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故宫博物院斋宫“玉出昆冈清代宫廷和田玉文化展”

心若向阳

<p class="ql-block"> 斋宫和田玉展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朋友和我说:故宫博物院“斋宫”自今年一月六日起,举办为期一年的“玉出昆冈﹣﹣清代宫廷和田玉文化展”。他知道我喜欢“和田玉、翡翠”,还故弄玄虚的问?我自然不想错过。三月十九日上午,我们相约准时到达了故宫,进入故宫内左门就到达斋宫展厅1。 我们站在 门前阅读了前言,全文如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前言</p><p class="ql-block">新疆和田玉是中华玉文化的主要载体。</p><p class="ql-block">新疆地域辽阔,玉矿资源丰富。考古证明新疆用玉的历史已超过4000年,若羌县楼兰古城出土的玉斧等工具是使用新疆玉料的最初阶段。西汉中期以后,和田玉开始大量进入中原,并逐渐成为此后2000余年玉器制作的主要材料。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开始,和田玉每年春秋两季呈进宫廷以贡玉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和田玉占据清代宫廷玉料的主要地位其制作和使用空前发展和繁荣中国玉器艺术进入历史上第三个发展高峰。</p><p class="ql-block">故宫是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的重要承载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汇聚地和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见证。在故宫博物院百年华诞到来之际本展览选具有代表性的清代宫廷和田玉精品,分为玉之源、玉之礼、玉之雅玉之巧、玉之用五个单元,旨在诠释清代和田玉文化,展现清代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清代和田玉文化,展现清代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了简介,我们走进斋宫,“和田玉”展厅,室内很暗,我小心翼翼的迈入高门槛,我不解的问朋友灯光为何如此暗?他好像是没有听见我的问话,只见他忙着拍照,我不在说话。我太了解他了,只要看到国宝什么都听不见了,现在的他已经聚精会神的进入了状态。当我走近展柜发现,灯光柔和的洒在一件件精美的和田玉展品上,瞬间营造出来一种静谧而典雅的氛围,参观的人也很安静,都专注的欣赏或拍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白玉盘龙钮"大清受命之宝"。这件清乾隆年间的白玉盘龙钮"大清受命之宝",印面阳刻"大清受命之宝",汉文篆书满文本字,各二行,即表明大清皇帝受命于天的正统身份。又据《御题交泰殿宝谱序后》记此宝为"传自太宗文皇帝时,自是而上四宝"之一,"均先代相承,传为世守者,不敢轻易",因此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诏改玺印中的满文本字为满文篆书时,该宝得以保持原貌。</p> <p class="ql-block">白玉辟邪</p><p class="ql-block">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p><p class="ql-block">辟邪是传说中一种能驱走邪秽的神兽,原型为狮子。狮子产于西亚、北非等地,西汉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传入中国,并与传统翼兽相结合,衍生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神兽辟邪。此件辟邪与陕西渭陵遗址出土的一件玉辟邪非常相似。</p> <p class="ql-block">白玉蝉</p> <p class="ql-block">乾隆御题白玉荷叶式洗17~18世纪</p> <p class="ql-block">乾隆款白玉仿古连环</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p><p class="ql-block">此器合在一起为一个完整玉环,从中间交错剖分开后为两个相套的环。环外浮雕四个兽面和两个方形凸起。环内分平面上,阴刻填金"乾隆年制"及乾隆御题诗《咏开合玉环》:"合若天衣无缝,开仍蝉翼相联。往复难寻端尾,色形底是因缘。</p> <p class="ql-block">白玉牡丹纹"玉逍遥"</p><p class="ql-block">金(公元1115~1234年)</p><p class="ql-block">唐代以后,对称图案常常出现在玉雕设计中,如对鹤、对鸟、对称的花卉等,一般所用玉料较好常常表达和谐祥瑞之意。1988年黑龙江阿城巨源乡发掘的金代齐国王完颜晏墓,其王妃头上所戴头巾中央缀有类似之物。经孙机先生考证,《金史》"舆服"记载有"妇人……年老者以皂纱笼髻如巾状,散缀玉钿于上,谓之玉逍遥",故此类玉器应称为玉逍遥,为金代贵族妇女头巾上的玉饰。</p> <p class="ql-block">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组造型各异的白玉摆件,都说玉有灵性,它们宛如从历史悠悠岁月长河中走来的精灵,每一件都有其独特的魅力。有一座雕琢细腻的玉山子,工匠以精湛的技艺将和田玉的天然纹理巧妙雕刻,山峰,山间,如溪流潺潺。勾勒出细腻的线条,有树木、有亭台和人物,栩栩如生,无不让人惊叹于古人雕刻技巧。尤其是,那个白荷叶式洗,雕刻出荷叶的条条纹路,薄如蛋壳,洁白温润,让人惊叹不已!</p> <p class="ql-block">顺着展柜继续前行,一套精美的玉佩饰吸引了我的目光。这些玉佩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有的呈如意云头状,有的雕成灵动的一对双鸟。玉质温润细腻,在灯光下显得非常柔和而有光泽。每一块玉佩上的雕刻都极为精致,鸟的羽毛、花瓣的脉络都清晰可见。有玉质笔筒,白玉蝉,仙人图山子等等珍品太多了……</p> <p class="ql-block">白玉衔竹枝双鸟</p><p class="ql-block">清(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乾隆御题白玉采玉图山子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p> <p class="ql-block">乾隆御题瑞石洞白玉山子</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p> <p class="ql-block">而最让我为之倾倒的,当属那件玉鼎。它稳稳地伫立在展柜中,犹如一位庄重威严的王者。玉鼎造型古朴大气,周身雕刻着精美的饕餮纹和云雷纹,线条流畅且富有力量感。鼎耳上的瑞兽雕刻得活灵活现,凑近仔细观察,能看到玉质内部的自然纹理,如丝丝缕缕的云雾,为这件玉器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这件玉鼎不仅展现了清代宫廷玉器的雄浑大气,更体现了当时工匠高超的工艺水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乾隆御题青玉四足鼎式炉</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p> <p class="ql-block">白玉交龙钮"太上皇帝之宝"</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p> <p class="ql-block">碧玉双婴耳荷叶式杯</p><p class="ql-block">清(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据介绍:展览从故宫博物院藏的19000余件清代玉器中遴选出258件具有代表性的清代宫廷和田玉精品其中一级文物28件,130件文物首次对公众展出。</p><p class="ql-block">展览分为玉之源、玉之礼、玉之雅、玉之巧、玉之用五个单元,旨在诠释清代和田玉文化,展现清代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p> <p class="ql-block">青玉双螭纹单耳衔活环龙首觥清(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乾隆御题碧玉竹溪六逸图笔筒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p><p class="ql-block">器身采用通景构图法。六位老者或赏画、或饮酒、或讨论、或观景,神态各异,两名童子执壶倒水。空白处刻"竹溪六逸"四字。笔筒口沿一周刻乾隆六十年(1795年)御题诗《题和阗玉竹溪六逸笔筒》。唐代,李白、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六人居于泰安府祖徕( cu lai )山下之竹溪,每日纵酒酣歌、吟诗作画,世称"竹溪六逸"。</p> <p class="ql-block">青玉五老游山图山子</p><p class="ql-block">清(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白玉螳螂蝠桃</p><p class="ql-block">清(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碧玉花卉纹连环</p><p class="ql-block">清(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这是我第一次参观和田玉展。展示内容丰富,分为“昆山之玉,”“温润有方”、“吉祥如意”,“工巧艺绝”四个单元,展示了清代宫廷中的和田玉器的高超工艺和独特风格。</p><p class="ql-block">展览不仅展示了玉器的精美,还通过文字、图片等形式介绍了和田玉的产地、开采、加工等知识,以及清代宫廷玉器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让参观的人在欣赏玉器的同时,也能了解到和田玉文化的深厚底蕴。通过参观过程,可以近距离欣赏到它们的温润和独特魅力,感受它们的精美,温润的质感和独特魅力。仿佛带你穿越了时空,领略到了清代宫廷的奢华与精致。一个多小时的参观,开阔了眼界,收获了知识,大饱了眼福的同时,也让我对中国传统玉石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走出展厅,那些温润的玉石光芒依然在我脑海中闪耀,让本就喜欢玉石,翡翠的我享受了一次视觉的盛宴。心里的满足感不言而喻——感觉过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文/鑫若向阳</p><p class="ql-block">图/鑫若向阳、梁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