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

怀旧

<p class="ql-block">  家,是一个多么醒目而温馨的字眼,回到家就有一种归宿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我的家在甘肃一个梯田式的黄土高坡上,家里有父母、姐姐、哥哥、妹妹,一家人和睦相处,借住在一家四合院里,那个贫穷的家也充满温馨与欢乐。家里只有一间客房,客房的外侧墙壁上一道裂缝,炕上铺着一张破席,炕很热,被褥也很破烂。院子的中间有一棵椿树,椿树对面是单扇大门,后院有一个窑洞,那是我们的厨房,窑洞里面又有一个半地下式的小窖,窖里面黑黑的,是用来装洋芋的,我常常帮助母亲从窖里拿洋芋。窑洞的右前边有一棵核桃树,每当核桃成熟的时候,姐姐用小土块、哥哥则用木棒分别朝核桃树扔去,时不时地会有核桃落在院子里,兄弟姐妹们争抢核桃时的情景还是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末,父亲带领乡亲们又在一家人的旧院落里挖地五尺,用土筑起了四合院,在西面修了两间房子,一间客房,一间厨房。客房的对面是一个简易的大门,这才是我们真正的家。客房是最主要的房子,那时我们一家人都挤在客房的一个坑上睡觉。在客房的中央处有一张方桌,墙上挂满了村里的老秀才写的中堂,那小字方方正正,两边的大字苍劲有力,彰显着文化与艺术魅力。农忙时节,母亲总会把哥哥、妹妹和我锁在家里,我们用玉米秸当枪,学着电影的人物动作在尽情地玩耍着,有一次我学着电影的动作把家里的一只鸡给弄死了。随着生活的改善,家里相继在北面盖起了两间房子,这两间房子是用来我们姐妹们住和储藏粮食的。另外,在东北角盖起了一间养驴的房子。从此,父母亲才真正成了客房的主人。在后院里,也盖起了猪圈、羊圈、旮旯处还有鸡窝和厕所。每天清晨,在睡梦中听到鸡喔,羊咩的叫声,父亲早已下地干活,母亲拿着扫帚扫院子里的鸡粪、柴草、尘土。等打扫完院子,母亲则又钻进厨房,锅碗瓢盆交响曲传来,她很快就给我们做好了饭,一家人围着小炕桌,吃母亲做的粗茶淡饭。</p><p class="ql-block">  我在外工作后,父亲和哥哥把这个四合院又修了一次,房子全变成了一砖到底的架子房,房子的前侧外墙壁上贴上了白瓷砖,地上也铺上了地板砖。大门也修成了新的,门框的顶部也刻上了三个大字:“耕、读、第”。院子里也抹上了水泥,没有一点儿尘土,也没有了鸡圈、猪圈。不管是客房还是次房,都摆上新式家俱、家电。</p> <p class="ql-block">  父母在,家就在。思家、想家是我不变的话题。每次回家探亲时,我总喜欢在家里转转走走,看看家里点滴的变化,回忆当初的那个贫穷的家,心里还是格外的高兴,感恩与知足便会涌上心头。可当每次离家要走的时候,总是舍不得,毕竟这个家给予我精神的极大鼓舞,是这个家养育我长大,更是无法割舍的亲情凝聚的缘故。</p><p class="ql-block"> 在外工作多年,生活在大城市,消费高,也没多少的存款。心里一直想买套房子,连续订了两年的晨报,看过不少售房的信息,打过不少的咨询电话,去过不少的现场看过房源,最终都因钱没有凑够而无奈放弃。2009年工资涨了点,加上平时省吃俭用,终于首付买上了一套房子,给孩子和爱人一个有家可归礼物,感觉心里无比的欣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办完入住手续,交清了取暖费、物业费,才领取了钥匙交接房屋。看着满屋子的毛坏房,我深深地吸了口气,庆幸自己终于买上了房子啦!我和爱人徘徊了很久,迟迟不肯离去,假设着、规划着如何进行装修。</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经过无数次心里反复斗争,2011年春天,开始动工装修,在表弟和老同学的指导下,我们买的材料都是市场比较低的,加之表弟和老同学收的人工费少,我们总共才花了四万余元就把房子装修起来了。</p><p class="ql-block"> 因我住在单位的家属院,自己买的房子也就很少住,但我们还是隔三差五地去自己的房间里看看,把整个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爱护房子就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视这来之不易的住宿环境,享受着以前未曾有过的知足感、幸福感。</p><p class="ql-block"> 家是一艘船,装载着快乐与幸福;家是温馨的避风港湾,有了家就有了归宿。</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