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两千多年前,孔子编纂《仪礼》时,将"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写入典籍,从此确立了中华礼仪文明的基本范式。</p><p class="ql-block">面对现代礼仪异化、礼仪文化迷失的挑战,如何古礼今用,跨越千年的情感方程式,平衡心意与价值,破解送礼社交焦虑,是一个很有趣的议题。</p><p class="ql-block">多年前,曾经传过这样一个段子,说的是某人某天收到一份礼品,打开一看,竟是自己去年送出去的那件礼物,真是哭笑不得。世界真是那么小,事情真是那么巧,堪称奇迹一桩。</p> <p class="ql-block">世界真奇妙,送礼亦尴尬。虽说自己送出去的礼品又回送到自己手中的奇葩事有戏说之嫌,但是送礼遇到尴尬却是经常发生的。</p><p class="ql-block">比如有时送去的礼品人家高低不收,非让你拿回去。推来推去,非常难堪。</p><p class="ql-block">又比如,你送去的礼品人家收下了,同时告诉你“下不为例”,以后不能再送了,咱什么也不缺。</p><p class="ql-block">再比如,你送完礼离开的时候,人家要给你回礼,所回礼物甚至比你送的还要多、还要贵。你左右为难,拿也不是,不拿也不是。</p><p class="ql-block">还有,你去送礼时,人家开门那一瞬间,突然发现已有客人在里面,跟前放着大盒小盒,也是送礼的,且不应该同时出现的。你进也不是,退也不是。</p><p class="ql-block">尴尬的事情必有尴尬的原因,那原因是什么呢?可能包括礼物不合适、价值不对等、场合不当等。尴尬引致焦虑,市场调查显示,78%的都市白领曾因送礼问题产生社交焦虑。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每年情人节后,"礼物回收"搜索量激增200%。这些数字背后是礼物文化的迷失:过度包装的月饼券、转手多次的保健品、标签未拆的名牌包,暴露出仪式感与真诚性的断裂。</p> <p class="ql-block">礼尚往来,送礼者亦是受礼者。避免尴尬,减少焦虑,首先一条是换位思考:如果别人给你送礼时,你的感受与反应是怎样的呢?人心相通,这一想,你就理解了尴尬的必然性。送礼者一定要懂得受礼者的心态,理解受礼者的心理,知晓对方的兴趣爱好与实际需要,才能减少尴尬的发生。送礼要选准时机,礼品要对路送到心坎上,乐意接受,便于接受。不能冒冒失失,粗心大意,随性随意。</p><p class="ql-block">其实,送礼的人有时也很为难的,不知道送什么好!物质越丰富,选择礼品越困难,琳琅满目,眼花缭乱,老虎吃天,无法下嘴。人际关系复杂,不同场合的需求不同,一时拿不定主意,踌躇不决。</p> <p class="ql-block">礼品无非是物质与文化两个方面。物质包括吃的穿的用的,文化包括字画书籍、非物质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对经济条件较好文化品位较高的人,送礼要注意锦上添花,少而精,不送大路货。如果你能书法作画,有著作出版,那就更好了,就送你写作创作的东西,绝对不会尴尬的。 还有那家乡的土特产,独一份,很亲切,不错的选择。送时令果蔬茶叶海鲜,头一荐,让人尝鲜,给人“好事先想着我”的美妙感觉。</p> <p class="ql-block">对经济条件一般般的送礼要雪中送炭,送基本的日常生活不可缺的,但是不要老送“大米面粉花生油”三大件。如同上饭店吃饭要点一些平时在家里不会做吃不到的菜品一样,故意送一点稀罕东西,让其饱饱口福,开开眼界,提提档次,奢侈一把。</p> <p class="ql-block">对于有慢性病的人,不要送他忌讳的东西。比如血糖高、糖尿病人,选择那些不加糖的送,千万不要送含糖量高的食品。如果送过去了,他不知如何是好:自己勉为其难吃了,会加重病情;退回去,怕别人说“讨饭还嫌粥薄”;扔了怪可惜,送人无处送。难为他了。</p><p class="ql-block">对于老年人,面粉之类的尽量不要送,因为他吃不到嘴。试想,从面粉到面条、包子、水饺,要费多大劲,力不从心,勉为其难。送面粉,成了添麻烦了。</p> <p class="ql-block">但是,礼礼都如此,送礼成了负担,岂不太累,疑虑送礼的意义,送礼怎能持久。解决尴尬,问题归根结底,必须回归礼物的本性、本来属性。</p><p class="ql-block">老年人常常回忆起生产力低下、物质产品匮乏、交通通讯不发达时代,那个时候大家都很穷,甚至温饱都解决不了。你随便给亲友送个礼物,双方都乐呵呵的很高兴,皆大欢喜。今天各方面条件都好了,反而被送礼难住了,压力山大!心理学中的"互惠压力理论"指出,当礼物价值不对等时,接收方会产生负债感。某高校研究团队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发现,收到超预期礼物时,大脑杏仁核区域异常活跃,这种应激反应解释了为何"重礼"反而会造成人际关系裂痕。</p><p class="ql-block">当礼物脱离情感载体属性,异化为价值衡量的工具时,便成为人际关系的压力源。送礼者囊中羞涩,送多了,拿不出来,送少了,拿不出手;礼太重了,送者负担重,受者压力大。</p> <p class="ql-block">我想起了上小学时,老师讲的“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故事,读懂了古代礼尚往来的佳话:</p><p class="ql-block">明代某年深秋,苏州文人王穉登收到友人送来的一筐螃蟹,附诗云:"持螯把酒问青天,能得几回醉月前"。王穉登当即取来宣纸,挥毫画就《墨蟹图》回赠,题诗"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相和。这场跨越物质与精神的礼尚往来,在姑苏城的秋色中酿成一段佳话。这个典故揭示了中国式礼仪交往的深层智慧:礼物从来不是冷冰冰的物品,而是流动的情感符号。</p> <p class="ql-block">北宋文豪苏轼被贬黄州时,友人巢谷跋涉千里送来亲手腌制的雪里蕻。这份不值银钱的礼物,让苏轼感动写下"巢菜从来冰雪香"。这个故事揭示的"心意本位"原则,至今仍是化解送礼焦虑的良方。亲手制作的糕点、手写的信笺、精心挑选的书籍,这些承载心意的礼物往往最具穿透力。</p> <p class="ql-block">礼尚往来这个古老的文明密码,在数字时代需要新的解密方式。当视频通话取代登门拜访,电子贺卡代替纸质信笺时,我们更要守护礼物背后的精神本质。就像王穉登那幅《墨蟹图》,真正珍贵的不是笔墨纸砚,而是"持螯把酒"的知己情怀。让每份礼物都成为打开心门的密钥,这才是礼仪文明穿越千年依然鲜活的真谛。</p><p class="ql-block">礼品是相互守望的信物,是传递爱心的使者,是联通友谊的桥梁,是凝聚感情的纽带,珍惜她,维护她,让人间充满温馨与爱!</p> <p class="ql-block">2025年农历大年初二于中创开元山庄,2月18日初稿,3月25日修改定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