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河春仙子的美篇

月河春仙子

<p class="ql-block">今夜月儿满月河</p><p class="ql-block">文:徐春</p><p class="ql-block"> 今夜的月儿格外美丽,那轮明月静静地挥洒着万丈银光,静静地在月河里随波荡漾,波光粼粼里有我童年无数个梦,那古雅的老屋是我的家园,多少个静谧的夜晚,总是魂牵梦绕。哦,我爱你,月河,我是月河的女儿,我是嘉禾的女儿,我是江南的女儿,我与月河血脉相连,月河是我的母亲河,多少往昔的回忆挥之不去,永驻心房。</p><p class="ql-block"> 这几天心情格外激动,我的乡土系列怀旧散文集《月河春曲》终于印好了,看着这本散发着淡淡墨香的书,思潮如月河水绵绵荡荡。这几年,我写了很多关于月河的文章,开始是在微博和其他几个平台上写,前年偶然的机会,我结识了几个家乡的文友,他们推荐我在虎斋,嘉兴往事 ,大桥文化学会发表文章,于是一发不可收,我把所有写月河的文章都发表了,让我没想到的是,我的文章引起了很多朋友的关注,尤其是一些原来住在月河的老乡亲们,居然有人认出了我, 一位金元华老伯留言,说我家附近是哪几家,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还说见过小时候的我们,说总是看到我在楼上看书,好文静的女孩。当时他就想,这户人家以后要出个文艺青年了,果不其然,他说他当时的判断是正确的,如今真的看到了我的文章还有书画作品,他说感到很欣慰。当时看到留言,我真的好感动,这是我万万没想到的,原来写文的作用如此巨大,居然可以穿越时空,让原本再也碰不到的老邻居又见面了。还有远在美国的立新,他原来也住在月河附近,他也经常关注我的文章,留言说:不知不觉,我也成了春春的粉丝,喜欢你的文章,原汁原味的月河乡情,纯真朴实的文笔。还有去广州定居二十多年的叔叔,去北京工作的阿姨,原来都是住在月河的老乡亲,都在我的文章下留言说:感谢我的付出,我的文章又唤起了他她们对往昔岁月的回忆。秀丽的月河,峻挺的北丽桥,热闹的中基路,曲曲弯弯的坛弄,商铺林立的北京路,曾经留下了老乡亲们多少足迹呀,曾有过多少难忘的温馨回忆呀,文字的无穷魅力让我震撼,我的小文居然可以穿越重洋,远在异国他乡的老邻居都能看到,当然这也是因为现代互联网发达,网络便利的缘故。想想如今的公众号这么多,网络上的文章这么多,能够让我的乡亲们看到我的文章,并且产生共鸣,也是很不容易的,感恩我亲爱的朋友们,有你们对我的鼓励和支持,我才有更大的勇气坚持下去。</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件让我想不到的事,就是上个月,有人在虎斋我的文章下留言,说认识我,是徐阿姨的女儿,我好吃惊,后来她说她是妈妈原来一起工作的同事,快二十年没见了。我们加了微信,原来是妈妈以前工作的河西商场的小虞姐姐,她说她看了我好多文章,通过文章,判断出了是我,还说我写的真好,我的文章她几乎都看了。于是,我和妈妈,小虞姐姐,还有一位老同事阿姨,相约嘉兴故事茶楼,共话往事。说起往事都感慨万千,妈妈在河西商场工作的时候是九十年代,已经二十多年了呀,没想到今天还能再相聚,这是因为我写的文章,小虞姐姐才认出了我呀, 写文的好处真多呀,既可以倾诉心声,又可以发生不可思议的事,让原本永远不会再见的人又相聚了。</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因为我爱月河,我爱我的家乡,我家三代人都出生在月河,童年少年青年的美好时光都在月河渡过,我要用手中的拙笔留下美好的回忆,留下我们七零后的独家记忆,因为这些都是我们亲身经历过的 ,永远无法忘记,月河的印记在我心里永远铭刻。那纯真的七八十年代,是我们最美的青春年华,月河的四季风情万种,春天的翠柳飞燕,夏日的星空凉风,秋季的红枫夕阳,冬日的白雪梅花,幽深的弄堂,雅致的庭院长廊,粉墙黛瓦的百年老屋,热闹的中基路,峻挺的北丽桥,曲曲弯弯的坛弄,商业繁华的北京路,都是我们最熟悉的地方,生于斯长于斯,似乎每块砖瓦每株小草,都蕴藏着时光密码,只要轻轻触碰一下,往日时光就穿越时空隧道而来。有文友说我的文章,写不尽的月河美,是啊,月河是我的心灵港湾,是我最初的梦开始的地方,是月河水哺育了我,多少个晨昏多少个春夏秋冬,那少年的美梦陪伴着我,永难忘怀。</p><p class="ql-block"> 月河是京杭大运河的一条支流,因“其水弯曲抱城如月”而得名。明清时期,月河一带是嘉兴的繁华地段,现称为月河历史街区,或叫月河老街(古镇)。</p><p class="ql-block">1700多年以来,大运河沿历史街区南侧一穿而过。河流两岸明清风格的建筑,依水造势,错落有致,古街深巷迂回曲折,纵横交错。小河小巷,古桥廊棚,狭弄民居,如诗如画,展现出浓厚的水乡古城风情。</p><p class="ql-block"> 走在如今的月河,秀丽俊美的水乡风光更胜往昔,比从前的月河多了些商业气息,我更怀念从前的月河,因为那是原汁原味的江南水乡,有无数美好的回忆。先介绍一下我家,我太公原来是绍兴人,后来在民国时期去嘉兴经商,太公在张家弄(现在的华庭街,也是建国路)开了两家店,鞋店和酒店,因此那时我家的家境是很殷实的。后来经过时代的变迁,家境不如从前了,因此我家就从张家弄搬到了外月河,听老一辈的人说,月河以前是属于城外的,所以叫外月河。民国时期的月河已经很繁荣了,城北区域是嘉兴的商业繁华区。我从小受爷爷奶奶妈妈的影响,带我去书场听书(苏州评弹),爷爷年轻的时候和上海著名评弹艺术家一起合开过书场,还见过电影皇后胡蝶,冯玉祥将军,看过京剧艺术家程砚秋先生的戏,他经常会说给我们听,我好向往哦,爷爷经历了几个时代,性格开朗乐观,对我影响很大,爷爷是见过大世面的。妈妈很喜欢看书,经常借书回来看,什么七侠五义,封神演义,四大名著,还有各种当代文学书籍,还有就是越剧电影,收音机里播放的各种戏曲。从小耳濡目染,我深深爱上了中华传统文化,小学三年级就开始看小说,也或许是天生的对艺术的热爱。我从小就是个爱幻想的女孩,对未来有着无数的憧憬,而这些心中的小秘密,只有通过文字才能表达出来。如今的我已是霜华染鬓的中年人了,时光荏苒,转眼间韶华已逝,曾经多少美好的回忆依然深深铭刻在心间。</p><p class="ql-block"> 我和妹妹都出生在月河,一直到九七年搬迁。我家原来的房子很古雅,可惜的是沒有保留下来,原住址月河埭35号,现在是建银桥下,花鸟市场对面。尽管流年似水,尽管搬走已经整整二十七年了,我永远难忘在月河度过的岁月,从一个小小的婴儿成长为青年,每当午夜梦回,我总是梦见老家的木梁,依然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总是梦见爷爷奶奶爸爸依然在,我们一家开开心心地吃饭,还有可亲可爱的老邻居们。儿时江南水乡的生活是那么恬美宁静,那么快乐纯真,是现在的孩子无法体会到的,我唯有用手中的这支拙笔,尽力去写,写出当年最真的生活,写出内心深处对月河的无限眷恋。老邻居们已经走了很多人,我总是会想起他她们,于是我一篇接一篇的写,留下乡亲们的音容笑貌,留下真实的故事,留下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留下我们七零后的独家记忆,是不是超级有意义?</p><p class="ql-block"> 让我备感欣慰的是,每次我写怀旧文章,总是有同学说:"春春,你写的真好,我们喜欢看,你的记性太好了,看了你的文章仿佛又回到了过去,我们忘了的人和事,又想起来了。",这让我备受鼓舞,也有了那么一点点小小的成就感。记得前几年,我写了一篇怀念邻居绮年姐姐的文章,妈妈把我的文章发给绮年姐姐的阿姨看,她阿姨家原来就在我家隔壁,佩华阿姨说:看了很多遍我的文章,仿佛又看到了我们小时候的样子,很感谢我怀念绮年姐姐,她收藏了文章 ,还发给远在陕西的哥哥看,她哥哥已经八十多岁了,因为我还写了绮年姐姐的奶奶,就是佩华阿姨的妈妈,佩华阿姨的哥哥也说我写的很好,很真实,对他是很好的慰藉,我听了好感慨,我做的还不够,还须努力呀。我从小就热爱文学,文字是我最好的朋友,唯有这文字的方寸地,才能让我自由自在地驰骋。多少往日的美好时光,多少的坎坷曲折,多少的徘徊失意,多少青春的美梦,童年的欢乐,尽情倾泻于一方素笺,为我的老家,为我们曾经的生活,留下点什么,是多么好的事呀。</p><p class="ql-block"> 我的月河老邻居,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他们依水而生,傍水而居,随水而去,我永远忘不了老邻居们的音容笑貌,他们的故事也许很平凡,却是真实的生活,正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闰土,祥林嫂等等,也是那个特殊年代的普通人,我们在鲁迅先生的文章里看到了活生生的人物与故事,是不是又还原了当年的场景。我写这本书的初衷就是出于对月河对家乡的无限热爱,希望我的文字可以留下一些往昔岁月,留下七八十年代的月河的真实生活,因为如今的年轻人不了解以前的月河是怎样的,也不知道我们小时候的生活是怎样的,如今这本《月河春曲》终于结集成书,真的是很开心很欣慰,总算我也能为月河尽一份绵薄之力,用文字表达我对家乡的热爱,是不是很有意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