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之于途 深耕18-5作业

不负芳华

<p class="ql-block">学习理论知识,我靠什么去理解?听老师讲新的理论,我会从我的过往经历里梳理出一些事例来,往这些理论上去套。在这个过程中,对于一些迷茫含糊的事,我就会找到之前所不知的因,或所不知的果,让我想清楚其中的因果关联。这里面存在一个双向印证:理论之知验证了我生活中一些事件的前后因果关系,让我知道我一些观念是否符合范式的指导原则;另一方面,我通过自己做过的事也在验证老师所讲的理论,看是否逻辑关系清晰,因果关系合理。如果能通顺地理出来,和我所经历的事前后因果吻合了,那么就说明这个理论是符合我生活实际的,然后将它变成我的理知,修正或加深我的观念,清晰并拓宽我的思维。</p><p class="ql-block">杨老师在这一课讲到什么是理论之知。它是通过抽象去魅,把所有的知组织到一个知识体系里去,由这个知识体系来做判断。所以理论之知是由范式指导的。范式就是许多科学家在探究他们的科学主体时要共享的一个观点。这个范式决定了什么东西或什么问题是合法的,以及用它来解决一些问题。这种知是一种决定论的假设,如果怎样就会怎样。任何事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都是有因果关联的。所以人们可以通过找到因来预测事件的果,以此来控制事件。</p><p class="ql-block">我理解到的点是:所有已构成因果关联的事件都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我们可以通过已知的事来验证理论的规律性,合理性,实用性以及权威性。我们也可以在完全相信这些理论的条件下,在非常明确一些事情成因的条件下,去推测判断接下来要得出的果。这在理论层面是成立的。往深了说,促使我们推测判断的依据是知识体系而非人,是我们所相信的知识体系在帮助我们做出判断。</p><p class="ql-block">当然,所有的理论之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人类的不断探索而发展变化的,改良精进的。有一个反面例子:华生有一句名言:“给我一打婴儿,我就可以把他培养成总统、乞丐等各种类型的人。”他的理念是不能惯着孩子,不能抱孩子。结果他的三个小孩两个早夭,一个终身抑郁。甚至当年美国有几百万的家庭听信了他的理论,导致近百万的美国婴儿夭折。没有经过严格谨慎的科学检验的理论是不可信的。</p><p class="ql-block">这个案例也说明了更重要的一点:理论之知不是用来指导行的,不是用来面向未来的。按理论之知去养育孩子,一天喂几次奶水,一次喂多少量,什么时候分床,什么年龄就必需要做什么事……这些科学理论层面的喂养方法,是在用知识体系代替妈妈做判断,做选择,是看不见孩子这个具体的人的。就像现代智能AI,它能在几个小时之内掌握人类全部知识,并且运用这些理论来指导它的行动。如果让它来养育孩子,它可以保证向婴儿输出的是绝对正确的范示指导方法,但它没有半点人类的真实情感。它也不会感受到婴儿作为一个自然人随时变化的情绪状态,更对接不上,理解不了,不能共鸣,无法进行情感交流。AI绝对养育不出来一个活生生的人来。这是我们人类优胜于AI的地方。可我们现在很多父母,面对孩子越来越像AI在执行范示指令,只追求孩子表面行为一一正确。一旦正确马上作废,梳理到这儿我理解了这句话:正确指令下达到人行为的细枝末节,方方面面,培养出来的就像一个AI机器人,是一个没有自我的感觉,没有主体意识,无法将所经历之事组织到自身的一个孩子。自身感知与思想被阉割的孩子根本体验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他自然就失动了,可不就作废了。</p><p class="ql-block">知识体系是由有情感有灵魂的人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提取、创造、精进出来的,它带给我们智能科技的便利生活之外,是服务于人的精神领域,丰富人的情感世界,让人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到作为人的价值和意义。知识理论不能反过来凌驾于人之上,控制人,限制人,阻碍人的发展。当然,宇宙界的知识无穷无尽,我们对它们深怀敬畏。但在我们巨大的未知领域里,那些知识对于我们来说便产生不了价值和意义。人是主体,面向人的已知的知识理论,对人来说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AI再智能,它也不懂它为何存在。它没有人的基因,无法完成人化过程。它只是我们人类智慧输出的一个产品,一个集合了很多知识的智能机器,模仿或代替人类完成一些指令性的动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除了能拥有理论之知,还有一种知是实践之知。人生命的成长主要来自于实践之知。我之所以是我自己,是在我做事的过程中、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我。人是存在着的存在者,是理解着的理解者。我如何理解就如何选择,如何选择就如何行事,如何行事就如何存在。</p><p class="ql-block">实践于行,行之于途。途中尽显人生。人生成败,不在于做对每一件经历之事。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掌握理论之知,而是始终心怀想要学习的冲动。遥望星空不是为了看清每一颗星辰,而是始终心怀走向远方的梦想。体验人生不在于他人如何评判,而在于失败后仍怀揣好奇与探究的劲头。</p><p class="ql-block">女儿在五年多居家的日子里,抓来的娃娃堆了半个阳台,家里没一个人说她浪费钱瞎胡整,我们给她托底。她抓的不只是毛绒娃娃,还是在体验抓住娃娃的那些个兴奋的瞬间。几百个娃娃就是几百个这样的瞬间,在一点点唤醒她的童趣。半年时间里去同一个公园找蘑菇采蘑菇十几回,我们没嫌远,我们给她托底。她能走出家门,沐浴在大自然里,能穿梭在树林草丛里,扒拉残枝败叶找各种各样的蘑菇。她找到了也不都全采,用手去拍拍蘑菇坚挺的脑袋,告诉它们好好长。她在体验生命的顽强。很多个无聊难受挣扎的时候,让我开车带她兜风也能有几十回了吧。我们没嫌她麻烦,我们给她托底。她兜的不只是风,还在兜她闷在心底的不良情绪。手机玩到厌倦开始给家里买爬宠买鱼,整了一个小货架不够还要再整个大的来放她的宝贝。我们尽管觉得这些小动物可怕但也没拒绝,我们给她托底。她养的虽是冷血动物,但她能感受到它们生命的温度。女儿做的这许多事,没有对错,却紧紧链接着她的感受,链接着她对人生的理解,对自己的理解。她所有经历,所有行为,对她来说都有巨大的意义在里面。好的不好的,爱的不爱的,虚幻的真实的,各种体验带来各种感受各种经验,都组织进了她的思考里,融进了她的生命里,让她一点点成为她自己。她的实践之知在帮助她走出自己的人生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的人生典范是各位老师们。在我困惑艰难的时候,在我痛苦纠结的时候,老师们给我托底,让我一次次触底又反弹,让我一次次自否又重建,让我一次次在实践过程中跌倒又爬起。更让我一次次反省再成长,一次次感受到从未体验过的幸福和快乐。我在理论之知的加持下,用实践之知重组我的人生,创造我的未来。那么,我也想做孩子的典范。尽管我并不是一位优秀的妈妈,也的确没女儿冰雪聪明,但我也一直行于自己的途中,在走向未来那个更好的自己。</p><p class="ql-block">那接下来对女儿的教育和养育,我希望能在深知她的同时,顺着她自然人的自然发展轨迹,顺着她自己的尝试、探索和实践之路,陪伴她走下去。当下的每一时刻,她都在经由自己的主动选择在创造着她人生的因。至于那个果,未知的果,谁也不知道。理论之知无法指向未来,能指向未来的,是实践之知,是行之于途,在行动中去生成更好的她自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