部和曲线优美的大腿,完美地表达了基克拉迪文化鼎盛时期雕塑家的审美理想。曾经被涂上颜色的眼睛让这位女性的面部更加生动。</p> <p class="ql-block">女性队伍场景的壁画残片</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3世纪</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幅装饰梯林斯宫殿的壁画,展现了一队妇女向神祇或迈锡尼统治者进献珍贵礼物的画面。这些妇女可能是女神或是上流社会的女性,她们精致的发型和华服下丰满的乳房令人印象深刻。</p> <p class="ql-block">“思考者”陶俑</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晚期,公元前4500—前3300年</p><p class="ql-block">这位男子正用右手扶头做出沉思的姿态,同时也展现着他的男性生殖力。围绕他裸露的颈部和腹股沟刻有网状图案。在新石器时代的仪式中,这件大型雕像会被众人观摩。在当时,只有男性形象会被描绘为“思考者”,尤其是在巴尔干地区。</p> <p class="ql-block">二 爱美•不变的天性</p> <p class="ql-block">金头冠</p><p class="ql-block">公元前325—前300年</p><p class="ql-block">金冠由形成藤蔓涡卷的螺旋金丝制成。中央部分装饰有赫拉克勒斯结和一个带翅膀的爱神厄洛斯。从结上垂下的是两条由三根金链构成的流苏,下坠石榴形坠饰。这件美丽的珠宝是一件随葬品,女主人头戴着它去往另一个世界。</p> <p class="ql-block">金鹰金项链</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6世纪下半叶</p><p class="ql-block">鹰在古希腊文明中被认为是鸟中之王,代表着力量与尊贵。这条独特的项链属于与著名的“阿伽门农的面具”共同埋葬的迈锡尼国王,是他彰显权力和声望的珍贵物品。项链由十颗珠子组成,每颗都描绘了一对互为的镜像鹰。</p> <p class="ql-block">阿尔忒弥斯金链网头饰</p><p class="ql-block">公元前4—前3世纪</p><p class="ql-block">这件头饰精致的链网镶嵌有红宝石和蓝珐琅。中央的圆形装饰展示了右肩负着箭筒的女神阿尔忒弥斯。这件发网可能曾被用来固定女祭司的发髻。</p> <p class="ql-block">阿提卡黑底红画陶水罐</p><p class="ql-block">公元前375—前350年</p><p class="ql-block">爱神厄洛斯在酒神狄俄尼索斯和两位酒神狂女之间,正用他的水瓶浇灌鲜花(可能是罂粟花)。花朵之美呼应了爱神的美丽,而浇灌花朵的动作则象征着旺盛的生育能力。</p> <p class="ql-block">三 镌美•卓越的塑造</p> <p class="ql-block">大理石阿佛洛狄忒头像</p><p class="ql-block">公元前4世纪原作的罗马复制品</p><p class="ql-block">这件偌大的头像因其美貌而令人感到惊艳,她有着娇嫩的嘴唇、丰满的面颊,细长的凤眼和被弯曲卷发环绕的光洁额头。该头像来自一件经典的阿佛洛狄忒雕像,属于阿斯普雷蒙-林登/阿尔勒式类型。它复制了著名古典雕塑家普拉克西特列斯的原作。原作的模特是艺术家的伴侣、著名“交际花”芙里尼。头像的额头在基督教时代被刻上了十字架。</p> <p class="ql-block">大理石库罗斯(阿波罗或男青年)雕像</p><p class="ql-block">公元前520年左右</p><p class="ql-block">库罗斯(男青年)是古风时期艺术(公元前7世纪—前6世纪)中最重要的雕塑类型,体现了当时的贵族阶层理想的状态。库罗斯要么描绘神祇,要么描绘最具美貌和活力巅峰的年轻人。这座雕像脸上的表情带有一种神秘的微笑。他英雄般的躯体青春永驻,散发出无限的美好、力量、希望与祝福。</p> <p class="ql-block">卢浮宫/那不勒斯式的阿佛洛狄忒大理石雕像</p><p class="ql-block">公元1世纪上半叶</p><p class="ql-block">轻薄的长袍紧贴阿佛洛狄忒的身体,布料的起伏巧妙地勾勒出了女性特征。她手中握着一个苹果,暗示她曾参与了帕里斯的裁决。此类雕塑的原型始创于公元前420年左右。</p> <p class="ql-block">卡皮托利尼式阿佛洛狄忒雕像</p><p class="ql-block">罗马时代的作品,经历了古代和现代的多次修复</p><p class="ql-block">这座雕像复刻于一座希腊化时代的作品(其原作被认为是普拉克西特列斯的《克尼多斯的阿弗洛狄忒》),由普拉克西特列斯的儿子小凯菲索托多斯所作,年代约为公元前300年左右。女神全身赤裸,发式繁复,双手羞涩地遮掩其胸部和下身,普拉克西特列斯的女性裸体范式变得更为世俗和自然。这件雕塑在经过长期清洁与保护工作,包括修复件内部组装方式的X光检测后,首次在希腊境外展出。</p> <p class="ql-block">四 美•无尽的求索</p> <p class="ql-block"> 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的展览“率真与真实——卡拉瓦乔的艺术世界”不同于以往的地方在于,它是借由文物修复师的视角围绕一幅作品而展开的。</p><p class="ql-block"> 展览从对《沉醉中的抹大拉的马利亚》中光的描绘开始,提供了在修复过程中对原作身份的认证证据。展览中间部分可以看到影视资料片和一个12分钟的虚拟现实(VR)短片,它们分别介绍了卡拉瓦乔(1571-1610)人生中饱受争议、打打杀杀和东躲西藏的最后十年。展览尾声部分介绍了中国书画装裱,修复和临摹等传统手工技艺在修复国博馆藏书画的案例。通过中西方在修复过程中的差别,我们不难看出这次展览的真正意义:文明互鉴。</p><p class="ql-block"> 展览首先要回答的是,专家是如何判断《沉醉中的抹大拉的马利亚》是卡拉瓦乔本人的作品的。在“用科学揭开画作的秘密”介绍中有这样一个细节:抹大拉的马利亚半躺的身体实际上并非被黑暗包裹。综合来自红外线和紫外线成像数据,可以看到洞穴、洞口点缀着叶子和植被。</p><p class="ql-block"> 展介上进一步指出,卡拉瓦乔最后决定用深色覆盖了这些元素,学者认为这个深色的背景“象征着邪恶与罪恶”。明暗对比下的人物上半身显得有点刺眼,学者指出照亮女性形象的光线象征着救赎。披风的天然红色让深色的背景和浅色的上身在视觉上对比更加鲜明。强烈的明暗对比正是卡拉瓦乔最大的艺术特色之一。罪恶和救赎,在其他细节上也有体现,包括展览画作题目中“沉醉”二字指明的忘我后的无法自控,人物脸上看到的眼泪以及提醒人们生命短暂的骷髅。</p><p class="ql-block"> 抹大拉是地名。展介中写道,抹大拉的马利亚,被认为来自加利利海西岸的抹大拉镇,是《新约》中提及最频繁的女性之一,基督的一位门徒。抹大拉的马利亚曾经是一名生活放荡的风尘女子,后来放弃了短暂的享乐,投入对精神生活的追求。</p><p class="ql-block"> 《沉醉中的抹大拉的马利亚》完成于1606年卡拉瓦乔的逃亡途中,那一年完成的还有另外一幅作品《手提哥利亚头颅的大卫》。展览中的VR短片就是在这幅作品中结束了对卡拉瓦乔一生的介绍。可见这幅作品对解读卡拉瓦乔短暂一生的重要性。根据《圣经》记载,歌利亚身材巨大,力量无穷。牧童大卫用投石弹弓打中歌利亚的脑袋,并割下他的首级。据博尔盖塞博物馆的介绍,画中歌利亚的脸就是卡拉瓦乔的自画像。这是一幅送给教皇皇保罗五世以获得宽恕的“礼物”。当大卫看到被砍下的歌利亚的头时,他并没有得意洋洋,而是显得悲伤、忧郁和感动。剑上刻有铭文“H-ASOS”,是拉丁语“谦卑杀死骄傲”的缩写。这时候,我们再看《沉醉中的抹大拉的马利亚》——深色背景代表的邪恶,光亮代表救赎以及抹大拉的马利亚代表的转化,就更能理解卡拉瓦乔覆盖洞穴、叶子和植被的意义。如果没有这个来自科学的揭示,观众对画面表现出的忏悔和救赎恐怕不会有那么分明。在巴洛克时期的作品中,洞穴、叶子和植被多是指美和自然。</p><p class="ql-block"> 在修复《沉醉中的抹大拉的马利亚》时我们看到“科学分析”;在修复国博馆藏一节中,我们看到“传统手工技艺”。前者突出的是科学和系统化,后者强调的是师承制度。中西方的区别可能正是此次展览要表达的意图之一:文明间的相互学习。</p><p class="ql-block"> 这次国家博物馆的展览,不仅仅是再次将卡拉瓦乔引入人们的视线,更是让修复和它背后的故事走到了前台。对一段历史的复原,让观众理解到了修复给伟大作品带来的真实氛围感。</p> <p class="ql-block"> 幸运的是,前几天,我刚读完《埃及、希腊、罗马_古代地中海文明》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新艺术史》两本巨著。《意大利文艺复兴新艺术史》是一部由坎贝尔与科尔合著的最新研究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 14 00-1600)艺术史的重要著作,在历史语境中,按照每十年的时间顺序,以其独特的视角详尽介绍了建筑、雕塑、绘画方面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家,带入读者进入西方文明史上一段最精彩的艺术世界。 </p><p class="ql-block"> 卡拉瓦乔(1571 -1610)是书中介绍的最后一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他即是一位传承文艺复兴的艺术家,又是一位反叛者与挑衅者。卡拉瓦乔人格率真可爱,艺本创作力符合时代潮流发展趋势,被视为艺术史上现代性的先驱。 </p><p class="ql-block"> 我用手机翻拍了多张卡拉瓦乔的佳作供大家欣赏,也弥补一下展会中仅有一幅画作的遗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抱水果蓝的男孩</p> <p class="ql-block">年轻的酒神巴库斯</p> <p class="ql-block">算命者</p> <p class="ql-block">圣马太蒙召</p> <p class="ql-block">圣马太殉难</p> <p class="ql-block">水果蓝</p> <p class="ql-block">荒野中的圣约翰</p> <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29日 北京 亦庄开发区 寓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