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金门岛相距1800米的“大嶝岛”

明子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厦门的岛屿中有一个最具历史意义的地方,它远离喧嚣保留着最原始的海岛风情,这就是与金门岛隔海相望间距只有1.8公里的“大嶝岛”。此岛位于翔安区东南海域,原属金门县,建国后归属于厦门市。岛内外由全长931米的大嶝大桥连接,是厦门市最大的卫星岛,也是除了厦门岛以外的第二大岛。“大嶝岛”面积达13平方公里,主要建筑有金门县政府旧址、英雄三岛(大嶝岛、小嶝岛、角屿)战地观光园等,至今仍有 2万多人在岛上生活,是一座充满故事与魅力的海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按照导航首先来到了“英雄三岛战地观光园”,此园坐落在大嶝岛东南端,占地87000多平方米,是一个风光与历史交织的独特景区。大嶝岛是著名“8.23炮战前沿阵地”,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英雄三岛”称号,入编民政部《中国名镇》目录。园内有“世界之最大喇叭”、“8.23炮阵地遗址”、“战地坑道”等众多景点,在这里亲身体验枪林弹雨烽火硝烟的岁月,意义非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步入战地观光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 “8.23炮阵地遗址”,这里仿佛是一座凝固了历史的时光之城,静静地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遗址上,一门门锈迹斑斑的大炮整齐排列,犹如忠诚的卫士,虽历经风雨却依然坚守着阵地。这些大炮种类繁多,有152加榴炮、苏式122榴弹炮及130海岸炮等,它们的炮管黝黑深邃,仿佛还能看到当年喷射出的火焰和硝烟。炮身之上,岁月的痕迹清晰可见,斑驳的锈迹是历史的见证,记录着它们在1958年8月23日炮战中所立下的赫赫战功。抚摸着这些大炮,能触摸到当年战争的痕迹,感受到先辈们保家卫国的坚定决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炮阵地的后方,有一排简陋的掩体和坑道,这些都是当年战士们躲避敌人炮火的地方(已关闭)。现在园区内建有“战地迷宫”,迷宫中的各种抗战元素如碉堡、地道、战壕等,都还原得栩栩如生。碉堡坚固而厚实,仿佛还能看到当年战士们在里面坚守的身影;地道阴暗而深邃,走在里面,似乎能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战士们在地下穿梭作战的紧张氛围;战壕则蜿蜒在地面上,让人想象到当年战火纷飞时,战士们在其中奋勇杀敌的场景。这座以战争为主题的迷宫,将历史、文化与娱乐巧妙融合,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底蕴 ,令人心生敬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阵地上还有一座“瞭望台”,它是园区内的一处重要建筑,整体呈现出军事风格,采用迷彩色调,与战地观光园的主题相呼应,给人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瞭望台”是重要的观察和警戒设施,解放军战士和民兵们在这里日夜坚守,密切监视着金门岛方向的动静,为保卫祖国领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站在“瞭望台”上,在俯瞰整个战地观光园的同时还能远眺金门岛,将金门岛的青山绿水、碉堡、哨所等景观尽收眼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整个“8.23炮阵地遗址”就像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让人们深刻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及和平的珍贵,也让人们更加敬佩那些为了祖国的统一和安宁而英勇奋战的先烈们。岁月悠悠,硝烟散去,但炮阵地遗址依然屹立在大嶝岛上,成为人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的重要场所,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而努力奋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观光园里有个闻名遐迩的“世界之最大喇叭”,它是园区的明星展品,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大喇叭采用铅铝合金精心铸造而成,体型庞大,直径达2.88米,长度为4.74米,重量高达1.58吨 ,最大发音功率可达2万声瓦,有效传播距离远至12公里,声音能够清晰地传至对岸的金门岛。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它作为向金门岛进行广播宣传的关键工具,扮演了举足轻重的军事角色。通过这个大喇叭,我方将各种信息、宣传内容以及对和平统一的期望传递到对岸,在没有硝烟的心理战场上,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一件军事设备,更是那个时代两岸关系的特殊见证者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如今硝烟散去,大喇叭静静地矗立在战地观光园内,成为了解那段历史的重要窗口。站在大喇叭前,被它的巨大所震撼,强烈地感受到当年那段特殊历史时期的风云激荡,想象着它曾向海峡对岸传递信息的画面,耳边似乎还回响着历史的余音。大喇叭让人们铭记历史,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观光园内的“英雄雕塑广场”,仿佛将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重新拉回到人们的视野。原炮战前线指挥员石一辰将军题写的“炮击金门 .威武雄风”的“战地雄风”组雕,气势磅礴,仿佛让人看到了当年炮战的激烈场景,感受到了我军的威武雄姿。广场两侧英雄们的雕像均由灰白色大理石雕刻而成,在阳光的照耀下,散发着庄严肃穆的气息。安业民、王邦德、杜凤瑞、张韮菜……每一座雕像都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它们无声地诉说着英雄们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事迹。激励着后人铭记历史、热爱祖国,为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而努力奋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离开战地观光园车子向“金门县政府旧址”驶去,旧址位于大嶝岛田墘村,这是一个充满历史韵味的地方。1937年10月,日本侵略军占领金门岛,金门县政府被迫于1938年初迁往田墘村,借用民居办公,直至1945年10月抗战胜利后迁回金门岛。旧址包括:金门县政府总部(3栋)、文书房(2栋)、保安队、会议室、盐兵楼、国民党县党部(3栋)、县党部书记处等7处12栋建筑,分布集中,相距都在百米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走入田墘村,“金门县政府旧址”如同一部厚重的史书静静展现在眼前,12幢闽南红砖古厝建筑群,错落有致地分布在这片土地上。这些古厝大多为两层建筑,以红砖为主色调,红得热烈而沉稳,仿佛是岁月沉淀下来的热血之色。屋顶上“燕尾式”和“马背式”的屋脊高高翘起,犹如展翅欲飞的鸟儿,在蓝天的映衬下,展现出独特的闽南建筑韵味。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两岸同胞共同抗日的烽火岁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金门县政府总部”位于田墘北里,建筑是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荥阳衍派三合院,配有附属阁楼‌。主厝是一座坐东朝西的两落红砖古厝民居,前落面阔三间,中间设有天井,两侧为榉头,形成相对独立又彼此连通的空间。建筑墙面采用雕砖贴面工艺,菱形红砖巧妙地装饰着墙面,上部则是清水烟炙红砖院墙,门楣上方镌刻“荥阳衍派”四字,彰显着家族的渊源。后落中为厅堂,硬山顶,燕尾脊,脊堵装饰吉祥花卉,线条流畅,造型优美。步通两端板顶上各有一间用清水烟炙砖砌筑的小阁楼,马鞍脊为建筑增添了一份灵动之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县政府总部1号楼”为砖石结构,其建筑风格既保留了闽南传统建筑的古朴典雅,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时代的特色,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庄重的氛围。建筑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建筑的门窗采用木雕装饰,图案精美,线条细腻,展现了高超的木雕技艺。屋顶的瓦片排列整齐,滴水瓦上也有简单的花纹装饰,体现了闽南建筑注重细节的特点。与主厝和分部旧址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县政府总部2号楼”是一座始建于清末民国初期的中西合璧二层楼房,一楼下部采用花岗岩条石砌筑,上部为清水砖墙面,石框大门与镜面墙平行,门楣上浮雕“兰桂联芳”四字,字体优美,寓意深远;二楼为三合土墙面,设有南北通长阳台,马鞍脊的屋顶设计,既具有闽南传统建筑的特色,又融入了西方建筑的元素风格独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文书房”是一座具有历史意义的西式二层洋楼,与其他古厝不同的是它的顶部是古代希腊风格的屋顶,西式雕刻手法,却是中式的花草。顶部坐着一排石兽仰首向天,栩栩如生,展现出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1937年至1945年,金门县政府迁往大嶝岛,文书房是当时的办公地点之一,是金门县政府笔杆子们的办公场所,见证了金门县政府及民众在抗战中的英勇与坚持,以及两岸同胞共同抵御外侮的民族精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旧址旁边的“郑氏家庙”在众多古厝中尤为引人注目,抗战时期,郑氏家庙被用作“金门县政府会议室”。这座始建于明崇祯年间的建筑,历经多次重修,依然保留着古朴的韵味。家庙前的砖坪和石坪,干净整洁,前埕开阔,正门前至照壁的距离,彰显着建筑的庄重与威严。新建的照壁上,泥塑麒麟图案栩栩如生,仿佛在守护着这片土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建筑坐东朝西偏北,前后两落,中为天井,建筑面积约282平方米。前落的檐廊、凹形门廊,设计精巧。正门下部的石雕,以及两侧裙堵上的双鹿、双鹤、双麒麟浮雕均为明代原物,刀法细腻,线条流畅,展现出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后落的歇山穿斗式木结构,中部抬梁式结构,两廊斗拱雕花,工艺精湛,令人赞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门廊左右有1对方形石柱,门檐垂华拱,门楣上悬着的“郑氏家庙”木匾,以及厅堂内悬挂的“崇祀褒忠”、“笃学可风”等匾额,无不透露出这座建筑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作为郑氏家族的家庙,承载着郑氏家族的血脉传承和文化记忆,对研究闽南地区的家族文化、姓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它也见证了金门县政府在大嶝岛的一段特殊历史,是金门抗日战争史上的重要物证,是研究两岸关系和地方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保安队“(警察署)紧挨郑氏家庙,高2层,坐东朝西,采用土木砖石混合结构,融合了闽南传统红砖民居和西洋建筑元素,为典型的闽南红砖古厝。保安队”是抗战时期金门县政府迁至大嶝岛后的重要安保力量。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见证了当年“保安队”的工作场景以及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党部书记处”是抗战时期国民党金门县党部的重要办公场所之一,建筑为典型的闽南红砖古厝。东至戏台,西、北各外延10米,南外延10米。作为大嶝金门县政府旧址群的一部分,“党部书记处”是两岸同胞共同抗日的重要史迹,见证了金门在抗战时期的历史变迁,以及两岸人民团结一心、抵御外敌的民族精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盐兵楼”为两层南洋阁楼式建筑,始建于民国初期,坐北朝南。一楼下部由花岗岩条石砌筑,廊柱和墙面用红砖砌成,水涮石抹面装饰;二楼有欧式女儿墙,东西通长柱廊式阳台,廊柱用清水烟炙砖砌成,中部上端镌刻“仰之弥高”四个大字,两侧有飞马图案。“盐兵楼”最初是华侨为保护盐田所建,供盐兵驻扎,“盐兵楼”见证了两岸同胞共同抗日的历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金门县党部旧址”是闽南红砖古厝建筑群的一部分,目前已修缮一新。古厝的木雕、石雕、砖雕及彩绘线条飘逸,刀工精致,散发出质朴清雅的韵味。“金门县党部旧址”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作为当时的政治核心,是诸多政策的制定与发布地,见证了无数重要事件的发生。这里曾是各方势力周旋、博弈的舞台,其存在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复杂的政治格局和社会状况。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它见证了大嶝岛的动荡与变迁,也承载着当地民众对和平与安宁的渴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这座旧址已完成了从政治中心到历史遗迹的角色转变,成为了研究近现代史,尤其是两岸关系史的珍贵实物资料,是两岸同根同源的有力物证。站在旧址前,仿佛能看到当年金门县党部在此办公的场景,听到抗日志士们慷慨激昂的讨论声,感受到两岸同胞团结一心、共御外辱的坚定决心 。这些古厝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两岸同胞血脉相连、共同抵御外敌的历史见证,它们将永远屹立在大嶝岛上,向世人诉说着那段不可磨灭的历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1988年大嶝岛获批建设全国唯一的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大嶝小镇”内商品琳琅满目,汇聚了众多台湾特色商品,是台湾商品在大陆展示的重要窗口。这是此次之行购买的“炮弹酒”,独特造型的白酒瓶身,整体线条流畅而硬朗,犹如一枚蓄势待发的炮弹,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瓶身采用优质的玻璃材质,以经典的黄色为主色调,搭配金色的线条勾勒,凸显出其独特的军事风格和历史厚重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古厝无言,镌刻着永恒的历史。这里的每一座楼房都有难忘的故事,都是不朽的纪念碑,讲述着海峡两岸同胞共有的辛酸与怀念,纪念着并未远去的烽火岁月。“大嶝岛”——喧嚣世界里的一片净土,心灵的一次温柔归所。离开时,频频回望,期待着下一次的重逢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