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清华大学,是多少家庭几代人都无法实现的梦想。所以,许多学生高考的励志名言就是“考清华,上北大”,尽管最终只是一个梦想而已,但现在特别流行的一句话很有道理“有梦想总是好的,万一实现了呢”。我虽然没有过考清华的理想,对儿子也没有过这样的期盼,今天去了清华园,忽然冒出一句,不一定我的孙子能考上清华,这个美好的梦想也许还很遥远,也许再过二十年实现了呢。</p> <p class="ql-block"> 到了清华园,就介绍一下清华大学吧。</p><p class="ql-block"> 清华大学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毗邻北京大学、圆明园。始建于1911年,前身为“清华学堂”,由美国退还部分“庚子赔款”建立,最初为留美预备学校。 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 1937年抗战时期南迁,与北大、南开合组“西南联合大学”。 1952年院系调整后,成为多科性工业大学。 改革开放后,逐步发展为综合性大学。它是中国顶尖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A类)、“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被誉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旗帜”,以理工科著称。我们熟知的科技界钱学森、邓稼先、杨振宁(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姚期智(图灵奖得主),政商界胡锦涛(前国家主席)、朱镕基(前总理)、马化腾(腾讯创始人),人文领域钱钟书、季羡林、杨绛都毕业于清华大学。</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国最顶尖的大学,国际上也名列前茅。来到清华园,内心是很虔诚的,似乎是去朝圣的。徜徉在旧时校舍建筑群中,多少清华学子勤勉读书、潜心研究的场景仿佛还在眼前,流连于亭台水榭、古典园林中,恍如隔世,仿佛清华园中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就是他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真实写照,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自豪感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 清华大学的校门</b></p> <p class="ql-block"> 这是清华大学的西门。1950年6月,毛泽东应清华师生请求,为清华大学题写校名。 现在清华校门、公章、官方文件等均使用这一版本。 毛体书法风格鲜明,笔力雄健,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p> <p class="ql-block"> 这是清华大学二校门“清华园”。"清华园"题字为"晚清旗下三才子"之一的叶赫那拉·那桐所书。那桐曾出任清华学堂校长,又有书名,故受皇命题写清华园校名。</p><p class="ql-block"> 清华大学校园曾是圆明园的附属皇家园林、清代康熙年间所建的熙春园的一部分。道光年间,熙春园被分成东西两个园子,西边的园子起名为“近春园”;东边的园子仍名为“熙春园”。咸丰登基之后,将熙春园改名为“清华园”。</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 清华大学的老建筑</b></p> <p class="ql-block">“清华学堂”四个字,那桐手书。清华学堂于1911年4月29日在清华园开学,这就是清华历史的开端。1912年10月17日,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唐国安被任命为第一任校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清华大学早期建筑,红砖灰瓦,古朴典雅,有着浓郁的德国古典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 清华园中的日晷被称为“清华日晷”。它位于校礼堂前大草坪南端,原为圆明园遗物,1920年春,庚申级同学在毕业前商议集资制作,作为纪念品献给母校,摆放在清华学堂前的草坪上。</p><p class="ql-block"> 清华日晷不仅是清华大学的重要纪念物,还具有深刻的历史和文化意义。日晷的正面刻有中文“行胜于言”,背面则是拉丁文“Facta Non Verba”,意为行动胜于言语。西侧刻有“庚申级立”,东侧则刻有“CLASS 1920”。日晷的基座由汉白玉雕成,并四面刻文,为二中二洋,分别刻有中文和英文。</p> 教学楼 <p class="ql-block">清华园内,植被丰茂,绿草如茵,绿树成荫,自然景观也很美。</p> 高等研究院 <p class="ql-block">高田芳行馆</p> <p class="ql-block">清华大学大礼堂,位于清华大学中部,与二校门隔大草坪相望,由美国落成,与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一起构成清华早期的“四大建筑”。大礼堂融合希腊式与罗马式建筑风格,1921年建成时建筑面积1840平方米,体积12350立方米,坐席900多个,是当时中国大学中最大的礼堂兼讲堂。</p> <p class="ql-block">清华大学老图书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赫然在目。</p> <p class="ql-block">逸夫馆和李文正馆是由香港实业家邵逸夫和印尼实业家李文正捐资兴建的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化学馆</p> <p class="ql-block">清华大学蒙民伟楼。蒙民伟,他是香港著名企业家和慈善家,与清华大学有重要关联。捐资兴建多座建筑,包括“蒙民伟科技楼”“蒙民伟音乐厅”等。 其中“蒙民伟科技馆”是清华理科研究的重要基地。2006年,清华授予他“名誉校董”称号。 校园内设有“蒙民伟楼”及纪念牌匾。</p> <p class="ql-block">校园里到处摆放着校庆时校友送的纪念品,蕴含着对母校培育的感恩之情。</p> 生物学馆 郑裕彤医学楼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 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b></p> <p class="ql-block"> 《荷塘月色》是我任教以来教学过很多遍的一篇课文,是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深夜漫步于清华园内近春园荷塘西北角所写的一篇优美散文。其中写到的的荷塘月色和月下婉约清丽,荷塘美不胜收。今天由于没有向导,在清华园找了好几来回。其实,第一次看见一片湖水,问路人是不是朱自清笔下的荷塘,路人不置可否,自己沿湖边转了一圈,离开了。第二次从湖心岛而入,转了半天,既没有“荷塘月色”的题字,也无朱自清的雕像,反而湖边有“吴晗”的雕像,又离开了。第三次终于有老两口给我指了个方位,七拐八绕,终于找到了“荷塘月色”亭子,最终没有找到朱自清的雕像。荷塘确实很大,水质清列,湖边高高低低都是树,只是不是季节,没有荷花的影子。</p><p class="ql-block"> 1982年,为纪念朱自清先生在此写下的名篇《荷塘月色》,清华大学在近春园东山上建起了一座亭子,并命名为"荷塘月色亭"。亭子建成后,金德年教授受清华大学校办委托为其书写匾额。</p><p class="ql-block">据说金教授是在校史馆查找朱自清先生当年的笔迹,在为数很少的手稿中发现了"荷、塘、月、色"四个蝇头小字。金教授通过分析"荷""塘""月""色"四个字的笔法、自清先生运笔规律和书写习惯,经过近一个月的努力,终于创作成功,使得今人得见朱先生一气呵成、清美隽秀、挺拔有力、字如其人的 "荷塘月色"四个黑地金字。</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 新清华学堂</b></p> 新清华学堂,校史馆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 水木清华寓意深远</b></p> <p class="ql-block"> “清华园”后身有一个小池塘,周围有山有树,景色美丽,是个幽静的小园。临水的建筑上悬一匾一联。相传该匾是康熙御笔,上书“水木清华”四个字,点出了“清华”的出典。这“水木清华”四字典出晋谢叔源的《游西池》诗,“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这“湛”为澄清之意。有人说,这就是清华大学校名的由来,也有人说,暗喻清华大学的优势科目水利和土木工程。</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 清华园的古院落</b></p> <p class="ql-block">古月堂,清华园的古建庭院,建于清道光二年前后,清华大学的名胜之一,与工字厅一巷相隔。古月堂最有特色的部分是垂花门,完好无损。梁<span style="font-size:18px;">启</span>超、朱自清先生曾居于此处。现在是清华大学党政办公楼,不允许参观。</p> <p class="ql-block">清华大学最负盛名的古建名胜——工字厅,门前的“清华园“”匾额是咸丰皇帝御笔亲题。现在是清华校长办公室,门口有便衣安保人员,不让参观。</p> <p class="ql-block"> 清华大学,太大了,看地图清华就是一座县城,里面教学区、学生住宿区、教师住宅区、各类场馆,幼儿园、小学,中学、医院、银行、商业区、休闲娱乐区,一应俱全,内设公共交通巴士。占地500多公顷,有人说清华相当于3个哈佛,12个剑桥,7个故宫,单餐厅就有二十多家,中餐西餐各类小吃地方特色应有尽有,吃到毕业不重样。我们精力时间有限,从西门入,租了辆自行车,只在旧教学区转了转,逛了几个精华景点就出来了,不过,清华之大已见一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