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据考证历史最早记载的女性贞节牌坊起始于秦朝,有个叫“清”的妇人早年守寡,靠个人聪慧勤奋,经营丹砂生意,为国做出贡献。秦始皇“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但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贞节”观念并不深入人心,离婚、改嫁都很正常。直到宋明理学兴起,尤其明清之后,受到旌表的贞节烈妇数量众多,全国建立了大量的贞节牌坊。</p> <p class="ql-block"> 北京曾经有多少座贞节牌坊不好说,但留存至今也许仅有两座,都在北京的西南方向。一座是灰砖砌筑(可能已经被毁),一座是花岗岩石砌的。今天我要说的是这北京仅存的贞节石牌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此石牌坊属于房山城关街道顾册村,就在马刨泉河南侧的一片绿色的麦田里。初升的太阳斜照,突兀的石牌坊显出一分暖意。石牌坊很简洁,两柱一门一楼,那一楼上的“圣旨”二字涂了金,分外耀眼。</p> <p class="ql-block"> 两柱为方形花岗岩石柱,下面分别用敦实的夹杆石卡住,并用一圈铸铁带箍住夹杆石,使其更加稳固。朝北的石柱上刻有对联,“捐躯尽节生平愿,宠锡嘉名世代荣”。这上联的“捐躯”的“捐”字就有了自己主动的意思,看来不是善终。这下联的“宠锡”二字说明这是皇帝给予的恩赐,倍显荣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方柱上边两横梁间有汉白玉隔心板,北面镌刻楷书“节烈可风”,这就看出来真的是自尽而亡。这词是指旧时妇女坚守贞节不惜殉节,可成为风范的意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隔心板两侧还雕刻了精美的山石葫芦,一枝葫芦从石孔中茁壮成长,叶子舒张,藤蔓上的须子四处攀缘。最可爱的当然是雕刻出的小亚腰葫芦,真想摘下把玩。左右两侧石雕的内容虽一样,但细节不同,一边五个葫芦两个花苞,一边却是六个葫芦两个花苞。葫芦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代表福禄双全,这一串串的也代表子孙满堂,但可惜这位节妇是没有子女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横梁下有石雀替,横梁上的一楼是仿木结构的庑殿顶,有瓦垄、瓦当、滴水。北面垂檐下面有匾,镌刻楷书“圣旨”二字。这处原物已失,是后加的,据说原本是重檐。“圣旨”二字周围还浮雕祥云,可惜无从再见。不止这“楼”,原本两柱上还有石雕望天吼,都已不见。也有人说这圣旨二字应该是朝南的,重新安放时放反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石牌坊南侧同样有对联,“浩荡皇恩嘉烈妇,从客节义底完人。”从客应该是指性格温顺、受人尊重的意思。完人就是学识品德完备的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南侧隔心板中间青石上刻的是圣旨内容,开始是“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中间“鸿胪寺序班廪膳生李仲之妻刘氏因夫故殉节奉旨旌表建坊入祠”。最后加“正月十五日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鸿胪”一词源于汉代,本义为“传声赞导”,即负责朝会礼仪中的传令、引导。“寺”为古代官署名称。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但又不局限于对外,包括对内少数民族等的接待和礼仪引导。</p><p class="ql-block"> “序班”是鸿胪寺中的一个职位,清朝属于从九品级别。主要职责在朝会和宴飨等礼仪活动中,掌管百官班次,纠正仪表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廪膳生”,明清两代称由公家给以膳食的生员(秀才)为廪生,是科举制度中生员名目之一。要经岁、科两试一等前列者,方能取得廪生资格。清代每年可以发廪饩银四两,相当于国家津贴吧。</p> <p class="ql-block"> 后面写的是这廪生李仲故去后,其妻自杀殉节,皇帝下旨表彰建牌坊入祠堂的事。当地地志《贞烈》中有此事记载:“李刘氏,顾册村九品官廪生李仲妻也,事亲相夫,以贤闻,年五十二夫卒,无子氏,仰药殉焉,与夫同葬乡党,感天动地”。</p> <p class="ql-block"> 也就是说李仲死后,其妻年已五十二岁,也没有子女,故喝毒药殉夫了。与其说节烈,不如说这是一个悲惨故事。因为丈夫死了,又无子嗣,也就是她以后的生活会无依无靠。这样的妇人也是不会得到别人尊重的,与其悲惨生活,不如自尽,给家族落个好名声。</p> <p class="ql-block"> 清代贞节牌坊是官方表彰女性守节的标志性建筑,其建造需经地方层层上报至礼部核准,最终由皇帝亲自颁布圣旨确认。形成地方呈报、朝廷旌表示恩、地方立坊得名、家族获荣受益的思想管理模式。</p> <p class="ql-block"> 不同时代对贞节认知不同,上世纪50年代,剧作家陈仁鉴改编的莆仙戏《团圆之后》,就是因为贞节牌坊的事,最后弄的全家覆灭。如今这社会应该不会发生这种事了,但似乎现在人又太不在意这贞节了。</p> <p class="ql-block"> 贞节牌坊所在的顾册村名字很奇怪,村子形成于辽金,房山这一带的老人,把这个“册”字都读成“chai”字。这可能源于村子的本名,应该是“固栅”,也就是这村子周围曾经设有坚固的栅栏,或者这里曾经是古代兵营。</p><p class="ql-block"> 郊外出游不止是赏青山碧水,看看这些乡间文物,了解它们背后的故事,也很有意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