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改变你对世界欣赏的边界

倩一

<p class="ql-block">  离开南美、南极回到家已整20天,但遗世独立的南极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脑海中留下的远远不止是时间和空间维度上的惊叹与难忘,更是洗涤了我们身体与心灵的纯净与永恒。</p><p class="ql-block"> 我们是2月18日从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飞到世界最南端的城市—乌斯怀亚,此前我们从亚洲上海飞欧洲巴黎、再飞南美洲秘鲁、巴西、阿根廷,跨越了近25000公里。乌斯怀亚位于火地岛的南部海岸,北靠安第斯山脉,面临连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比格尔海峡,与南极洲隔海相望。这里距南极洲只有800公里,是真正的“世界尽头”。</p><p class="ql-block"> 这是乌斯怀亚机场,不大,用石块和木材建成,很有特色。</p> <p class="ql-block">  尽管火地岛是阿根廷一个州的首府,但这里没有丝毫都市的气息,而是一个安静、别致、依山面海、童话般的多彩小城。</p><p class="ql-block"> 至于火地岛这个名字,则要追溯到麦哲伦。当他1520年在茫茫的大海上发现这座岛的时候,首先看到的是当地居民燃起的堆堆篝火和升起的烟雾,所以命名此岛为“火地岛”。</p> <p class="ql-block">  入住酒店后我们就沿着海边走走,打卡了“世界尽头博物馆”,博物馆成立于1979年,主要用实物、标本、图片等展示火地岛的自然历史。6000年前就已赤身裸体生活在这片苦寒之地的原住民(雅甘人,很像东方人),自西方文明入侵这片净土后便彻底从地球上消失,只有留在博物馆内的照片与文字,让大家意识到他们曾经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  晚上在乌斯怀亚最好的中餐馆竹子餐厅吃饭,这里有好吃的烤肉和美洲大王蟹(自费)。</p> <p class="ql-block">  我们明天将要乘坐的游轮“海洋信天翁号”极地探险船已驶入码头,晚上灯火通明,估计在补给和做各种迎宾的准备工作。</p> <p class="ql-block">  2月19日早上,我拉开酒店窗帘,哇,正好看见海上日出,在此后船上的13天因阴天多而从未看见日出。</p> <p class="ql-block">  早餐后,把行李送到船务公司由他们送到船上房间后,我们把不大的乌斯怀亚逛个遍。在乌斯怀亚的两天,它用蓝天白云招呼我们,这很幸运,因为这里一年只有40多个晴天,其余都是雨雪交替。我们看到了它作为南美洲最南端的火地岛的真容以及它作为世界最南端城市的的美丽。</p> <p class="ql-block">  “世界尽头邮局”里,不少人在排队买邮票、寄明信片。</p> <p class="ql-block">  1896年,阿根廷政府将第一批罪犯流放乌斯怀亚,20年后,这里成为南美最著名的大监狱。虽然监狱已在1947年关闭,但监狱建筑则被改造成博物馆,成为当地历史的重要见证。可以说,没有监狱就没有今天的乌斯怀亚。</p> <p class="ql-block">  下午三点准时登船,开启我们13天的船上生活。接下来就是发防寒服、试登岛泥靴尺码、找自己的房间、消防演习、安全讲座、船长和探险队长与行政总监见面等等。一番操作下来船缓缓离开码头,信天翁号驶入了平静美丽的比格尔海湾,两侧分立着属于阿根廷和智利的如屏障般的山峦,船尾卷起的波澜则吸引着黑背鸥在船舷轻舞飞扬。</p> <p class="ql-block">  然而好景不长,傍晚得知前往南极的德雷克海峡风高浪急,我们将在比格尔海湾停航躲避风浪。德雷克海峡延伸于南美大陆和南设得兰群岛之间,长约800公里。它是太平洋、大西洋和南冰洋的交汇处,也是世界最危险的航道之一,通常这里海浪巨大,正常情况下都高达4米。但由于这里是最快抵达南极洲的通道,所以大部分游轮都是选择穿越这里去往南极。</p> <p class="ql-block">  2月20日、21日,虽然船未行驶,但船上丰富的活动让客人没时间寂寞、没时间懊恼:有船长欢迎酒会、有各种讲座(南极公约组织、海洋知识等)、有各种活动(包饺子、叠毛巾等)、参观驾驶舱,了解船舶基本性能。</p> <p class="ql-block">  2月21日下午3点,我们在比格尔海湾躲避风浪48小时后,终于起锚向着南极圈出发了,调皮的小海豚在船头伴着海浪欢快地飞跃。到了晚上就开始感觉到船体的摇晃了,心里知晓,我们已经进入了德雷克海峡,赶紧吃了船方发的晕船药上床睡觉,然而仍感到是睡在摇床上,时时担心自已被摇到地上,睡眠质量自然不好。</p> <p class="ql-block">  2月22号下午3点,我们船航行到南纬60度,它是南极洲的北部边界和南大洋的分界线,但离66度33分的南极圈还有一天的航程。今天上午老天爷开眼,德雷克风浪不大,加上信天翁号船是2023年才下水的新船,抗风浪、抗颠簸能力强,一直以14节的时速全速前进(设计时速15节)。</p> <p class="ql-block">  2月23日早上一睁眼,就听走道一片吵吵声,原来是看见冰山了,于是披着衣服赶紧跑出去猛拍一气。常来此的周领队嘴巴一撇:“这算什么,只是冰山一角”。好吧,期待、期待~~</p> <p class="ql-block">  傍晚空中飘起了不小的雨夹雪,一会儿甲板上就被白色覆盖。本以为南极雨雪天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结果被告知,南极是世界上最干燥的地方,年降雨量只有区区250毫米!看来这场夹着雪的雨可谓是天迎贵人的天象啊。 </p><p class="ql-block"> 经过54个小时的航行,信天翁号游轮于23日晚9点,终于抵达位于南纬66度33分的南极圈。船长鸣笛庆祝,全体船员、游客在冰雪覆盖的七层甲板上,进行了穿越南极圈的庆祝活动,大家又蹦又跳,表达激动的心情。探险队长西蒙发表了令人热血沸腾的讲话:“亲爱的伙伴们,今天,我们到达了探险之旅的里程碑。在对知识的探索和渴望的驱使下,在想象力和雄心的指引下,最重要的是,在耐心和仁慈的支持下,我们到达了这个世界的极端。今天,我们在南纬66°33’, 跟252年前即1773年的第一个穿过南极圈的詹姆斯.库克一样,穿过了同一个纬度。我们加入了曾经到访过南极的少数人类名单中,在这里,每年6月和12月中至少有一天,太阳和黑夜永不消逝。在这个境界中,人们说生命本身没有存在的意义,最冷的风是寒冷时期回荡的无情旋律,白色冰山是宏伟的未知的南极大陆的魅力化身——这是最后一块有待触及的大陆。看吧,前方就是1820年首位发现这片大陆的别林斯高晋所言的“极高的冰冷海岸”,南极洲,这个冰冻的世界,一个极其遥远的地方,一个想象力的边缘,看吧,我们越过了将永远改变你们对世界欣赏的边界。”</p> <p class="ql-block">  2月24日,我们游轮昨晚就泊在66度53分的南极海湾里。南极洲是地球上唯一没有原住民居住的大陆,为了寻找它,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百余年,探险家驾驶帆船在咆哮的西风带航行,在险象环生的冰海中开辟航线,在裂隙纵横的冰盖上奋力前行,造就了南极探险史上的英雄时代,1911年12月15日,挪威人阿蒙森率队到达了南极点,成为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人。一个月后,英国探险家斯科特也到达了南极点。阿蒙森和斯科特先后登上南极点,标志着人类在南极探险历程中达到了光辉的景点。</p><p class="ql-block"> 为了保护地球上现存的这片唯一的净土,1959年12月1日12个国家在美国华盛顿签署了《南极条约》条约,冻结了领土要求,规定南极洲仅用于和平目的,保证科学考察的自由,促进国际合作,禁止军事活动和核活动。1985年10月7日,中国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p> <p class="ql-block">  上午9点,我们第一次坐着冲锋艇在南极洲的索恩角巡游,眼前壮丽的景象无法用语言描述,座头鲸、海豹、海狗懒得看着我们这些不速之客,蓝色冰山造型各异的与我们擦肩而过。我们冲锋艇在有经验的探险队员操作下登上了一块巨大的浮冰上,大家在上面摆着各种姿势拍照,来过5次的周领队也称从未登上过浮冰,好幸运。</p> <p class="ql-block">  南极大陆就在眼前,但想登陆并非易事:原定24日下午登陆“”德塔耶岛”计划就因风浪大而被取消。</p> <p class="ql-block">  2月25日上午登陆和巡游彼得曼岛,它并不属于南极大陆,而是南极半岛西侧近海的一个小而低矮的圆形岛屿,现留存的红色建筑是原属英国的科考站。在这里我们第一次与成群的巴布亚(金图)企鹅进行了亲密的接触。但这个“亲密”可是有严格的限制的:严禁触碰任何东西,不管是动物还是岩石或雪地;观察企鹅必须保持至少5米的距离;不允许蹲或坐,只可以泥靴接触地面。在成群的金图企鹅中也发现了几只阿德利企鹅,它有白色眼圈,数量不多。</p> <p class="ql-block">  巴布亚(金图)企鹅,个头最大,头顶白色。</p> <p class="ql-block">  阿德利企鹅,个头中等,有白色眼圈。</p> <p class="ql-block">  25日上、下午两次冲锋艇巡游,穿行在晶莹剔透、宛如宝石的蓝色冰山之间时,不由得赞叹大自然赋予南极的神秘和宁静。今天是阴天,阳光被云层散射,在柔和光线下,蓝冰的蓝色更加突出,仿佛冰雕博物馆。蓝冰它记录着地球的过往,是时间的见证者。</p> <p class="ql-block">  在巡游中看见一群跳海觅食的企鹅,很搞笑,它们在水中跳跃前行的样子十分可爱。</p> <p class="ql-block">  傍晚时分我们的船穿过利马尔水道,它是南极的必游之地。这条仅有 11000米长、 1600 米宽的航道是南极最漂亮的航道之一,船身紧贴着峭壁滑过,很刺激、很诡异,同时也很壮丽、很迷人,在这条神秘的航道旅行可以说是一种身心的享受。</p> <p class="ql-block">  2月26日上午,我们登上真正意义上的南极大陆—“天堂湾”,它位于南纬64度53分,是被群山环绕的天然避风港,<span style="font-size:18px;">周围分布着巨大的冰川和冰山,景色壮丽。海湾水面平静,倒映着周围的冰山和雪山,宛如仙境。</span>天堂湾的名字是被当年的捕鲸者们叫开的,逐利的他们也被这里恢弘的冰山、美丽的倒影所震撼,便把这座在杰拉许海峡庇护下的静谧港湾叫做天堂湾。这个名字既体现了自然环境的壮美,也承载了人类对南极的敬畏与浪漫想象。在这里我们又邂逅了金图企鹅、豹海豹和食蟹海豹,还看到了阿根廷的科考站。</p> <p class="ql-block">豹海豹</p> <p class="ql-block">食蟹豹</p> <p class="ql-block">  下午巡游洛克罗伊港的朱格拉角,它是地处洛克罗伊港温克岛西端,一个岩石聚集的半岛,有许多小海湾。岛上有英国的南极企鹅邮局,是由英国自然遗产基金会经营的一,因在维修未登岛。在冲锋艇上,很幸运看到豹海豹猎杀金图企鹅和蓝眼鸬鹚喂食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  傍晚回到船上,探险队员组织了游客“极地跳水”,它是南极探险旅行中一项极具挑战性和纪念意义的体验,我们有5位团友参与了此次活动(老外参与的多)。他们在冲锋艇上跳入南极冰海(水温已接近0°C),瞬间体验极寒刺激,随后迅速被拉回安全区域,我们在甲板上为他们的壮举鼓掌喝彩!</p> <p class="ql-block">  2月27日上午登陆的尼科港是南极洲的一个小海湾,周围环绕着高耸的冰川,是少数几个允许游客登陆的地点之一,而且在夏季经常有冰川崩塌发生,我们远远地就听到冰川崩塌的轰鸣声,但肉眼没见到。同时这里也是金图企鹅的栖息地,在这里我们第一次看到了“企鹅高速”这个很有趣的场景,它是由企鹅们在雪地上踏出来的一条条的小小沟壑。看来不只是我们人类“走多了,就有了路”,我们经常与它们“狭路相逢”,但必须给它们让路哦,因为它们有行路优先权。</p> <p class="ql-block">  尼克港绝对是一个风水宝地,我们冲锋艇在不同地点,前前后后看到三五成群座头鲸在水中畅游,还时不时和我们“躲迷藏”—-明明看到它们在左前方喷水,一眨眼,又出现在右后方,可能是从艇下穿过去的,吓得胆小的同伴惊呼:“它们会不会把我们小艇撞翻啊”?场面非常刺激、惊险!</p> <p class="ql-block">  在南极的13天中,数10次看到鲸鱼,有在邮轮上远眺,有在冲锋艇上近观。不论是座头鲸、蓝鲸还是小须鲸,不论是家庭(群)巡游还是单独觅食,那庞大的身躯、那漂亮的尾巴,每一次的跃起和喷水都引起我们一阵阵的惊呼,观鲸者最兴奋的时刻就是看着这庞然大物缓缓地在眼前滑过,感受海洋与生命的力量。座头鲸虽然不是世界上最大的鲸类,但也是海洋中当之无愧的庞然大物,体型肥大而臃肿,平均体长有10米以上,它们主要以磷虾和小鱼为食,为了追随食物,每年进行有规律的南北洄游,行程可达25000公里,同时它是有社会性的动物,性情十分温顺可亲,雌雄及母子之间具有强烈的爱情与亲情,所以通常结对伴游。</p> <p class="ql-block">  下午是库弗韦尔岛巡游和登陆,它是一座岩石岛,该岛已被国际鸟盟认定为重要鸟类保护区,因为这里是约6500对巴布亚(金图)企鹅的栖息地,是南极半岛上最大的巴布亚企鹅繁殖地。在这里也是看到浮冰最多的区域。</p> <p class="ql-block">  2月28日上午的活动是徒步“欺骗岛”。它并不是真正的岛屿,而是由海底火山喷发后在海面形成的一圈陆地<span style="font-size:18px;">,其独特的火山口被海水淹没,只留一个230米狭窄的豁口(被称为海神之门)让船只进出。</span>正是因为这个视觉误差,它被最早发现这里的猎人命名为“欺骗岛”。虽然形似甜甜圈,它的地貌和环境却并不那么“甜美”:岛上遍布火山遗迹,沙滩一片黑色,看不到任何动物,彷佛没有任何生机。我们在探险队员带领下,在岛上徒步5公里,由于前一天下大雪,多数路段陡峭打滑,踩在积雪和火山碎石上,上上下下,打滑摔跤,于是就有了我和二领队“跳探戈”、姜姐姐“生扑”二领队的场景,让人忍俊不禁。我们登上四个山头,用时近3小时,这种体验会让人回味无穷!</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看到停泊在这里的无动力帆船,不禁为这些徒手勇闯南极的勇士们鼓掌。</p> <p class="ql-block">  岛上风吹雪,好似一幅水墨画。</p> <p class="ql-block">  由于这里是个天然避风的良港,所以19世纪初的海豹捕猎业和一百年后的捕鲸业都曾让人类的足迹在这里繁荣一时,但却葬送了无数海豹与鲸鱼的生命。想象一下,海湾里泛红的海水里漂浮着无数鲸鱼的尸体,而大量船只正在忙于肢解和加工这些动物。这场景不正是我们人类无休止欲望的写照吗?而这种“征服世界”的妄念是不是还在继续上演呢?想到了这些,欺骗岛这种独特的黑色环境,在气质上就更加显得遗世孤立了,仿若科幻电影中的末世场景,引人深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遍地黑色火山石。</p> <p class="ql-block">  废弃的大型炼鲸油筒、破旧的设备和倒塌的房物让人看了不寒而栗,它记载着20世纪共有300万头鲸鱼被猎杀掉。试想,如果没有《南极公约》,那现在鲸鱼还会出现在南极吗?</p> <p class="ql-block">  这里由火山喷发形成,地热丰富,所以靠近海岸的地方并没有冰雪覆盖,露出了裸露的黑色土地,海面冒着热气,海狗在岸边嘻戏打闹。</p> <p class="ql-block">  下午巡游和登陆半月岛,它是南极洲的一座小岛,因呈半月形而得名。这也是我们南极之行的最后一次登岛。岛上有许多纹颊(帽带)企鹅,个头最小,颈部有一圈黑线,一群群站在岩石上和岩石颜色浑然一体,呆萌可爱,也满足了我们此行想看不同品种企鹅的愿望。半月岛上还有阿根廷正在使用的科考站,用于气象、地质和生态研究。</p><p class="ql-block"> 下午风大,海浪打到冲锋艇上、打到我们身上,这是我们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出海遇到的风浪,也是一种体验。</p> <p class="ql-block">  晚上在8楼的火石餐厅享受了好吃的晚餐,其中鲜虾和酱料令我印象深刻。同时也要评价一下船的餐食,无论是早、中餐的自助,还是晚餐的西式点餐,兼顾到了船上40个国家、267人的习俗和口味,既有中国人喜欢的白稀饭、老干妈、榨菜,也有东南亚风格的越南、泰国料理和日韩寿司、印度咖喱,同时意大利面、牛排、烤鸡和各种汤品、甜点、冰淇淋更受大家喜爱。可以说,船上的餐食就是世界美食荟萃。</p> <p class="ql-block">  3月1日~3月2日回程穿越德雷克海峡,老天爷继续赏脸,风平浪静,我们在船上和陪伴我们13天的船务人员和探险队员尽情拍照、聊天、告别,依依不舍。我们8次巡游6次登陆,22名探险队员给予了全方位的保护和帮助,他们不仅是冲锋艇的驾驶员、安全员、向导,更是各个领域的专家,有鸟类、地质、气象、历史、徒步、冰雪、攀岩、摄影、皮滑艇、海洋哺乳动物等方面,给大家做了近20场的专业讲座和答疑,让大家了解更多的南极知识,受益匪浅。</p> <p class="ql-block">  3月3号早上6点,海洋信天翁号停靠乌斯怀亚码头,9点我们下船,全体船员沿着甲板、舷梯夹道欢送,至此,南极之行圆满结束。</p> <p class="ql-block">  回顾进入南极的日子,有沉郁的阴天和绽放的晴朗,有雪雾弥漫和晚霞满天,有风高浪急和水波不兴,更有姿态万千的冰山冰川无穷无尽地铺排而来。天真无邪的企鹅、不避人类的鲸鱼、无人踏足的雪原、遗世矗立的冰山,这是地球上唯一一片没有人类居住的大陆,而我们人类应该如何对待这片大陆和其中蕴含的生态资源?比如现在人类大规模对磷虾的捕捞狂热地制作磷虾油营养素,是否会影响到座头鲸、企鹅,海豹这些南极生物的生存?每年10多万人前往南极观光,南极生态系统是否面临巨大压力?继续深思下去的话,会让我们毛骨悚然(当然我也会为自己的这次选择感到汗颜)。自私的人类,正在挥舞着自己欲望的武器,大肆践踏地球上其他共生者的生存领地,前有捕鲸者、今有捕虾者,而我们人类真的有能力和办法,来平衡南极生态的冲突?如果说今日的科学与技术是在给我们创造更舒适的生活环境、延长我们每个个体的寿命、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但在更长的历史长河中、更大的宇宙尺度下,我们难道不更应该替人类持续发展着想吗?宇宙是最公正的裁判,它最理解延迟满足和递弱代偿的原理,而我们当前要做的就是让国际社会联手,尽最大努力减少人类对南极脆弱生态系统的影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