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门一日游

春天看海

<p class="ql-block">  晨起,天色微明,我们驾车来到海河之畔,开启津门一日游。</p> <p class="ql-block">  河面上浮着薄雾,几十只海鸥已先我们而至,在灰蓝的水面上划出银白的弧线。天津的海鸥与我市不同,不甚畏人,竞敢在游人咫尺之处盘旋。我在路边买了一个大面包,掰成块掷向水面,它们便立刻俯冲下来,翅膀掠过水面激起细小的水花,叨上一块飞走了!</p> <p class="ql-block">  一位当地的老者倚着栏杆,手里攥着一把玉米粒,海鸥便在他头顶盘旋不去。“这些鸟儿,比人还精。”他见我驻足,便分了些玉米粒给我,“冬天才来,开春就走,比火车时刻表还准。”</p> <p class="ql-block">  河对岸的高楼渐次亮起灯火,倒影在水中,被海鸥的翅膀搅碎成一片金鳞。我想,这大约便是津门晨景的妙处了一一现代楼宇与自然生灵,竟能如此和谐共存。</p> <p class="ql-block">  午后我们转至五大道。此地洋楼林立,皆是当年各国租界遗存。大理道上,一座淡黄色小楼吸引了我的目光,罗马柱上攀着枯藤,二楼阳台的铸铁栏杆已有些歪斜,却仍然固执地保持着优雅的弧度。</p> <p class="ql-block">  在大理道,忽听得马蹄声嘚嘚,一辆观光马车驶来,马儿喷着白气,蹄铁在柏油路上敲出清脆的响声。车上的游客举着手机拍照,闪光灯亮起的刹那,我恍惚看见百年前那些乘马车的洋人绅士,也是这般招摇过市。</p> <p class="ql-block">  走进蔡家祠堂,该建筑为中式传统木结构,四合院样式,青砖墙体,卷棚瓦顶,正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两侧建有与主体相连的八角亭。家庙的建成,对外是光宗耀祖,对内求得祖先庇荫,对后代是一种孝道的教育。游人可以在此喝茶、休闲,享受着津门的“慢生活”。</p> <p class="ql-block">  泥人张的展厅离大理道不远。推门进去,满架泥人儿冲我挤眉弄眼。掌柜的是个中年汉子,见我们进来,给我们介绍各柜台的样品。我看好几种商品,他说”这都是祖传的手艺。我爷爷那会儿,洋人也来买。”那些泥人确实生动可爱,连衣褶的纹路都透着股子俏皮劲儿。我想,这泥土里捏出的,何尝不是半部天津卫的市井史。</p> <p class="ql-block">  暮色渐浓时,我们走进了民园广场。此处与五大道仅一街之隔,却俨然是两个世界。老人们提着鸟笼闲谈,孩童踩着滑板车呼啸而过,几个穿校服的学生坐在台阶上,分食一袋煎饼果子,其乐融融。</p> <p class="ql-block">  宽敞的广场,游人都席地而坐,享受慢生活的时光。一些外地的游客都在广场东北角,在带有“天津”字样的标志旁拍照留影。游人要了一杯咖啡,坐在台阶上,看夕阳给那些欧式建筑镀上金边,恍然明白所谓的“慢生活”,不过是市井百姓在这洋场草地里,活出了自己的节奏。</p> <p class="ql-block">  我们离开民园广场后,驱车前往天津之眼。这时,华灯初上,天津之眼已经亮起。这座摩天轮矗立在海河旁,钢铁骨架间缀满彩灯,倒像是给这老城戴上一枚新式首饰。</p> <p class="ql-block">  因为我们年事已高,一天的游览很累,没有最敢去乘坐摩天轮,留下了遗憾。我想,如果有一天再去乘坐天眼,当轿厢升至最高处时,整座城市将尽收眼底,海河成了一条闪烁的缎带,老城与新厦,传统与现代,都将在这一刻达成了微妙的和解。</p> <p class="ql-block">  归途经过一座小桥,见几个少年在放河灯。纸船载着蜡烛顺流而下,与摩天轮的倒影交叠在一起。我想起了泥人张掌柜的话:“天津卫这地方,就像咱家的泥人儿,土是土的,可捏出来的玩意儿,自有一番活气。”</p><p class="ql-block"> 一日之间,看尽津门百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