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25 在湖南博物院寻宝

Jerryzhai丢儿

<p class="ql-block">  今天跟着志愿者讲解员欣赏了三湘儿女和马王堆汉墓的展览,很是感慨。讲解员是位七十多岁的男子,手里拿着一瓶矿泉水,背着一个扩音器,全程三个多小时的讲解一直没有休息,我们跟着走走停停,已经腰痠背痛了,见到栏杆就趴上一会儿,缓解一下,这位讲解员志愿者却一直娓娓道来,精神矍铄,真是令人佩服👍!</p> <p class="ql-block">  跟着讲解员看展收获满满的!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族徽长什么样子。</p><p class="ql-block"> 古代各部族都有自己的族徽。像戈族以兵器戈的图形为族徽。常在青铜器等上面出现。</p> <p class="ql-block">  这种是横着的“五”。如《五鼎》,铭文:“五。”是五族的族徽。</p> <p class="ql-block">  一个是竖起的“五”。如《五卣》,铭文:“五。”也是五族的族徽。</p> <p class="ql-block">  戈族与其它族联姻或联合,就会出现两个族徽在一起的样子。此图是戈族与五族联合的标志。这就是欣赏博物馆、研究文物所得到的一点点收获。</p> <p class="ql-block">  商代早期已有中原人越过长江,到达石门皂市。晚期,殷人的一些支系和氏族因战乱离开湖北盘龙城,进入湘水、资水中下游。殷人带来了先进的青铜铸造技术,开启了湖南的青铜文明。</p><p class="ql-block"> 族徽,是家族的特殊标志。"戈"族是夏商时期的中原旺族,直至春秋时期的铜器,仍可见其族徽铭文。湖南境内出土多件"戈"族铭文铜器,为"戈"族等商人进入湖南的物证。</p><p class="ql-block"> 商"戈"提梁铜卤 (you) 铸有中原族徽的盛酒器,盖和器内底铸有"戈"铭文,器型、凤鸟纹等与中原同类型基本相同。出土时内藏玉器320余件。</p> <p class="ql-block">  这组瓷器是长沙窑的作品,长沙窑崛起于安史之乱后,其窑工多来自北方地区,带来唐三彩模印贴花、多彩釉及其他制瓷工艺,并结合南方烧造技术,创新出长沙窑特有的装饰技法。</p> <p class="ql-block">  铜戈上面的花纹不会生铜锈吗?还真雅致漂亮!</p> <p class="ql-block">  虎钮錞于,战国时期青铜乐器。古代鸣金收兵敲的乐器之一,它就是这样吊起来敲响的。錞于通高436毫米,椭圆盘首,肩部突出,腹部向下收缩,作椭圆柱形,中空。盘首面径252毫米;肩径310毫米;足径210毫米;钮长180毫米,宽35毫米,作猛虎形。器壁厚3毫米。器身完整,铜色青绿有光泽。錞于上的虎钮应与巴民族的历史传说有关。古代巴族崇拜白虎,白虎应当就是巴族的"图腾"。</p><p class="ql-block"> 长沙马王堆汉墓竹简中就有"击屯(錞)于"的记载。錞于是《周礼》地官司徒中鼓人所掌辖的"六鼓四金"之器。"四金"为錞于、镯、铙、铎,都是用于号令军士行动之器。传说古代巴民族军士"天性劲勇",英勇善战,錞于所发"清响良久","声震如雷"的乐音,正是巴民族军士这一特点的印证。</p> <p class="ql-block">  这只是汉代的双虎钮铜錞于。它既是乐队演奏的乐器,也是战时的响器。</p> <p class="ql-block">  这是南朝蛙纹铜鼓的鼓面,整体跟下图所示差不多。蛙在南方水多的地方很常见,鼓噪声大,因此,有些地方就有蛙的图腾崇拜。</p> <p class="ql-block">  完整的蛙纹铜鼓长这样。</p> <p class="ql-block">  商 "皿而全"铜方罄(lei) </p><p class="ql-block"> 我是被它硕大的体积和精美的花纹直接吸引过来的,周围的展品对它来说都是小弟。盖内、器内分别铸有"皿而全作父己尊彝""皿作父己尊彝"铭文。意思是皿氏家族的而全为其父亲(庙号“己”)制作的祭祀礼器。‌‌皿是族徽,尊彝特指用于祭祀的重要器具。整器集立雕、浮雕、线雕于一身,是迄今所见最高大的方形壘。器身自1919年出土桃源后,流失海外近百年,2014年治购入藏,得以盖身合一。</p><p class="ql-block"> 商皿方罍器高84.8厘米、器身高63.6厘米。罍盖呈庑殿顶形,罍身作长方口,直颈,高圈足。全器以云雷纹为底,上饰兽面纹、夔龙纹、凤鸟纹。肩部两侧装饰双耳衔环,正面腹部下方置一兽首鋬。四面边角及各面中心均装饰突起的长条钩戟形扉棱。</p><p class="ql-block"> 商皿方罍器型硕大,雄浑庄重,雕刻精美,富丽堂皇,是中国晚商青铜器鼎盛时期的代表之作,反映了中国青铜器铸造鼎盛时期的高超技艺和摄人心魄的气势,被誉为“外形与内涵”兼具的“神品”、“方罍之王”。馆藏重器(湘博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  商人面铜方鼎 </p><p class="ql-block"> 商、西周青铜器多以兽面为主体纹饰,而此鼎以人面为饰,结合人面两侧的角、爪,其形象被认为是传说中"有首无身"、贪吃的饕餮类怪神;腹内有"大禾"铭文,寓意祈祷谷物丰收。这种纹饰在全国商周青铜鼎中绝无仅有。1959年宁乡黄材出土,意祈祷谷物丰收。这件文物可是湘博的重器之一(湘博宝)。</p> <p class="ql-block">  这只四羊方尊是复制品,真品在国博,永久借出无还日😄😄😄。已经到了国家级博物馆了,还需要回来省博吗,还是在国博更好!</p><p class="ql-block"> 1938年4月,湖南省宁乡县黄材镇的姜景舒、姜景桥、姜喜桥兄弟三人在垦荒种红薯时发现了四羊方尊。随后,这件稀世珍宝被古董商购得并辗转流传。</p><p class="ql-block"> 四羊方尊在日军空袭中碎成20多块,后经多方努力,终于在1956年由国内文物修复大家张欣如成功修复。修复后的四羊方尊几乎看不出破损的痕迹,重新焕发出了3000年前的瑰丽身影。</p><p class="ql-block"> 四羊方尊器身方形,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尊的四角各塑有一只卷角羊,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则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此外,方尊肩部装饰有高浮雕的蛇身龙纹,尊四面正中的两羊比邻处各有一对角龙首探出器表,形象生动。方尊颈部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肩部和腹部则布满了精美的云雷纹、兽面纹等纹饰,线条刚劲光洁,整体给人以雄浑厚重之感。</p><p class="ql-block"> 四羊方尊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中的杰出代表,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  牲首兽面纹铜尊 商</p><p class="ql-block"> 这件铜尊是湖南的文物工作者于1962年在废铜收购站偶然发现的。当时铜尊已严重破碎,经文物工作者精心修复,方使这件艺术珍品重现原貌。它是同类铜尊中最高大的一件,与著名的四羊方尊等湖南出土的商代青铜器代表了湖湘文化在早期青铜时代已达到了极高的艺术与科技水平。</p> <p class="ql-block">  青铜虎卣-虎冠师公像(仿制品)商晚期 </p><p class="ql-block"> 高35.7厘米,湖南安化出土,原件藏法国赛努奇博物馆。 </p><p class="ql-block"> 虎卤,大开的虎口似正啖食人之首,而人很淡定。为何人虎亲密搂抱,被食之人毫无恐惧之态?</p><p class="ql-block"> 透过虎卤出土地安化——梅山文化发源地之一,留存的巫师信仰和习俗,可发现虎卤图像并非虎食人或虎抱人,而应该是早期巫觋在巫法仪式中身着虎皮,手操灵蛇形象的艺术化表现。虎卤上的人物很大可能即是现今梅山师公(巫师)的原型。</p> <p class="ql-block">  春秋 双环龙耳铜浴缶</p><p class="ql-block"> 浴缶是古代用来盛水的沐浴器具,常与大盆形的“鉴”配合使用。通高33.5厘米,口径22厘米,腹周长125厘米,环耳径9.5厘米。此件缺盖,小口,短直颈,折肩,鼓腹下内收,平底。肩部饰一对象首半环耳,下有卷曲的象鼻。环上套有提链,提链由三节组成,两头为大圆环,由中间两根带小环的铜条两节。腹部饰三周羽状纹,以宽凹弦纹相隔,中间一周纹饰内饰八个凸起的对称圆饼状纹饰,圆饼中间为同心圆纹,外为细卷云纹,提链上饰绹索纹。</p><p class="ql-block"> 这件春秋时期的铜浴缶,不仅展示了古代工艺的精湛,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沐浴文化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  西汉 牛形铜灯。这件牛形铜灯不仅展示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还体现了古人对环保的重视。灯罩可以挡风,并调整灯光的照射角度,设计巧妙。牛腹部铭文“敕庙牛镫四,礼乐长监治”,说明此灯为长沙王宗庙专用‌。</p><p class="ql-block"> 汉代是中国古代灯具的繁荣鼎盛时期,这种青铜灯具被称为“缸灯”,由灯盘、灯罩、灯盖、烟道和底座等几部分组成。它将因油料燃烧而引起的弥漫空中的气体或黑炭收进管内,减少空气污染,体现了古代科技与艺术的巧妙结合‌。类似的还有雁形灯,鱼形灯等等。</p> <p class="ql-block">  东汉 胡人形铜吊灯</p><p class="ql-block"> 这件胡人形铜吊灯很是特别,无论从造型、设计、实用性上都很有创意。吊灯由灯盘、储液箱、悬链三部分组成。人体中空,胸腹四肢均可储存膏液。腰间束带,臀部开有箱门,用以添加膏液,上装反扣,可以启闭。悬链三条,系于两肩和臀部。上有圆形盖,盖上立一凤鸟,高冠开屏,作展翅欲飞状。鸟上装有链条和钩,便于悬挂。</p><p class="ql-block"> 储液箱设计成裸体举灯铜人,卷发、深目、高鼻,略带微笑,眉目清晰,紧咬双唇。似乎是为了与顶上的凤鸟相呼应,做出了“飞天”的姿势,颇有“吊威亚”的架势。似乎是小鸟在引路,胡人在飞翔。他以一种优雅的姿态,双手托起灯盘,托起光明,托起幸福,托起希望。</p> <p class="ql-block">  战国时期 虎座漆木凤鸟架鼓(复制品 公元前475年~前221年)</p><p class="ql-block"> 春秋中期到战国时期,湖南纳入楚国版图,其音乐文化呈现出楚调凝重深远、浪漫多情的神采,既悦人、悦己,又娱神、娱鬼。这一时期,以虎为座、凤鸟为架的悬鼓在楚地流行,广泛用于祭祀、宴享和战争。</p><p class="ql-block"> 虎座凤鸟漆木架鼓就极具代表性,它以两卧虎为鼓座,两凤鸟为鼓架,鼓悬挂在两凤之上,进行敲击演奏。</p><p class="ql-block">‌ 两只卧虎背向踞坐,昂首卷尾,四肢屈伏,作为鼓的底座,象征稳重与力量。两只凤鸟站立在虎背上,长腿昂首,引吭高歌,姿态灵动,象征楚文化中的祥瑞与自由。一面大鼓悬挂在两只凤鸟的颈部,鼓面圆形,鼓架外部轮廓为方形,体现了“天圆地方”的哲学思想。漆木的鲜艳色彩与纹饰使凤鸟架鼓更具艺术魅力。</p><p class="ql-block"> 此时脑补一下,配上屈原的《九歌》,多种的乐器八音合鸣,构成了楚地音乐交响、歌舞相和的恢宏气势。穿行于展厅空间之中,耳畔传来《九歌·国殇》的铿锵吟唱,眼前呈现出屈原徘徊湖畔和楚国战争激烈的场景,悲怆之情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  衣扣</p><p class="ql-block"> 罗衣上发现有坨扣和麻花形扣眼,为湖南省现存最早的衣物用实物。</p> <p class="ql-block">  香薰炉</p><p class="ql-block"> 古代常见的熏香用具有香炉、手炉、香斗、香筒、熏球、香囊等:香炉是最常见的香具,其外形各式各样,如博山形、鼎形、三足形等。</p> <p class="ql-block">  螭龙纹金带扣 西晋</p><p class="ql-block"> 其造型与纹饰,属于典型的北方游牧民族风格。使用方式与今带扣基本相同。其工艺令人惊叹,采用锤探和掐丝方法制作螭龙,龙上镶满小金珠,扣上还镶嵌有菱形、圆形绿松石46颗。</p> <p class="ql-block">  龟纽“镇南将军章”金印 <span style="font-size:18px;">西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龟纽“宣成公章”金印 西晋 印面2.5×2.5厘米,重165.8克。</p><p class="ql-block"> 龟首高昂,龟背拱起,尾下垂,四肢粗壮,腹下镂空。篆体阴刻“宣成公章”四字,是墓主的爵位。同墓还出土了两枚印章,一为双面铜印,刻有“刘弘(名)”、“刘和季(字)”,为墓主的姓名及字;一为“镇南将军章”金印,为墓主的官职。</p><p class="ql-block"> 据《晋书•刘弘传》的记载:“刘弘,字和季”,“以勋德兼茂,封宣成公。”刘弘,西晋时先后拜荆州刺史和宁朔、车骑、镇南将军,这两枚金印的出土,既证实了史籍所记的可靠性,也印证了晋代“四镇”将军位从公爵,皆假金章的制度,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p> <p class="ql-block">  元 花卉银盘</p> <p class="ql-block">  元 瓷碗</p> <p class="ql-block">  元青花 大食盘,这个稀少珍贵呀!</p> <p class="ql-block">  宋代美学真是让人喜欢,这看着太舒服了!</p> <p class="ql-block">  宋 唐家窑瓷碗</p> <p class="ql-block">  我想叫它飞天盏,形象吧!</p> <p class="ql-block">  这些茶盏就是现在烧制出来也一定是价格不菲。</p> <p class="ql-block">  每一只茶盏都那么柔和有温度,似乎茶香四溢了。</p> <p class="ql-block">  看它那份温润,这真是观盏也能茶醉。</p> <p class="ql-block">  长沙茶具甲天下</p><p class="ql-block"> 自唐以来,湖南一直是全国茶叶和茶具的重要产地之一。宋时各州县均种茶,产量大,名品多,既有贡品,又远销中原与游牧地区。为满足点茶的文化需求,茶具制作雅致,汤瓶与盏均有特殊的范式。不同阶层与区域的饮茶方式不同,茶具也有差异。</p> <p class="ql-block">  象尊 商周</p><p class="ql-block"> 象尊是商周时期一件造型、纹饰构成最具匠心的立体造型器物。全器为象形,上扬的鼻为中空的流,流口是一组虎、鸟组合,鼻下有一蛇纹;象额有涡状蟠虺纹一对;耳正面为云雷纹,背饰凤纹;器表饰龙纹、兽面纹。缺盖,根据同类器推断,盖钮可能也为象。</p> <p class="ql-block">  豕形猪尊‌ 商代</p><p class="ql-block"> 商豕形铜尊全长72厘米,通高40厘米,重19.75千克,实测容积13升。尊身的大部,黑绿发亮。头部阴刻兽面纹,腹背为鳞甲纹。尊口呈椭圆形,位于猪的背上,尊口上有盖,盖上装饰有华冠立鸟。该尊的前、后肘部各有直径约14厘米的圆管孔,横穿器身。猜猜它是做什么用的?</p><p class="ql-block"> 这件商代青铜器以野猪为造型,獠牙外露却憨态可掬,是现存唯一猪形青铜尊,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湘博宝贝)</p> <p class="ql-block">  猪尊中空,盛酒器,个大体重,盛满酒有三十多公斤。猪腿左右贯穿的14cm直径的四个孔,可以插进两根木棍,木棍两头栓好绳套,这样就可以像扁担一样左右俩人挑着走了。猪尊身体上颜色不统一,这些都是从商到西周修补的痕迹,说明此尊使用频繁。</p> <p class="ql-block">  这獠牙证明是一头野猪,上面站着的小鸟部分是尊盖。也证明了当时的野猪已经被驯养。商豕形铜尊以野猪作为器物形制,在商代青铜器中仅此一例,是富于地方色彩的一项创新;就古代礼俗来看,它又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善于驯化饲养,也善于从农牧生活中进行艺术创造。</p> <p class="ql-block">  小竹扇 西汉</p><p class="ql-block"> 这可是两千多岁的扇子,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不知还有没有比它还年长的扇子。柄长52、扇面宽22厘米。竹扇内侧缘用细竹竿作骨,延伸缘骨并用竹篾编成管状的柄,再裹以锦条。可扇风取凉,若出行时遇熟人不便招呼,也可遮挡面部,故又称"便面"。遣册(登记簿)称之"小扇一锦缘"。 </p><p class="ql-block"> 我们就用它徐徐打开马王堆汉墓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  重头戏开幕喽!</p><p class="ql-block"> 马王堆汉墓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的家族墓地。该墓被西方人称为东方的“庞贝城”。墓地位于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东郊四公里处的浏阳河畔的马王堆乡。</p><p class="ql-block"> 马王堆汉墓于1972~1974年先后进行3次考古发掘,墓葬的结构宏伟复杂,三座都是北侧有墓道的长方形竖穴墓,椁室构筑在墓坑底部,墓底和椁室周围,都塞满木炭和白膏泥,然后层层填土,夯实封固。</p><p class="ql-block"> 二号墓是汉初长沙丞相轪侯利苍,在唐代就已被盗,后又经多次盗掘,破坏极为严重,棺椁倒塌,大量文物被毁,墓主人的遗骸散乱不堪,仅发现3枚印章,上面分别刻有“长沙丞相”“轪侯之印”和“利苍”字样。</p><p class="ql-block"> 三号墓是利苍之子<span style="font-size:18px;">利豨,</span>出土的大量帛书是此墓中最有价值的文物。墓中的三层棺都已开裂,覆盖包裹尸体的衣衾严重腐朽,尸体仅存骨骸<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一号墓是利苍妻辛追</span></p><p class="ql-block"> 墓葬共计出土1具保存完好的女尸、棺椁、丝织品、帛书、帛画、漆器、中草药等遗物3000余件。马王堆汉墓的发现,为研究汉代初期埋葬制度、手工业和科技的发展及长沙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资料。</p> <p class="ql-block">  2号墓"利苍"玉印、"软侯之印"铜印、"长沙丞相"铜印和"长沙王"竹简,确定了马王堆是汉初吴氏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夫人辛追、儿子利稀的墓地。</p><p class="ql-block"> 展厅展陈最多的是辛追墓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  二十五弦瑟</p><p class="ql-block"> 辛追墓出土。原裹有瑟衣。部件齐全,柱位清楚。25根丝弦系于木枘,每根弦下有可移动的调音柱,底部两端有共鸣窗。<span style="font-size:18px;">据《周礼乐器图》记载,雅瑟有二十三弦,颂瑟有二十五弦。</span></p><p class="ql-block"> 瑟弹奏法:横瑟于膝前,双手并弹;或将瑟一端置于膝上,另一端斜置于地,右手弹弦,左手按瑟中部弦。瑟的声音富有感染力,能够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故有舜帝南巡不返,帝妃湘灵垂泪鼓瑟的故事。此为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瑟,为研究古代音乐史及汉代乐器的演奏方法提供了非常可贵的实物资料,大大丰富了我们对于汉代音乐文化发展水平的了解。</p><p class="ql-block"> 古人说:“颂瑟即筝”,我国筝器的起源是瑟。”颂瑟即筝”是古人早以得出的结论。《新唐书·礼乐志五》说:“为琴,为瑟,为颂瑟。颂瑟,筝也。”此说为以后历代研究者普遍引用。</p> <p class="ql-block">  云纹漆食奁</p><p class="ql-block"> 辛追墓出土。内盛饼状物。夹纻胎,后世又称“脱胎”,纻即麻布。做法是以木或泥做成内胎,再以涂漆灰的麻布等裱糊若干层,干实后,去掉内胎,最后在麻布壳上髹漆。这种轻巧的胎体初见于战国,秦代尚不多见,两汉中期以后逐渐流行,成为最普及的制胎方法。夹纻胎漆器轻巧结实,避免了木胎收缩、开裂变形的缺点,是漆器胎体制作工艺的一大进步。</p> <p class="ql-block">  云纹漆食奁</p><p class="ql-block"> 辛追墓出土。内盛饼状物,夹纻胎。</p> <p class="ql-block">  辛追墓出土 双层九子漆奁 </p><p class="ql-block"> 也就是双层梳妆盒,在漆器上施以花纹,如同给漆器赋予了“灵魂”。双层九子漆奁的装饰工艺综合了漆绘、油彩绘、贴金箔、针刻花纹等,所以显得精美异常,极富鉴赏价值。</p><p class="ql-block"> 双层九子漆奁以红、黑两色为主调,搭配金黄色,并运用形式的组合变化,呈现出丰富的色彩层次和绚丽的视觉效果,充分发挥了红色的鲜亮、饱和、强烈,以及黑色的博大、宽厚而稳健的色彩特点,从而丰富了两种颜色的艺术表现力。秦汉漆器的红、黑主色调的特点成为后世漆器色彩的审美传统。</p> <p class="ql-block">  双层九子漆奁的纹饰以云气纹为主,汉漆器云气纹一开始就从中规中矩的单元骨格的拘谨中挣脱出来,曲线线条成为其平面构成的骨格单位,在画面构成中起着有规律的分割空间的作用。并与构成基本形的几个骨格单位共同形成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视觉上呈现出回旋流转、不断发展的趋势,给人永不止息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九子漆奁的云气纹使用大面积的亮黄色进行描绘,红色进行点缀,黑色作底。活泼张扬的红色,深沉内敛的黑色与鲜明轻盈的黄色一经碰撞,便产生强烈的色彩差别,显得<span style="font-size:18px;">时而紧张、时而舒缓,互相协调又互相牵制。</span></p> <p class="ql-block">  此外,图案还利用了点与几何纹相互交织,变形和抽象等方法,使漆器装饰千变万化。</p> <p class="ql-block">  马王堆一号墓出土双层九子漆奁 </p><p class="ql-block"> 高19.2厘米、直径33.2厘米。这件是国家一级文物,是辛追夫人生前使用的化妆盒——西汉彩绘双层九子漆奁,在遣册中称作“九子曾检”,在出土时,漆盒由“信期绣”丝绢包裹。打开盒盖后,我们发现盒内分上下两层,上层放有手套三双,丝绵絮巾、组带、绢地“长寿绣”镜衣各一件。下层放置有9个小漆奁,计椭圆形2件、圆形4件、马蹄形1件、长方形2件。分别存放假发(下边透明圆盒里黑色的东西就是辛追夫人的假发)、梳、篦、针衣、茀、粉扑及各类化妆品。茀出土时,刷毛部分被染成红色,很可能是胭脂。</p><p class="ql-block"> 贵为丞相夫人的辛追,生前应该是用此类梳妆奁存放自己的梳妆用具和贴身物品的。此奁在空间上作了巧妙的排列,既节省了空间,又使整个器身美观实用,堪称漆器中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  双层九子漆奁的制作工艺相当精致,为夹纻胎和斫木胎的结合。</p><p class="ql-block"> 双层九子妆奁盖和器壁为夹纻胎,九个小奁均为夹纻胎,从器壁裂缝处可以清楚地看到麻布纹路和细密的丝帛纹路,估计是在麻布胎上再裱一层丝帛。</p><p class="ql-block"> 木竹胎有三种制法:旋木胎、卷木胎和斫木胎。双层九子奁的双层底为斫木胎,也就是利用木块或木板斫削出器形(包括刨、削、剜、凿等做法)如椭圆形具杯盒、耳环、钫几匕、案等,器身一般也较厚重。</p><p class="ql-block"> 小奁上以金、白、红三色油彩绘云龙纹。这时期的动物纹样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多与云气纹相辅相成。尽管这些龙纹描绘非常抽象,但在回旋往复的云气纹衬托下,它们潜在的力量和速度仍呼之欲出。</p> <p class="ql-block">  左木梳 右木篦</p><p class="ql-block"> 都是黄杨木的,每个梳齿细密匀整度极高,堪称工艺完美精湛。</p> <p class="ql-block">  此外,当时的贵族女性往往喜欢梳高高的发髻,但人的头发有疏有密,而年老的人头发往往更少。为了能有浓密的头发,可以梳成漂亮的发髻,当时妇女常在真发中掺接假发。作为女人,辛追也十分重视自己的装扮,在她死时头发的下半部分就编缀有黑色发,而盒中的这一盘假发应该是在天界用的。</p> <p class="ql-block">  漆鼎 漆匕</p><p class="ql-block"> 辛追墓出土漆鼎七件。鼎是盛食器,匕常置鼎中,两者往往配套使用,匕用于搅拌鼎内食物或取食。漆鼎不能加热,显然已演变成盛食器。辛追墓七鼎符合"诸侯七鼎"的规制。</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漆器的种类繁多,包括盛放食物的鼎、盒、盘、盆,以及盛酒或肉羹的锤、鲂、壶等。制作漆器的胎质有木胎,如云纹漆锤、云纹漆鲂、云纹漆鼎、云纹漆具杯盒等。</span></p><p class="ql-block"> 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漆器,许多依然光亮如新,展现了汉初工艺的高超水平。这些色泽亮丽、纹饰精美的漆器,不仅是富贵人家的奢侈用品,更是那个时代工艺水平的代表。</p><p class="ql-block"> 漆器的装饰常见的是彩色漆绘,一般是在黑漆地上绘红、赭、灰绿色漆画,少量是红地黑漆绘画。例如鼎、锤、鲂、盘、案、耳杯的花纹大多是彩色漆绘,色泽光亮,不易剥落。</p> <p class="ql-block">  辛追夫人爱吃,是考古学家的共识。在她的墓葬里还有很多的肉类、各种粮食等……</p><p class="ql-block"> 这件漆鼎打开时,汤里还飘着不少藕片呢,这可是两千多年前的食物啊!只可惜很快很快就氧化变色了,还好当时有录像。</p> <p class="ql-block">  这些牌牌是美食的入库单。</p> <p class="ql-block">  腊肉、腊兔子、猪肉……反正辛追夫人爱吃肉🥩是肯定的。</p> <p class="ql-block">  这些出土的五谷杂粮在遣册里都有记载。</p> <p class="ql-block">  "信期绣"香囊</p><p class="ql-block"> 辛追墓出土。内装茅香。辛追墓有香囊六个,两短四长,遣册记为"熏囊"。其中辛追两手各握绣花绢面香囊一个,一个“信期绣”丝绢香囊出土于北边箱,另外三个放在东边出土的65号竹简中,出土时,香囊里面全都装有香料,其中一个里面装的是茅香根茎,一个里面是花椒, 另外两个装有茅香和辛夷。</p><p class="ql-block"> 此香熏囊上部为素绢,下部用黄色绮地“信期绣”缝制,底为几何纹绒圈锦,腰有系带,内装茅香。当时妇女用香料以辟邪、避虫叮咬、祛恶、避秽等,这些香料多被装在香囊内。辛追遗体出土时两手握类似的绣花绢面香囊,囊内盛香草。该墓出土4件香囊,内盛茅香、花椒、辛夷等香料,另外还出土1件填塞佩兰叶的药枕。短的用于随身携带,符合古楚地"昼配香囊,夜用香枕"之俗;此为长香囊,挂于内室帷帐,驱虫避毒,符合汉乐府古诗《孔雀东南飞》"红罗覆斗帐,四角垂香囊"的记载。</p> <p class="ql-block">  "乘云绣"枕巾</p><p class="ql-block"> 辛追墓出土。覆盖药枕,双层,绢地"乘云绣"面,周缘镶以几何纹绒圈锦和淡黄色绢,里层为素绢。遣册记为"乘云绣枕巾"。西汉对鸟菱纹绮地“乘纹秀”。</p><p class="ql-block"> 马王堆汉墓刺绣衣物及用品近50件,均以针代笔,以线代色,运用锁绣、平针绣等针法绣成各种生动图案。</p><p class="ql-block"> 该绣品采用锁绣法以朱红、棕红、橄榄绿等色丝线,绣出飞卷流云和隐约露头的凤鸟,寓意“凤鸟乘云”,遣册称之“乘云绣”。</p> <p class="ql-block">  仔细看看这枕巾纹饰的优美与雅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直据素纱单衣(总重49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可是国宝中国宝!</span>所用丝线长900米的丝仅1克,经纬密度62根/厘米,透光率约75%,总用料2.6平方米,锦缘部分(领口袖口)8.8克。</p><p class="ql-block"> 纱重=1/2.6x(49-8.8)=15.4克/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这件素纱单衣的纱细、薄、透,今天的纺织技术一直做不出这么轻的纱来,后来养的蚕不给足够的桑叶吃,蚕长不大,吐出的丝就更细,才模仿成功,织出了这么轻薄透的纱来。而当初的织布技术是这么做到的呢?后人一直在模仿,但从未被超越。</p> <p class="ql-block">  这样的素纱单衣还有一件是曲裾的,比直裾的还轻一克,只有48克重。</p> <p class="ql-block">  辛追墓出土的被子。</p> <p class="ql-block">  印花布,这素雅的花纹,漂亮的颜色,真的感叹那时的纺织印染技术之高强。</p> <p class="ql-block">  辛追墓 T 形帛画(复制品)</p><p class="ql-block"> 帛画用三块单层细绢拼成,顶端横裹一根竹竿,上系丝带,可以张举,中部和下部四角各缀有青黑色丝质绦带,为出殡时引作前导、入葬时覆盖在内棺上的"铭旌"。帛画用笔墨和重彩绘制,从上至下分天上、人间和地下三部分。天上描绘金乌(太阳)、蟾蜍(月亮)、烛龙、飞龙和司阁(天国守门神)等;人间描绘软侯夫人在三个侍女簇拥下缓缓升天,她的家人在祭祀,地下描绘巨人托举大地。整幅帛画用浪漫手法表现了古人对天国的想象和永生的追求。</p><p class="ql-block"> T 形帛画天象图中,血红的太阳里有一只乌黑的鸟,实际上是古代观测到的日斑,即太阳黑子形象化。美国天文学家海尔在《宇宙的深度》一书中说:"中国观察天象如此精准,实属惊人,他们发现日斑,比西方早约两千年。”西方直到17世纪才发现日斑!</p> <p class="ql-block">  天上有日月、金乌、蟾蜍、伏羲女娲,表现天界。</p> <p class="ql-block">  人间中的辛追夫人拄杖而行,侍从簇拥,连接人间与天界。</p> <p class="ql-block">  地狱有巨人托举大地,鱼龙环绕,代表黄泉与重生。</p> <p class="ql-block">  T 形帛画</p><p class="ql-block"> 这幅T形帛画是辛追儿子利豨的,也分天、地、人三个部分。利苍去世后,利豨(公元前198年—公元前168年)继承了家族封号,成为第二代軑侯,去世时年仅30岁,比他的母亲辛追早去世三年。</p><p class="ql-block"> 据墓中遣册记载, T 形帛画名为"非衣"(即"飞衣"),是墓主灵魂升天的媒介。帛画设计的空间与图像组合,描绘了通向天国的仪式与途径,体现了汉代的宇宙观和生命观。画面充满自然气息、神秘意味和浪漫色彩,多重古代神话和人们永生愿望浑然融合。构形布局完美、图像造型生动、色彩鲜艳和谐,具有很高的思想与艺术价值,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p> <p class="ql-block">  木椁</p><p class="ql-block"> 辛追墓外椁。原置于墓底三根方形枕木上,有盖板两层、顶板一层和底板两层。模仿生前居室的椁室,由棺室与四个边厢组成,形状像"井"字,古文献称为"井椁"。边厢总面积6.8平方米,体积9.79立方米,放置随葬品1000多件。棺室内有四层套棺。整椁由杉木斫成,采用扣接、套榫与栓钉结合而成,其中最大的壁板长4.84米,宽1.52米,重1.5吨。这是迄今保存最大、最完整的汉代井椁实物。</p> <p class="ql-block">  她的棺椁有四层,这第一层素棺及其厚重,占地面积6.8平米。</p><p class="ql-block"> 辛追夫人(约公元前217年-公元前168年)的墓中出土的四重棺椁装饰极尽华丽,图案融合了汉代神话、天文、升仙思想及楚文化元素,是研究汉代艺术与信仰的珍贵实物。</p><p class="ql-block">‌ 最外层是黑漆素棺‌,通体黑漆,无复杂纹饰,象征“死亡”与阴间。</p> <p class="ql-block">  第二层黑底彩棺。棺椁有着精美的漆画。内壁涂朱漆,外壁涂黑漆,上面绘有奔放、飘逸的云气纹和110多个神怪图案。棺木前端正中绘有一小人像,是过世的辛追夫人吧。这些图案象征着死者灵魂在神灵的保护下进入黑暗之地,确保墓主人的灵魂不受侵害,肉身得以安息‌。</p><p class="ql-block">‌ 鹿角兽‌是楚文化中的“镇墓兽”,驱邪护灵。仙人骑豹‌,手持灵芝或仙草,寓意引导灵魂升天。鸾鸟、九尾狐‌是祥瑞之兽,预示吉祥与长寿。‌</p><p class="ql-block"> 整体以流动的云气纹贯穿全棺,象征天地间混沌之气。</p><p class="ql-block">‌ 色彩‌上,在黑底上以白、红、黄、绿等色勾勒,对比强烈,充满神秘感。</p><p class="ql-block"> 这些图案不仅体现了古代人们对死亡的独特理解,也展示了汉代漆画艺术的高度成就‌。学者们对这些图案的解释多样,有的认为它们象征着墓主死后经历的不同阶段,如入冥界、登昆仑、上九天等‌。</p> <p class="ql-block">  棺材上的神怪形象立体感十足,动作各异,展现了工匠丰富的想象力和熟练的技法‌。</p> <p class="ql-block">‌ 朱地彩绘棺‌:第三层,西汉朱地彩绘棺长230厘米,宽92厘米,通高89厘米。通体内外髹朱漆。棺外表的朱漆地上,又用青绿、粉褐、藕褐、赤褐黄白等明亮的色调,彩绘龙、虎、朱雀、鹿和仙人等“祥瑞”图像。</p><p class="ql-block"> 西汉朱地彩绘棺每个面的纹饰图案都不相同,内容丰富,绘画技巧高超;以绚丽之色彩和迷幻之图像为世人呈现出楚文化中独具特色的、瑰丽奇伟的神秘仙境,是中国漆器工艺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p><p class="ql-block"> 头挡主绘一座图案化的高山,山作等腰三角形,顶立于画面中央,山的两侧各有一鹿,昂首腾跃,周围饰以缭绕的云气纹。画面的主题为双龙穿璧图案。白色的古璧居于画面中央,有两条带酱斑的藕色绶带将其自上而下地拴系,绶带的末端分列在画面的下侧。两条蜷曲的龙穿璧而过,龙首相向于璧上方的绶带两侧,龙身为粉褐色,披鳞甲而有凤羽,巨目利牙,虎爪蛇尾,双角较小。龙的旁边加饰以藕白色的云气纹。</p><p class="ql-block"> 盖板上绘有对称的二龙二虎相对图案,二龙首相向,居于画面中的上方,龙身各自向两侧盘绕,尾伸至左右两下角。二虎相背于二龙之间,分别攀在龙首之下,口啮龙身。龙为粉褐色,用赭色勾边,身披鳞甲而有三角弧形斑纹,斑纹内填以绿色。虎为赤褐色,形象写实,尾部加饰流云。盖板的周缘,饰赭黄色勾连雷纹。</p><p class="ql-block"> 朱地彩绘棺与黑底彩棺形成阴阳对照。‌图案对称,线条流畅如行云流水,<span style="font-size:18px;">充满张力</span>。</p> <p class="ql-block">  鹿角兽‌:“镇墓兽”,驱邪护灵。</p><p class="ql-block"> 西汉朱地彩绘棺主要采用的是平涂和堆漆的手法。神怪与禽兽的描绘,采用线和面结合的表现方法来选型,利用色的厚、薄和笔痕处理物象的轮廓和形体结构、前后关系和透视感,每个形态都似一座浅浮雕。如羽人头部的颧、额、鼻、眼都处理得轮廓分明,结构清晰。如头挡的谷纹璧,谷粒明显凸起,增加了璧的真实感。古代画师在长期的实践中,从髹漆到漆书,从线描到平涂,逐渐掌握了矿物色调漆和油绘引起色稠这个特点,采用各种不同的工具和技法,利用色的稠粘,用厚薄等方法来塑造图像。</p> <p class="ql-block">  左侧面周边饰菱形云纹,正中绘一座赤色的山,两侧各有一粉褐色龙,龙首相向于山的上方,龙身均呈波浪起伏状。左侧龙首之后,有一带酱黑斑纹的赤褐色虎,虎身向左,张口回首,其旁加饰云纹;龙尾之前,有一带云形花斑的藕褐色伏鹿,鹿首向左,两角粗壮,四足翘举。右侧龙首之后,有一朱雀,呈展翅欲飞状;龙尾之前,有一粉褐色的仙人,头发斑白,两手攀龙身。此仙人即汉代漆棺纹饰中常见的羽人。右侧面的边纹也为菱形云纹,画面为繁复的勾连云纹。</p><p class="ql-block"> 朱地彩绘棺的发现和研究对于了解西汉初期的丧葬习俗、宗教信仰以及社会文化具有重要价值。它不仅是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更是精神文化传承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  锦饰内棺‌:最内层,覆盖T形帛画,以羽毛、玉璧等象征永生。里边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包裹了</span>20层丝绸的辛追夫人安详的躺在这里。‌</p><p class="ql-block"> 内棺覆盖多层丝帛与羽毛,贴有菱形纹锦,边缘缀玉璧,象征“璧门”通往仙界。‌</p><p class="ql-block"> T形帛画上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图案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 其一,云气、羽人、神兽共同构建“引魂升天”的路径,反映汉代人对永生追求的升仙思想‌。其二,棺椁分层象征“天、地、人”三界,T形帛画则完整呈现汉代“盖天说”宇宙观的认知。其三,鹿角兽、凤鸟等元素承袭楚地巫术传统,与中原儒家丧仪融合体现了楚文化影响‌深刻。其四,神兽、玉璧、羽毛等兼具镇墓与祈福驱邪护灵‌思想。</p><p class="ql-block">‌ 棺椁彩绘采用汉代顶级漆器技法,颜料历经两千年仍鲜艳如新。图案内容可与《山海经》《楚辞》等文献互证。</p><p class="ql-block">对比同期墓葬:河北满城汉墓(金缕玉衣)、南越王墓(丝缕玉衣),可见汉代贵族葬制的等级差异。</p> <p class="ql-block">  树纹铺绒绣</p><p class="ql-block"> 辛追墓出土。贴在内棺上的装饰物。用朱红、黑、棕三色丝线在素绢上绣出黑斜格纹,格内再绣红色和烟色树纹。这种不露地的绣法习称为"铺绒",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平针满绣工艺。</p><p class="ql-block"> 根据学者的解读,这四重棺从外到内依次象征着入冥、登昆仑、上九天和合大道,反映了古人对死后世界的想象和追求‌‌。朱地彩绘棺上的图案和纹饰不仅展示了当时的绘画技艺,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古人对升仙和永恒生命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  马王堆汉墓中的辛追夫人被挖掘的时候,因为尸体浸泡在红色的液体中,身上还裹着多层很厚的丝绸。因此考古专家认为尸体肯定早已成为白骨,并没有做任何保护的措施。</p><p class="ql-block"> 因为尸体上包裹着丝绸,工作人员经过七八天的剥离,剥离了20层丝绸衣服后,一具世界上保存最好的湿尸就呈现在了专家的面前。</p><p class="ql-block"> 辛追夫人刚出土的时候,就像一具刚刚死去的新尸。是世界上第一次发现的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完整女湿尸,被誉为“东方睡美人”。她全身皮肤依旧柔软,没有发生腐烂,总体呈现出淡淡的褐黄色。皮下组织仍然柔软且富有弹性,骨骼完整,关节尚可活动。鼻子里仍旧存在着鼻毛,眼睑上的眼睫还没全部脱落,左耳裹鼓膜也完好无缺。手指和脚趾上的纹路依旧很清晰。她的外形没有因为长埋地下历经时间的腐蚀而缺失,内脏也是完好无损,以及身体里的胶原纤维还像人刚刚死去的那般状态。</p><p class="ql-block"> 她长久深埋地下,虽然死后埋葬之前做了大量防腐工作使其经久不腐,至今保存完好,但是她死后身体内的腐败菌体产生强大的气压致使眼珠外凸,舌头外吐,直肠脱落等一系列身体表面的变形。</p><p class="ql-block"> 不腐尸体分为干尸和湿尸,不腐的干尸容易实现,技术要求也不高。可湿尸则不同,尸体内仍有水分,保存原貌,毛发、内脏都保存完整,皮肉以及皮下组织都很有弹性,甚至连指纹都清晰可见。</p><p class="ql-block"> 通过对辛追夫人的解剖发现,辛追生前钟爱美食,尤其是以肉类为主。在暴饮暴食之下,身体出现了许多疾病,最终在盛夏时节吃了一些冰镇的甜瓜之后引发冠心病而猝死。</p> <p class="ql-block">  陪葬俑</p><p class="ql-block"> 墓葬中有大量这样的陪葬俑,可见生前佣人也不少。。</p> <p class="ql-block">  简帛典藏</p><p class="ql-block"> 马王堆三号墓位于辛追墓的南边,墓主应该是辛追的后代,骨骸鉴定显示是一位30岁左右的男性,他是辛追夫人与利苍的儿子利豨。3号墓出土文物也是很丰富的,有千余件,主要有帛画、帛书、简牍、兵器、乐器、漆器、木俑、丝织品等。利豨墓出土13万多字的帛书、简牍,均为战国至汉初的文献抄本,内容涉及哲学、政治、军事、天文、地理、医学、历史、艺术等诸领域,多为"焚书坑儒"幸存,而后又失传的佚书。如:《老子》甲本、乙本、《战国策》、《周易》、《五星占》、《相马经》、《医经方》、《地图》3幅等。这批简帛映了汉代贵族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素养,也是研究秦汉文化思想、科技成就、书法艺术等的珍贵资料,受海内外学界高度重视,一直是马王堆汉墓研究的热点。</p> <p class="ql-block">  这是在马王堆三号墓“辛追夫人”儿子利豨墓出土的“裞(shuì)衣两笥(sì)”(放睡衣的竹篮)中的菱纹绮丝绵袍上,织有“安乐如意 长寿无极”的吉祥语句,这是目前已出土丝织品中发现最早的成句文字,填补了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p><p class="ql-block"> 裞衣是给死者送葬的衣服,汉代人认为死是生的继续,在裞衣上发现吉祥语句不仅印证了汉代人对于生命永恒和追求长生的期望,表达了当时人们流行的祝语、愿望,也体现了汉代纺织工艺的高超。</p> <p class="ql-block">  对号入座</p> <p class="ql-block">  这个繁体“乐”字多清楚!但要在一定的角度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  帛书《天文气象杂占》</p><p class="ql-block"> 利用天象占卜吉凶的文献。以朱、墨两色绘云、气、恒星、彗星等天象图约250幅,以现存最早的31幅彗星图最珍贵。每颗彗星都有彗头、彗尾,除最后一颗外,头朝下,尾朝上,符合彗尾背离太阳的科学规律,说明两千多年前我国观测彗星已取得惊人成就。</p> <p class="ql-block">  帛书《五星占》的内容是关于金星会合周期测算。</p><p class="ql-block"> "正月与营室晨出东方,二百廿四日,以八月与角晨入东方;浸行(即潜行、淹没之意)百廿日;以十二月与虚夕出西方,二百廿四日,以八月与冀夕入西方;伏(即潜伏在太阳之下)十六日九十六分(当时律制采用240分制),与轸晨出东方。"上述金星运行四个阶段日数总和即为会合周期:224日+120日+224日+15幾日=584.4日。 </p><p class="ql-block"> 《五星占》是现存最早的天文学著作,分占文、行度表两部分。行度表记载了秦王政元年(前246)至汉文帝前元三年(前177)70年间金、木、土星运行位置,测得金星会合周期为584.4日,比今测值583.92日只多0.48日;土星会合周期为377日,比今测值只小1.09日;土星恒星周期为30年,比今测值29.46年大0.54年,反映了汉代天文方面的极高成就。</p> <p class="ql-block">  《驻军图》</p><p class="ql-block"> 现存最早的三色彩绘军事地图,被国际制图学界认为采用科学图绘技法绘成,采取了与现代专业地图相同的两层平面表示法:第一层表示军事要素,第二层表示地理要素。该图上南下北,所绘主区位于今湖南九嶷山与南岭之间,有山脉、河流、居民点,着重标出九支军队的驻地、番号、防线、军事设施和行动路线,对于研究汉代军队建制、军事思想有极高价值。</p> <p class="ql-block">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之精美,做工之精巧,令人百看不厌;防腐技术之高、纺织技术之高、帛书科技含量之高,令人叹为观止!高高高,实在是高!《五星占》测得金、木、土星运行位置及会合周期跟如今的测算相比,误差分别是0.48、1.09、0.54日,可现在是什么观测设备,什么算力呀!真真儿是五体投地的佩服我们的老祖宗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