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大会(第二季)第一集

难得糊涂

<p class="ql-block">中国书法大会(第二季)第一集</p> 山河不变  文字永存 <p class="ql-block">主持人龙洋:冬去春来,花落花开,全新书法大会如约而至,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从未断流,文字是文明维系的重要纽带,文字的诞生凝结着中华先民的宇宙观、天地观、道德观,“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书法作为文化艺术的瑰宝,它与文字的诞生紧密依存。本季书法大会从古文字中溯源书法,从碑刻手卷中品读书法,在江山胜迹中寻找书法,共同感受“深心托豪素,怀抱观古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展示书法魅力 书写时代精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现场邀请的二十位书法爱好者</p> <p class="ql-block">书法爱好者以现场书写的方式</p><p class="ql-block">传承书法经典 致敬中华文化</p><p class="ql-block">“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出自东汉斑固的《汉书》,这既是两千年前对中华大一统的赞誉,也是今天时代精神的写照,本季书法大会每一集都会去一处书法胜地,探究中国书法的奥秘。</p> <p class="ql-block">看着这壮丽不改的山河,会更明白:文字之美,恒久不变!文字闪烁着璀璨的智慧,让文化代代相传。</p> <p class="ql-block">古老的文字在耳边低语,诉说着祖先前行的艰难,描摹着不懈追寻的脚步,他们曾触碰这苍茫的山河万物,才感悟出这世代相承的文字。</p><p class="ql-block">见过峻峭的山峰,才能懂得瘦硬的笔画;走过纵横的尘路,才能体悟有致的章法。</p> <p class="ql-block">寻文,寻沟通天地之文;</p><p class="ql-block">求字,求记录古今千载的字。</p> <p class="ql-block">高低掩映,耸立向上,此为“山”。</p> <p class="ql-block">秋草未衰,寒风难掩生机,挺立向上,可成一字--生。</p> <p class="ql-block">双手同向,通力协作,这就是“友”。</p> <p class="ql-block">《说文解字·叙》中有言:“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p><p class="ql-block">人之步趋也谓之“行”</p> <p class="ql-block">径直而行,心无旁骛,谓之“德”</p> <p class="ql-block">文字书写着民族的根脉,让文明绵延不绝,生而为人,行于天地,人始终要挺立在天地正中。</p> <p class="ql-block">树谷曰田,阡陌之制也。</p> <p class="ql-block">怒也,武也,为马</p> <p class="ql-block">万物之精,上为列星。</p><p class="ql-block">山河不变,文字永存!</p> <p class="ql-block">观象于天,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六书造字,契刻甲骨,传承之维系,文明之精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本集书法大会第一季带你走进第一个文化胜景是--殷墟遗址。</span></p> <p class="ql-block">龙洋:诗经有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透过殷墟的吉光片羽,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殷墟遗址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中国考古学圣地,这里出土了大量甲骨遗存,我们知道甲骨文是汉字的起源,而中国书法又和汉字紧密地相伴相生,本季书法大会就先从甲骨文说起。</p> <p class="ql-block">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的甲骨文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成体系汉字。迄今为止,已发现有字甲骨约16万片,单字数量已达4000个左右,甲骨文已表现出文字之美。</p> <p class="ql-block">点评嘉宾丛文俊(吉林大学教授):甲骨文是目前发现最早成体系的文字,距今已经三千多年,它的发现迄今为止大约有4000个单字,可以认识的超过1500多个字。甲骨文字出土之后,第一个重要意义是真实地揭示了商代的历史,印证了司马迁《史记·殷本纪》;甲骨文最早是用来进行占卜的文字,记录年代和问的学考称之为“卜辞”,经过事后把验证也写进去叫“验辞”,占卜时甲骨上的裂纹叫“卜兆”,裂纹的方向影响着书写的格式,大多数为竖写、右起、向左行,就形成了中国书法稳定三千年之久的章法和书写形式。</p> <p class="ql-block">点评嘉宾蒙曼(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其实甲骨文的发现是一个识货的问题,甲骨最早入药,用于安神、疏肝、明目,1899年国子监祭酒金石学家大书法家王懿荣病了,开药用龙骨,买回龙骨发现上面有刻画,凭他深厚的在文字基础,认为这就是一种古文字,这时候甲骨文才被发现了。中国人好古,发现是古代的文字后好多人买进,1928-1937年殷墟就发掘了15次,当时出土了2.4万片甲骨,初步建立了中国考古系统。所以殷墟考古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首。新中国成立后又开始有组织有体系的在安阳殷墟进行发掘,迄今为止发掘出的甲骨超过16万片,文字数量有100万字以上,当然,好多文字是重复的,因而现在有单独成立的文字约4000个。所以,甲骨文不仅仅意味着一种古老的文字、一种古老的文明,还意味着中国由这样古老的文明走向现代化的过程,这个也是至关重要的。</p> <p class="ql-block">点评嘉宾陈志平(华南师范大学教授):从书法的角度来说甲骨文的特征。书写一般用的是毛笔,甲骨文是契刻的,是有深度的,对于书法产生的影响“力透纸背”、“笔中用力”等观念,为后来的书法审美奠定了好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这片甲骨是现存于国家博物馆里的一片很有名气的,学界称它为“王往逐兕”。</p> <p class="ql-block">龙洋:说“王往逐兕”是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最早的一场车祸,为什么呢?</p> <p class="ql-block">丛文俊:这片甲骨很有名气,首先它是(商王)武丁时期的一个代表作,作品不是一次完成的,中间和在侧的是单刀刻,左侧是重刀,一个笔画是两次完成,粗细不一样,力度、风格也有差异,时间也有差别。</p> <p class="ql-block">丛文俊:商代打猎是一项重要生活内容,,每每商王都亲自参与,猎前占卜问贞人,贞人说有灾祸,验辞记载:王出去了,一个叫由的赶车翻车了或撞车了,一个叫“子央”的人从车上坠下来了,这是历史上最早的一个车祸被记录在了甲骨上。</p><p class="ql-block">龙洋:特别有意思的是我们现在看到中间画着两个轮子的车子中间车轴断开了,后来还有车翻过来了,意思王后来翻车了嘛,透过同一个字看到甲骨文象形,它就像画了一幅画似的,透过画是不是可以说甲骨文后来发展为书法有它的必然性?</p> <p class="ql-block">蒙曼:肯定是。其实,中国的文字是什么,文是文,字是字,文是独体的,字是合体的,比如画一个太阳“日”、一个“月”,把日月组到一块就是“明”,“止”和“戈”组到一起是“武”,所以文是文,字是字。但无论是文还是字,一开始都是以图画为基础的,是图画的写意和抽象化,以线条为载体,线条构成了中国审美的一个独特的基础--表意文字,它允许充沛的想象力,跟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了。</p><p class="ql-block">龙洋:从造字法上也说明了,从甲骨文到形成的成熟的中国书法是一定有它的必然性的。</p> <p class="ql-block">龙洋:书法 无色而具图画之灿烂,无声而有音乐之合谐。汉字从一开始就具备了很高的审美特质,它具有表形又表意的丰富内涵,体现出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巧思。</p> <p class="ql-block">互动环节:识读甲骨文</p><p class="ql-block">书友是来自天津的电力工程师:</p><p class="ql-block">胡志斌</p><p class="ql-block">第一轮第五个“王”错答成“立”</p> <p class="ql-block">第一轮正确答案</p> <p class="ql-block">第二轮正确答案</p><p class="ql-block">选手答案:非同小可 正确</p><p class="ql-block"> 正大光明答错了正和光</p> <p class="ql-block">书友现场用甲骨文、篆、隶、草、行、楷六体书法书写:大好河山。</p> <p class="ql-block">河南安阳甲骨文小学学生书写的甲骨文</p><p class="ql-block">大好河山</p> <p class="ql-block">现场书友书写成果</p> <p class="ql-block">龙洋:孔子删《诗》《书》,定礼乐,</p><p class="ql-block">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p><p class="ql-block">“四书”为政 “六经”皆史</p><p class="ql-block">石经之首 一以贯之</p> <p class="ql-block">《中国书法大会》(第二季)推荐的第二件书法作品</p><p class="ql-block">《熹平石经》现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情景演绎:熹平石经</p><p class="ql-block">熹平石经始刻于东汉末年,是中国最早的官定儒家经典刻石,东汉名臣蔡邕主持了全部的校定、书写及刊刻工作。</p> <p class="ql-block">“大哉乾元,万物资始。”始刻于东汉熹平年间的熹平石经既是汉隶经典代表作,更是中国官方刊刻石经之始。由蔡邕等人奉诏正定经本文字,将《诗经》《尚书》《仪礼》《周易》《春秋》《论语》《公羊传》等七部儒家经典,以隶书写成,刻于46块石碑之上,并立于洛阳太学门外,是东汉官方石刻“教科书”。</p> <p class="ql-block">全经由隶书写成,是中国书法史上汉隶的代表作。</p><p class="ql-block">熹平石经字体结构方正,字形规矩,点画排列匀称稳重,刚柔相济,优美雄浑,雍容华贵,代表了汉隶的标准写法,展现了庙堂之气。</p> <p class="ql-block">丛文俊:《熹平石经》是刻在石头上的儒家经典,同时也是书法史上的经典。<span style="font-size:18px;">《熹平石经》在历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作品,很多人书丹,风格迥异,但总体书写者代表的是庙堂之气,官用书法,是标准的隶书写法,它非常注重整体的秩序感和整篇的美感效果,字体方正谨严,点画非常结实,铁画银钩感觉非常强烈,特别是撇捺长横波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熹平石经》不反开启了后世刊刻石经的先河,也开启了三国曹魏时期隶书的先河。</span></p> <p class="ql-block">蒙曼:开始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后来因为《乐》没有文字,就被删除了变成了五经了;四书是唐宋时际《礼记》受到学者们的尊崇,所以从《礼记》里抽出《大学》《中庸》,让它独立成篇,再加上《论语》《孟子》,叫四书。</p><p class="ql-block">《熹平石经》是一个大的整个刻经用石头做教科书的系统,用统一的隶书刻石立在门外让学者观览,当时就是“车马填咽”;另外,中国最为经典的经书都以石头这个最为厚重的形式保留下来,文化也得以传承!</p> <p class="ql-block">龙洋:蔡邕见孔子那是700多年前的至圣先师,我们见蔡邕是是1800年前的鸿儒博士,相信大家以后去博物馆再见《熹平石经》,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互动环节:关于四书五经的名句</p><p class="ql-block">第一位书友是来自宁夏银川的体育老师</p><p class="ql-block">汪建邦</p><p class="ql-block">前后教了600多名书法学生,学生说:我的书法是体育老师教的!</p> <p class="ql-block">题目:请根据左侧名句与右侧经典经集对应</p> <p class="ql-block">选手答案:正确</p> <p class="ql-block">蒙曼:这几个选的特别好。第一个“民为邦本 本固邦宁”这是《尚书》,《尚书》是上古时代国家最大政治事件的记录,夏朝大禹的一个孙子太康,政治没搞好被人赶走了,他的兄弟一起作《五子之歌》提到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民为邦本 本固邦宁”,意思是:老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根本守住了,国家才能康宁,这是中国民本思想非常早的表述,并且一直传承下来,“以民为本”“以人为本”都是这个道理;第二个“国之大事 在祀与戎”,春秋战国时期国家最重要的两个事,一是祭祀把权力传递下去,二是打仗开疆拓土,既继承了先代又传递着新的时代信息的一种特征;第三个《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最好的比兴手法,也是中国的哲学思想,“生生之德”“生生不息”!</span></p> <p class="ql-block">丛文俊:很多人疑惑为什么“民为邦本”的民缺了一笔,因为文字出自唐代的《开成石经》,民字缺一笔是为了閮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开成石经》书法的字形高、开阔,用笔有力量,风骨、力度、节奏感都有很多美的东西值得我们今天学习。</p> <p class="ql-block">互动环节的第二位书友是来自上海的职员</p><p class="ql-block">范佳妮</p><p class="ql-block">她的题目是左侧的名句和右侧的典集准确对应</p><p class="ql-block">选手答案正确</p> <p class="ql-block">蒙曼:第一个“大哉乾元 万物资始”一看就是出自《周易》,是乾卦嘛,天的阳气使万物得以滋生,元朝的国号叫“大元”就是从《周易》而来,从五经儒家经典而来;第二个“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来自于《礼记》,《礼记》把社会分成不同层次,小康之上就是“大同”,现在我们国家实现全面的小康了,奔向“大同”了,大同就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然后“选贤举能,讲信修睦”,过上了美好的生活;第三个出自《论语·泰伯》篇,是孔子的弟子曾子讲的</span>“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要做士,一定要非常地刚毅非常努力,因为任务重道路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把仁义的“仁”当作任务,当作毕生追求的梦想,这个任务难道不重吗?“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一直到死才能结束这个追求,这段路难道不远吗?所以,<span style="font-size:18px;">“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送给在场所有的书友。</span></p> <p class="ql-block">全场书友共同临写 东汉《景云碑》(局部)</p> <p class="ql-block">丛文林:《景云碑》和《熹平石经》都是汉灵帝时期的作品,《景云碑》过去历史上没有记载,长江修大坝时国家考古队分段发掘,挖出了《景云碑》下半截,在很远的地方找了很长时间才发上半截,所以这个碑很难得。《景云碑》保留了隶书手写体的一部分特征,尤其是波挑后代叫“击石波”或“雁尾”,一般的“蚕头雁尾”是转笔出去,而这个是直接挑出去,少了一个转曲的环节,它有意外之美。</p> <p class="ql-block">陈志平:点评王怡霄书友的书写,汉隶的主要特征是“蚕头雁尾”,蚕是虫在地上爬的痕迹是直的,雁是鸟飞行是波势,用笔纵向的用力很实,横向是追求痛快的,只沉着是不行的还要痛快,只痛快不行还要沉着,这位书友做的很好。</p><p class="ql-block">丛文俊补充:出雁尾时笔应该有一个细微短暂的停留,不是有意的停留,之后硬挑出去才能见风骨,而这位书友是直接转出去的,别的在掌握字形和基本用笔都是蛮好的。</p> <p class="ql-block">书写成果展示一</p> <p class="ql-block">书写成果展示二</p> <p class="ql-block">书写成果展示三</p> <p class="ql-block">龙洋:上宗秦汉 疏密典雅</p><p class="ql-block"> 方寸天地间 观雕琢神采</p><p class="ql-block"> 取意书香 浑厚活泼</p><p class="ql-block"> 刀笔凿刻处 有昂扬大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本集书法大会推荐的第三组作品是</p><p class="ql-block">中国印</p> <p class="ql-block">情景讲述:印迹三千年</p><p class="ql-block">讲述人:王斑</p> <p class="ql-block">2009年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一枚沉睡三千年的印章,青铜材质,两厘米见方,有一个穿绳子的鼻钮,由于锈蚀严重印文难以辨识,经x射线透视最终确认了印面上方是两个“工”字形花纹,下方是一个向下的月牙形,和它一起出土的鼎和爵铸造了同样的图案,原来它们是一个家族的族徽,出土于腰部,考古学家认为是一个商朝贵族的私印。</p> <p class="ql-block">这样的殷商印章有六枚</p> <p class="ql-block">三枚考古出土于殷墟</p> <p class="ql-block">另外三枚则是传世文物,最早见于上世纪初的印谱。甲骨文的“印”写作:左边一只“手”,左边一个“人”,这是一个会意字,表明在做按压的动作,这与后世用印有着某种渊源。除了造型一致,殷墟出土的印章已经具备了印识、印记的功能,是中国印文化的起源。</p> <p class="ql-block">这是三枚战国青铜玺印,分别来自燕国、齐国和魏国,平阴都司徒、司马敀鉩、文台西疆司寇,这里出现三个官名司徒、司马和司寇。关于“印”《说文解字》解释为“执政所持信也”,印与信的紧密关联,产生了中华文化中源远流长的印信文化。</p> <p class="ql-block">当一枚印章开始使用,就意味着一个承诺一种信任。!</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六十年代,在陕西咸阳韩家湾发现了一枚印章2.8厘米见方,通高2厘米,重33克,以和田玉雕成,印面阳刻篆书“皇后之玺”四字,字体庄重舒合,刀法自然娴熟,研究人员推测是这位皇后就是,大汉第一位皇后吕雉,<span style="font-size:18px;">“皇后之玺”是现存唯一的汉代帝后玺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而它的结构、形制与篆书印文,是典型的汉印风格,成为后世两千多年的基本样式,一直延续至今。后人站在艺术的立场去看待古印章,称为“篆刻”。</span></p> <p class="ql-block">从北宋开始,印章以文人印记的方式进入书画,并逐渐发展成一门独特的印学,诗、书、画、印融会一体,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最精粹的审美体系,方寸印面间,记录着中国印的三千年!一枚小小的印章都留着深深的烙印,不仅留在纸上,更留在我们的心里。</p> <p class="ql-block">龙洋:通过演绎,我们看到了印文化的发展史,在中国文化里,一枚小小的印章,却有着极其深刻的含义。古人讲“印者,信也”,故有“印信”一说。</p> <p class="ql-block">陈志平:印信跟书法的关系非常密切,“诗 、书、画、印”背后蕴藏着非常深刻的道理,中国的艺术是印向画看齐,印和画向书看齐,书画印向诗看齐,<span style="font-size:18px;">“诗 、书、画、印”向</span>人心看齐,形成一个逆向提升的道路。现在的印用在书法作品上,造成形式上的美感作为书法的补充;书画有一个形容叫“心印”,其实书画也是印,只不过它是印心的,这种链接方式,深刻体现了中国古代的艺术精神和艺术门类横向联合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丛文俊:印的历史很久,远在上古时期已经有了标记式的形式,新石器时期的陶器为了分辨制作者打上印记,这个和印章的作用是一致的,需求已经出现了。目前能见到最早的实物印是商代的三方青铜印,内容是族徽或意象不明的特殊印记;大量的印是在战国时期发现的,官印、私印、政府部门印和特殊印(烙马印);汉代以后印大量普及,无论公用私用,从帝王官属到私人书信往来都要用印,并且为了取得信任特别是保密,都要在简牍交接处用封泥封上,再打上印;玉玺也不难见,主要标志着身份,一般官用的都喜欢用青铜铜玺,铸款为最普遍的,临时用凿刻的叫“急就章”。</p> <p class="ql-block">丛文俊:有一个极其特殊的印是26面,中国仅此一件,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三代“老丈人”印,独孤信三个女儿分别嫁给了北周明帝、唐高袒李渊的父亲和隋开国皇帝杨坚,是“三朝国丈”,有很多官职,为此刻了这方印,共有26面,是一个“纪念品”式的印章,更多的是观赏的形式。这也说明中国印章对文人士大夫深刻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龙洋:无论是厚重大若玉玺,或是文人用的小小闲章,都会感受到,印章是方寸之间,但却打开了中国文化的时间隧道,让我们得以穿越历史,去探究背后的社会形态,以及中国人的思想追求,所以,这当中也包含着中国人独有的浪漫。</p> <p class="ql-block">蒙曼:浪漫是一方面,它也包含着中国非常严谨严肃的事情,“印者,信也”。</p> <p class="ql-block">蒙曼:“滇王之印”是1956年在云南晋宁出土的小方金印太重要了,证明古滇国是真实存在的,中央政府对古滇国实行着有效的管理,云南自古就是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蒙曼:还有非常非常重要的官印系统,它的形制、规格、字体都有极其严格的要求。一直到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官印,也是有非常严格的要求。</p> <p class="ql-block">蒙曼:说到浪漫就是闲章的问题,后来的印和文人情怀联系起来了。宋朝以后,文人大量进入刻印的行列,他把自己的情致融入到印信之中了,刻的印是他的心声,郑板桥愿为“青藤门下牛马走”,是说我给徐渭做牛做马都是情愿的,这就是闲章反映文人的情怀、心志,这是中国印的两方面的功效。</p> <p class="ql-block">关于印章的现场互动答题,现场选取两位书友识读印文</p> <p class="ql-block">第一位互动答题书友是来自辽宁朝阳的乔立萍</p><p class="ql-block">题目是分别识读五方印章的印文</p><p class="ql-block">答题结果:正确两个</p><p class="ql-block">第一个“万岁”,第二个“宜子孙”</p> <p class="ql-block">正确答案</p> <p class="ql-block">丛文俊:“万岁”是战国玺当中的秦玺,是标准的小篆;“宜子孙”是在书画收藏中见到的清代乾隆时候的印章;“圆明园”的明字好认,“圆”是“鼎”上边一个圆,西周的字就是这样,唯独后边花园公园的“园”没有出处,字形只见于清代《六书通》,这种字没有源流;“绍兴”是鸟虫书,既是地名,又是宋高宗所用的连珠印,“兴”的上边是鸟形,下边是两个龙形,“绍”字左边的偏旁就用甲骨文金文中神仙的“神”那种写法,实际就是一个完整的鸟形,一个曲线来代替;“乾隆”上边是乾卦,后边花纹中间的“隆”字好认。</p> <p class="ql-block">第二位互动答题书友是来自湖北武汉的许诩老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题目是辨识五方印的印文</p><p class="ql-block">答题结果:全部正确</p> <p class="ql-block">蒙曼:看了前面那么多印,只有这五方印的内容我是真的认出来了的,因为认出几个字就知道是一句诗嘛。第一方只要认识后面三个“见南山”,就知道是“悠然见南山”,它是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一种心态,写书法也需要这样的心态;第二个“一片冰心在玉壶”,是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每个人都需要这样一种冰清玉洁的自我笃定感;“笔锋杀尽中山兔”是李白写给怀素的,“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李白非常形象的赞美怀素,让人知道怀素的书法有那样的气势和灵动感;“天若有情天亦老”是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毛主席也我用这句诗“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说的是:天如果有感情的话,看见人事变迁,它都会变得衰老,可是人如果有精神是不会老的,体现人活泼泼的精神的是“吾辈岂是蓬蒿人”,这也是李白的《南陵别儿童入京》,“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样的几句诗送给书法大会特别好,我们得有“悠然见南山”、“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能静下来的修养,才能“笔锋杀尽中山兔”“吾辈岂是蓬蒿人”!</p> <p class="ql-block">龙洋:印章虽小,内涵却很丰厚,下面的书写环节邀请现场二十位书友,用毛笔写下自己最喜欢的一枚闲章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书友书写展示</p> <p class="ql-block">龙洋:一枚枚印章缓缓升起,这当中既有篆刻巧思,更有昂扬大我,而它们也象征着缓缓升起的翰墨文心,当所有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就是传承三中华文化的不竭之力!</p> <p class="ql-block">龙洋:当文明的火光穿过甲骨的缝隙,当镌刻着箴言的石经拔地而起,当承凝聚成一枚小小的印章信,中国书法与中国文字相伴相生,在烈火中锻造,在雕刻中成长,在无数中国人的心中绽放,承载着历史,诉说着传承,书写着绵延不绝的中国故事!</p> <p class="ql-block">观后感:本季书法大会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更有内涵,更能激发观者的思考,它提示和演绎了书法的意义--历史和文化!殷墟甲骨文呈现文字发展的渊源历史,以及先民们探索前行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继承和发扬;《熹平石经》是国家教育的典范楷模,统一文字,统一典集既是文化绵延传承的需要,又是中华文化从数千年发展到今天的伟大历程写照;印者,信也,印章既是独属于中国人的艺术形式,又表达着中国人诚实守信勇敢坚强的民族精神,同时也包含记录着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做为一个中国人,一个书法爱好者有责任有义务也有信心去做历史和文化的传承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