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视频</p> <p class="ql-block">在这风和日丽的阳春三月,一群满怀探求新教学理念、追寻新教学方法的小学科学教师,从七彩云南,跨越山海,奔赴浪漫之城—珠海,邂逅南国北师,开启了探求教学奥秘的“国培”之旅。</p> <p class="ql-block">22日上午的开班仪式中,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原院长吴圣谷教授发表了开班动员讲话,介绍了学校的概况,并对全体学员提出了学习要求。之后昭阳区洒渔镇弓河小学周艳秋老师代表学员发言。</p> <p class="ql-block">开班仪式结束后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王建成教授带来了题为《教师道德修养、专业发展和幸福追求》的专题讲座。</p> <p class="ql-block">王教授通过生动的案例和风趣幽默的语言,阐述了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并提出了提升教师道德修养的实践路径,鼓励教师们不断自我反思、自我提升,以高尚的师德影响和感染学生。同时也让老师们认识到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以最节约、最有效的方式,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p> <p class="ql-block">下午来自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的黄志红研究员为大家分享了《跨学科项目式学习设计与实施》的讲座。</p> <p class="ql-block">讲座聚焦高认知教学与课程设计,并深入探讨了项目式学习。提出课程核心围绕“结构化设计”,倡导以主题、项目或任务整合跨学科知识,通过“大概念”和“大单元”构建课程,实现目标、教学、评价的统一。</p> <p class="ql-block">晚上19:00-21:30,厦门市思明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高翔老师与学员深度研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创新与实践》。他指出,新课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倡导学生主体性,通过生活化实验(如“光源分类”“光的直线传播”)引导学生从现象归纳原理,并以“登山式”教学模式推动真实情境学习,如模拟叉鱼、探究吸热规律等,强化实践与思维并重。</p> <p class="ql-block">针对传统课堂重知识轻探究、实验流于形式等问题,高翔强调需打破程序化框架,重视学生自主提问与深度研讨。优化策略包括:以真实任务驱动学习(如“会跳舞的蛋”具象化概念)、融合数字化工具(如传感器辅助导体实验)及科学史教育(如牛顿棱镜分光),结合游戏化设计激发深度学习,最终实现“做中学”,培养创新人才。</p> <p class="ql-block">3月23日上午9:00-11:30,广州市天河区教育专家雷晓晖开展“以问导学的小学科学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讲座。她基于建构主义、问题解决及科学探究理论,提出“以问导学”核心理念,强调以学生问题为起点,通过问题链驱动自主探究,培养批判性思维与解决能力。雷老师详细解析大单元教学设计框架,涵盖目标设定、知识路径、探究活动及动态评价,倡导以真实情境串联知识体系,打破传统碎片化教学,助力学生实现认知进阶与深度理解。</p> <p class="ql-block">讲座最后雷老师以“种植灯”单元为例,结合实录视频及《如何让热气球飞起来》课例,详解“以问导学”策略。通过“设计电路—检测故障—制作灯具”等任务,引导学生从现象观察迈向工程实践,如探究闭合电路时融入安全用电意识,制作灯具时培养技术应用思维,实现科学知识与生活场景的深度联结。 她提出,教师需以问题为锚点,设计结构化探究活动,如用真实问题串联知识体系,激发学生主动建构。</p> <p class="ql-block">3月24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王晶莹教授给我们带来《指向高阶思维发展的科学课程与教学》。</p> <p class="ql-block">王教授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从理论高度和实践深度,为我们剖析了高阶思维在科学课程中的重要性,详细阐述了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p> <p class="ql-block">实操演练:教学设计与工作坊</p><p class="ql-block">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学院PBL教研中心主任,博士,年智英,给学员们讲授项目式学习PBL教学模式。</p> <p class="ql-block">听了年博士的讲授,学员们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实践项目式学习教学模式。</p> <p class="ql-block">在年博士的指导下,各小组头脑风暴,通力合作, 完成了各自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25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技中心副主任、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郑娅峰带来《数智技术驱动的中小学科学素养培训与评价实践》讲座。郑教授长期致力于人工智能教育、科学教育、信息科技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学术造诣。在讲座中,她指出数智技术正深刻改变着教育的生态环境,在中小学科学教育领域,借助数智技术能够实现科学素养培训的多元化与精准化,还能让科学素养评价更加客观、全面和高效。他结合大量实际案例,阐述了如何利用智能技术构建虚拟科学实验环境,让学生在虚拟世界中进行科学探究,以及怎样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对学生科学学习过程的动态监测和个性化反馈。老师们认真聆听,积极与郑教授互动交流,对如何将数智技术融入日常科学教学有了新的思考和启发。</p> <p class="ql-block">下午,老师们前往珠海市高新区金鼎第一小学进行观摩学习。廖卫娟老师带来《月相变化的规律》一课,她通过趣味导入,激发学生对月相变化的好奇心。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月相模拟道具、视频资料等直观教具,引导学生细致观察不同月相的特点,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月相变化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p> <p class="ql-block">林文浩老师的《增加船的载重量》则充满了实验探究的乐趣。他让学生亲自参与铝箔船制作与载重量测试实验,在实践中发现船的载重量与船只体积大小、结构等多种因素的关系,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改进船的形状和结构来提高载重量,充分体现了科学课的实践性和探索性。</p> <p class="ql-block">观摩结束后,进入评课环节。听课老师们积极发言,从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的参与度、课程的创新点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探讨。大家一致认为,这两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新课标的理念,融入了数字智能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但也针对教学细节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p> <p class="ql-block">26日上午的专题讲座《基于人工智能的小学科学“创中学”教学研究与实践》让我们深感触动。张茂良校长的分享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科学教育创新的道路。学员们坐在教室里,手中的笔不停地记录着每一个启发性的瞬间,目光紧紧追随老师讲解的脉络,心中对未来教学充满了期待。</p> <p class="ql-block">下午,分组说课展示成为团队协作的舞台。五个小组依次亮相,学员们将几日所学融入设计思路,从容分享团队智慧结晶。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何建东老师的点评如同明灯,为我们的实践路径指明了方向。教室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专注的氛围,学员们认真听讲并记录笔记,屏幕上投射出的教学资料成为我们共同探讨的焦点。</p> <p class="ql-block">27日当结业仪式来临,教室里弥漫着感动与不舍。从初聚时的陌生到此刻的默契,培训中的每一次交流、每一场研讨,都成为了珍贵的回忆。手中的结业证书不仅是学习的圆满见证,更是回归岗位、践行教育理想的新起点。在珠海的这片土地上,我们共同书写了属于教育人的新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