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从罗滕堡返回游轮并用完午餐后,我们决定利用下午剩余的几个小时去看看维尔茨堡市。维尔茨堡是德国巴伐利亚州美因河畔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融合了中世纪和巴洛克风格建筑,作为德国浪漫之路的起点与重要葡萄种植区,拥有如画风景、香醇美酒与深厚人文底蕴 。公元前1000年左右,凯尔特人在此筑造了类似要塞的房屋,并定居下来,这便是维尔茨堡的雏形。公元704年首见史籍,741年建立主教管区,此后发展成为重要的主教城市。至从1582年后,它又逐渐成为德国中南部的工商业城市、文教中心、水路和铁路交通枢纽。如:1582年建立的维尔茨堡大学是该市重要的教育机构,是德国最古老的大学之一,在医学、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具有较高的教学和研究水平,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德国物理学家伦琴1895年在此发现X射线。维尔茨堡市周边地区是德国著名的葡萄酒产区之一,山坡上种满了葡萄树。这里的葡萄品种多样,如雷司令、西万尼等,为葡萄酒的酿造提供了优质的原料。而从维尔茨堡市区穿过的美因河则为城市增添了灵动之美,河两岸风景秀丽,有散步道、公园和咖啡馆,人们可以在这里欣赏到美丽的河景和城市风光。</p> <p class="ql-block">站在游轮上层甲板上眺望位于美因河对岸的玛丽恩城堡(Festung Marienberg),这座城堡修建在海拔266米的玛丽恩山的突出部位,高出美因河约100米,三面悬崖峭壁,地势极为险要。公元前1000年左右,这里就建起了避难堡垒。八世纪初,法兰克尼亚图林根公爵建造了一座小小的堡垒。从1250年开始的半个世纪里,玛丽恩城堡成为维尔茨堡王子主教的居住地,此后近5个世纪它一直是王子主教的家,这使它成为维尔茨堡的象征。1600年,城堡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并改造成了文艺复兴式的城堡。在1631年,瑞典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征服该地区后,它又被重新改建为巴洛克式堡垒。所以,现在看到的城堡融合了文艺复兴和巴洛克等多种风格。在拿破仑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城堡受到一定破坏,但整体结构保存较为完整。如今,玛丽恩城堡作为历史建筑得到保护,被开发成一处观光胜地,作为公园和博物馆对公众开放,内部的两个博物馆展示着丰富的历史文物和艺术品。因下午时间有限,我们没有过河去参观<span style="font-size:18px;">玛丽恩城堡。</span></p> <p class="ql-block">路德维希桥是一座位于维尔茨堡市跨越美因河的古老石桥,它由建筑师利奥·冯·克莱纳设计,于1844年建成。该桥以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一世命名,具有新古典主义风格。它不仅是连接维尔茨堡市美因河两岸的重要交通设施,也是维尔茨堡的标志性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远眺位于维尔茨堡美因河对岸山上的卡佩勒朝圣教堂。这座教堂建于18世纪,具有典型的巴洛克风格。其醒目的黄色外墙搭配黑色圆顶,以及高耸的双塔,在绿树环绕下显得格外庄严美丽。教堂不仅是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还因其精美的建筑和优美的周边环境,成为当地热门的旅游景点,吸引着众多游客和信徒前来参观与朝拜。</p> <p class="ql-block">从船上下来后,我们沿着新建筑街(Neubaustraße)走向维尔茨堡宫(Würzburger Residenz)。图片中位于新建筑街与申塔尔街拐角处的塔楼是维尔茨堡大学教堂(新教堂-Neubaukirche),建于18世纪。它以醒目的红褐色砂石为主要建筑材料,塔楼高耸,带有精致的雕刻和装饰,风格融合了巴洛克与洛可可元素 。它被认为是阿尔卑斯山以北最重要的文艺复兴教堂之一。这座教堂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也与维尔茨堡大学的历史紧密相连,见证了大学的发展,是维尔茨堡重要的文化与历史地标。</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块挂在沿街建筑物墙上的标识牌。上方文字“Markus Lützel” 是人名,下方“Geigenbaumeister”在德语中意为“小提琴制作大师” 。沿着箭头指引的方向,可以找到小提琴制作师Markus Lützel的工作室。</p> <p class="ql-block">维尔茨堡的圣斯蒂芬教堂,它有着醒目的黄色外墙和高耸的双塔,建筑风格带有浓厚的巴洛克特色。教堂周边是古朴的街道和建筑,绿树点缀其间,营造出宁静而富有历史韵味的氛围。它不仅是当地重要的宗教建筑,也是维尔茨堡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维尔茨堡的圣米迦勒神学院教堂,它的外观呈现出典型的巴洛克风格,采用棕褐色石材,色彩沉稳。立面层次丰富,有立柱、雕像、装饰性三角楣等元素,顶端的十字架和精美雕刻凸显宗教氛围,金色太阳状装饰增添华丽感。这座教堂始建于18世纪初,由建筑师巴尔塔萨尔·诺伊曼设计。教堂曾是维尔茨堡神学院的一部分,在当地宗教和文化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见证了维尔茨堡数百年的历史变迁,至今仍是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p> <p class="ql-block">顺着新建筑街眺望位于石头山上的玛丽恩城堡</p> <p class="ql-block">这是位于维尔茨堡约瑟夫·斯坦格尔广场上的音乐家喷泉雕塑。雕塑以深色材质打造,刻画了多个人物形象,有站立的人物,也有坐着吹奏乐器的人,周围还伴有其他人物元素 。底座上的德文“DER STADT DER BACHTAGE UND DES MOZARTFESTES”意为“这座城市的音乐节和莫扎特音乐节”,表明该喷泉与维尔茨堡的音乐文化,尤其是与莫扎特音乐节等活动相关,是当地音乐文化的一种象征。</p> <p class="ql-block">与约瑟夫·斯坦格尔广场紧邻的是维尔茨堡宫的森林公园,穿过一片树林后,我们就看到了位于维尔茨堡宫南侧的宫廷花园内有名的喷泉。这座喷是巴洛克式园林景观的杰出代表,它设计精巧,圆形的水池中央矗立着一块巨大的凝灰岩巨石,巨石上方设有一个小型喷泉,即使在冬季也能正常运行。喷泉与周边修剪整齐的绿色植物、蜿蜒曲折的小径、五彩斑斓的花卉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让游客感受到自然与艺术的完美融合。作为宫殿建筑的延伸,喷泉在设计和风格上与维尔茨堡宫保持一致,其华丽的装饰和精美的细节,体现了宫殿的奢华与尊贵,共同构成了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p> <p class="ql-block">位于喷泉水池周围的柏树被精心修剪成规整的圆锥造型,树冠底部平整如切 。这种造型是典型的巴洛克园林风格的体现,展现了园艺师精湛的技艺。树木下方有一尊雕塑,周围是修剪整齐的绿篱和长椅,与周边的园林景观和谐统一,营造出一种庄重典雅又富有秩序感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每棵这种修剪整齐的柏树下都有一尊栩栩如生的新古典主义风格雕塑,这些雕塑是宫廷雕塑家约翰·彼得·瓦格纳工作室制作的复制品,仿佛在讲述着古老的故事,为喷泉增添了艺术氛围和历史底蕴。</p> <p class="ql-block">维尔茨堡宫南侧庭院花园中的一组具有宗教主题的人物雕塑。这些雕塑像与当时欧洲浓厚的宗教氛围以及维尔茨堡宫作为主教兼大公府邸的宗教地位相呼应,他们以天使及圣徒等形象来展现宗教的神圣与庄严,使得花园在美观之余还具有一定的宗教教化功能。这些雕塑像生动逼真,人物的姿态及表情都刻画得极为细腻,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充满动感与活力,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p> <p class="ql-block">维尔茨堡宫是巴洛克风格建筑的杰出代表,其建筑特色鲜明,外观宏伟壮丽,立面装饰精美,有着丰富的雕塑与浮雕,展现出精湛的工艺,而它后庭的玫瑰院则是宫殿园林的另一大亮点。玫瑰院展现了巴洛克园林注重对称与秩序的风格特点,几何形的花床中精心栽种着各类玫瑰及其他花卉。每到花期,玫瑰绽放,色彩缤纷,与周围修剪整齐的绿植相互映衬,营造出浪漫而优雅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维尔茨堡宫后庭花园布局上遵循巴洛克风格,以严谨的几何线条为框架,路径与绿植区域规整对称 ,营造出秩序井然的美感。植物搭配丰富,既有精心修剪的绿篱,塑造出规则的造型,又有大片的花卉种植区,使得在不同季节都有鲜花绽放。花园中还点缀着高大的乔木,增添了层次感与立体感。此外,花园周边有石墙等建筑元素,与自然景观相互融合,远处的绿树环绕,使整个花园仿佛是一个宁静的绿色世界,既展现出皇家园林的庄重华丽,又充满自然的清新气息。</p> <p class="ql-block">维尔茨堡宫后庭花园的植物长廊极具特色。它由树木枝干借助支架构建而成拱形顶,枝叶繁茂时形成天然的绿色穹顶,为行人遮阴。长廊两侧是整齐修剪的绿篱,犹如绿色的围墙,线条笔直且规整,体现了巴洛克园林对秩序感的追求。行走在长廊中,能感受到浓郁的自然气息,斑驳的光影透过枝叶洒落地面。而且游人顺着这条长廊可以走上后庭院的观景平台。</p> <p class="ql-block">站在维尔茨堡宫后庭花园观景平台上向前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宏伟壮观的维尔茨堡宫主体建筑。其巴洛克风格的外观,黄色的墙体搭配深色的屋顶,装饰着精美的雕刻与繁复的线条,尽显庄严华丽。平台的下方则是规整对称的花园景观,几何形的草坪、花床与蜿蜒的小径相互交织,中央的喷泉为景致增添了灵动之感。周边环绕着郁郁葱葱的绿植,形成了层次丰富的绿色景观带。在蓝天白云映衬下,花园与宫殿融为一体,构成一幅和谐优美、充满古典韵味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我们沿着后庭花园观景平台的阶梯式步道从另一侧走下观景台。这条步道由规整的石阶构成,沿着山坡蜿蜒铺设而成,这使得游客在途中可以<span style="font-size:18px;">从</span>不同的角度欣赏到花园景致。步道两侧装饰丰富,有精美的雕塑伫立在石基之上,为步道增添了艺术氛围和历史厚重感。这些雕塑像造型各异,它们或是神话人物或是历史形象,它们展现出了精湛的雕刻工艺。同时,周边绿植环绕,修剪整齐的绿篱、郁郁葱葱的树木与点缀其间的白色小花相映成趣,营造出优雅宁静的氛围,让游客在攀登步道时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画卷之中 。</p> <p class="ql-block">出了维尔茨堡宫后庭花园的北门,就可以看到具有高耸双尖塔的圣约翰教堂(St. Jone's Church)。这座教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早期它是一座规模较小的宗教建筑,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当地宗教发展的需求,经历了多次扩建和改建。在建筑风格上,它融合了哥特式等元素,其尖塔的设计便是哥特式风格的典型体现。</p> <p class="ql-block">从维尔茨堡宫的西大门出来后,我们就进入了维尔茨堡宫前庭的大广场范围。这座极具特色的西大门是由粗壮的石柱支撑,石柱上矗立着精美的人物雕塑,造型栩栩如生,增添了庄重威严之感。铁艺大门设计繁复,花纹精致,顶部饰有皇冠和十字架造型,凸显皇家与宗教的双重寓意。大门与周边淡黄色的建筑墙体相衬,整体色彩和谐统一,既展现了巴洛克风格的华丽,又不失古典建筑的典雅大气。</p> <p class="ql-block">这座位于维尔茨堡宫前庭广场北侧的建筑呈现出典型的巴洛克风格。整体外观色调为淡黄色,沉稳而典雅。立面设计规整,窗户排列有序,窗框及建筑装饰细节处雕刻精美,彰显着巴洛克风格的华丽与精致 。历史上,它是作为宫殿的附属用房或与宫廷相关的功能性建筑,服务于当时的宫廷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功能发生转变,如今成为藏酒和品酒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这里面是维尔茨堡宫殿及花园管理局的办公地,它也是维尔茨堡宫建筑群北翼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位于维尔茨堡宫前庭广场上的大型喷泉-弗兰科尼亚喷泉(Frankonia Fountain),它是由建筑师加布里埃尔·冯·德尔和雕塑家费迪南德·冯·来勒于1894年为巴伐利亚摄政王路易波德一世建造,采用了新巴洛克风格。弗兰科尼喷泉底部是一个大圆形碗状水池,水池周边铺设着带有几何图案的砖石地面。通过喷泉的雕塑像来展现不同人物形象和场景,以此来寓意弗兰科尼亚地区的相关历史、文化和价值观。顶部的青铜雕像是一位身姿挺拔的女性,她手持旗帜,象征着弗兰科尼亚地区的精神与主权。在主雕塑下方,还有其他姿态各异的人物雕像,有的似在沉思,有的在劳作,代表着该地区不同阶层和职业的人民,共同构建出弗兰科尼亚地区的生活场景,展现出该地区的历史传承、社会风貌以及人们的勤劳和智慧等,以寓言的形式传递着弗兰科尼亚的独特内涵。</p> <p class="ql-block">维尔茨堡宫殿主建筑的正面及它的前庭广场。维尔茨堡宫建于18世纪,由建筑师巴尔塔萨尔·诺伊曼主持设计建造,是维尔茨堡亲王主教的官邸。在建造过程中融合了当时欧洲先进的建筑理念与艺术风格。在岁月的长河中,它不仅是供宫廷贵族休闲观赏的景致,也见证了维尔茨堡地区在历史上的政治、文化发展。如今,维尔茨堡宫及宫廷花园是德国著名的旅游景点,198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维尔茨堡宫和法国的凡尔赛宫在奢华程度和追求宏伟壮观的风格上有相似之处,都大量运用了精美的装饰和大型壁画来展现皇家或贵族的威严。与奥地利的美泉宫相比,二者都有着广阔且精致的园林布局,将建筑与自然景观巧妙融合 ,不过美泉宫在洛可可风格的运用上更为突出,而维尔茨堡宫的巴洛克风格更加纯粹浓郁。遗憾地是,因时间关系,我们没有进入维尔茨堡宫参观。</p> <p class="ql-block">离开维尔茨堡宫的前广场后,我们沿着霍夫大街走向维尔茨堡大教堂。</p> <p class="ql-block">维尔茨堡大教堂的正门外观宏伟壮观,具有显著的罗马式建筑风格。主体墙面为米黄色,搭配红褐色的条纹装饰,色彩对比鲜明。正门上方有两座高耸的塔楼,尖顶设计,增添了建筑的庄严感。墙面设有圆形花窗和时钟,丰富了视觉层次。入口处是一个大型拱门,拱门上方有精美的雕刻装饰,下方的大门看起来厚重且带有复杂的铁艺花纹 ,门前设有一组宽阔的台阶。维尔茨堡天主教大教堂始建于11世纪,它全长达103米,是德国第四大罗马式教堂。在漫长的建造过程中,融合了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这座教堂历经了多次扩建与修复,它见证了中世纪以来欧洲宗教、政治和社会的变迁。它是罗马天主教维尔茨堡教区的主教座堂,供奉圣基利安(Saint Kilian)。圣基利安是一位爱尔兰传教士,公元689年在维尔茨堡地区殉道。数百年来,这里一直是维尔茨堡大主教的埋葬地。在历史上,这座大教堂曾遭受过战争破坏,但经过不断修缮,保留至今,成为维尔茨堡重要的宗教和文化地标。它不仅是当地居民进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也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p> <p class="ql-block">维尔茨堡大教堂主殿内部庄严肃穆,充满宗教氛围。主殿采用高挑的拱形天花板,配以精美的白色浮雕装饰,中央悬挂着大型金色十字架,十分醒目。主祭坛区域装饰华丽,金色光环围绕着圣像,周围有多座精美的雕像和宗教陈设。两侧的墙壁上设有拱形壁龛,内置雕塑和宗教装饰,增添了空间的层次感。阳光透过高处的窗户洒入,照亮整个主殿,营造出神圣而静谧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维尔茨堡大教堂主殿后面有一架宏伟的管风琴,由众多长短不一的银色音管组成,排列规整又富有层次感,部分音管被暖黄色灯光照亮,营造出神圣的氛围。管风琴周边有精美的浮雕装饰,包括天使等形象,增添了艺术感。</p> <p class="ql-block">从维尔茨堡大教堂出来后,我们沿着大教堂街向河边走去。站在街上回头望去,只见大教堂的两座高耸尖塔直插蓝天,与它的米黄色和红褐色相间的墙体形成鲜明对比。</p> <p class="ql-block">位于维尔茨堡大教堂不远处有着大穹顶的建筑是新明斯特学院教堂。这座教堂外观独具特色,有着典型的巴洛克风格元素。教堂的穹顶造型优美,配以精致的尖顶和装饰性的雕像,整体色彩搭配和谐,墙体部分为白色并带有金色装饰线条,显得庄重华丽。新明斯特学院教堂所在地的第一座教堂建于11世纪,它与法兰克尼亚的使徒们有关。18世纪时,原有的教堂被改建成了巴洛克风格。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教堂见证了维尔茨堡的社会、文化和宗教变迁,历经修复和维护,至今仍保留着其建筑和艺术价值,是当地重要的文化地标。</p> <p class="ql-block">位于教堂大街旁的造型独特的Sternplatz喷泉。这座喷泉有几尊青铜雕塑,一位女性雕塑姿态优雅,身旁有一人呈俯卧状,似乎在与喷泉的潺潺流水互动。</p> <p class="ql-block">位于大教堂街边的维尔茨堡老市政厅(Altes Rathaus Würzburg),它始建于14世纪,在当时是城市管理的中心场所。该建筑整体呈现出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主建筑墙面为白色并搭配米黄色边框装饰,色彩明快,<span style="font-size:18px;">墙面上绘有精美的壁画。</span>高达55米罗马式塔楼直刺蓝天,塔楼中部有一个大型的钟表,兼具美观与实用功能。底层设有门洞,供行人通行,门前的广场上常设有户外咖啡座,充满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站在教堂街上眺望维尔茨堡大教堂及老市政厅大楼。因那天是星期天,所以整条街上都是熙熙攘攘的游人。</p> <p class="ql-block">这座拱桥是跨越美因河上的老桥,它与教堂大街相连,如今只允许行人通过。这座桥的历史可追溯到15世纪,最初是一座木桥 。1482 年开始重建为石桥,后历经多次修缮和改造。老美因河大桥曾是连接美因河两岸的交通要道,现在成了游客欣赏维尔茨堡城市风光和感受历史文化的热门景点。</p> <p class="ql-block">老美因河大桥上耸立着多达12座约4.5米高的巴洛克式精美雕像,它们是在1730年左右被安置到桥上。雕像刻画的是宗教中的圣者和对维尔茨堡有贡献的历史名人,它们雕刻精细,形态各异,展现了高超的工艺。这些雕像不仅是艺术的体现,也承载着维尔茨堡的宗教和历史文化,它们赋予了大桥浓厚的艺术氛围和历史韵味。让桥成为了了解当地的一个窗口。</p> <p class="ql-block">站在维尔茨堡老美因河桥头上远眺河对岸山上的玛丽恩城堡</p> <p class="ql-block">从老美因河桥上远眺河上游的路德维希桥</p> <p class="ql-block">从老美因河桥上向下游望去,河水潺潺流淌,桥下的水利设施是用于调节河流水位和流速的。这些设施在汛期用来防洪,在枯水期可以用来保证河流有一定的水量。它们还能为周边区域提供稳定的水源条件,有利于改善河道航运条件,保障船只安全通行。下游河面的背后是大片的葡萄园和广袤的田野,它们在蓝天白云映衬下,构成一幅宁静而秀丽的欧式风光画卷。</p> <p class="ql-block">老美因河桥头上有一个石头阶梯,我们沿着它从桥上下到河堤的步道,然后沿着河岸走回游轮码头。</p> <p class="ql-block">几位身着伊斯兰服饰的少女坐在河堤的长椅上,她们好像正在化妆,准备与这壮美的河景来个合影。</p> <p class="ql-block">站在美因河畔的河堤上,眼前这座老石桥静静地横跨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它古老而坚固,桥身由厚重的石块砌成,几座巨大的拱形桥洞有序排列,仿佛是岁月雕琢的艺术品。老桥的另一侧,错落有致的彩色房屋与尖顶教堂构成了一幅迷人的画卷,背后是绿意盎然的山坡,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让人不禁沉醉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致中,并感受着这座城市独特的魅力与岁月沉淀的故事 。</p> <p class="ql-block">河岸边居然还有一间修建在船上的中餐馆。</p> <p class="ql-block">从游轮上层甲板上眺望整个美因河上老石桥的雄姿。</p> <p class="ql-block">回到游轮不久,我们的船就解缆起航缓缓驶离维尔茨堡美因河边的码头,进入老美因河桥下的船闸,在我们船的前面还有一艘大型驳船也正在进入船闸。</p> <p class="ql-block">借着等待过船闸的时段,从船的上层甲板上再一次欣赏维尔茨堡那古老建筑与现代建筑的交融。此时,西下的斜阳给<span style="font-size:18px;">沿着美因河岸排开的</span>多彩的建筑增添了不少光彩,而它们背后的尖顶塔楼则似乎在诉说着历史。远处的吊车,为这座古城增添了几分新的活力,时光仿佛在这里放慢,让人沉醉于这独特的风景 。</p> <p class="ql-block">当游轮缓缓驶过船闸时,美因河上的老石桥在视野中不断变换角度,每一面都承载着过往的故事,让人仿佛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这座老石桥宛如一位沉默的历史守望者,静静横跨河面,让人感受这座城市独有的历史韵味与风情。</p> <p class="ql-block">当船缓缓从河老石桥下穿过时,抬眼便能看到石桥古朴厚重的石拱,岁月在砖石上留下斑驳痕迹。桥上游客们热情挥手向我们打招呼,而桥头精美的雕像庄严肃穆,仿佛在凝视着过往的船只。船行其间,伴着潺潺流水声,周围的景致不断变换,一边是城市风光,一边是葱郁田野,仿佛置身于一幅灵动的中世纪画卷之中,满是历史韵味与自然之美。</p> <p class="ql-block">当游轮穿过拱形桥洞后,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沿着河畔<span style="font-size:18px;">错落有致排列的</span>古老建筑。在斜阳的照耀下,它们与前面的美因河及老石桥相互映衬,构成一幅充满古韵与生机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从游轮上眺望维尔茨堡市的天际线,多彩的建筑与尖顶教堂在白云蓝天下相映成趣,加上静静停泊在河上的游船,将这座城市的历史韵味与闲适的氛围相互交织,融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在维尔茨堡河畔,色彩斑斓的建筑沿河畔铺展,错落有致。蓝天之下,红顶尖塔格外夺目,彼此呼应,勾勒出如诗般的画面 。</p> <p class="ql-block">美因河水潺潺流动,游船安静静地停靠在堤岸边。色彩缤纷的建筑与古朴厚重的塔楼彼此相伴,在蓝天白云下,和远处葱茏的山坡一起,构成一幅幅美轮美奂画面。</p> <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是维尔茨堡的老起重机(Alte Kran),它是维尔茨堡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曾用于装卸货物,如今成为了当地的一处景点。这座起重机位于前关税局和盐务厅办公楼靠美因河一侧,它建于1767年至1773年间,当时的王子兼主教是亚当·弗里德里希·格拉夫·冯·塞因斯海姆委托了34岁的弗朗茨·伊格纳兹·米夏埃尔·冯·诺伊曼负责设计和建造,他当时刚被晋升为总工程师。起重机通过两个起重臂起吊货物,两个起重臂可以交替操作,起重重量可达1.2吨。</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游轮正在驶过和平桥。过了这座大桥,我们就算离开了维尔茨堡市区。从船上可以看到高耸的大烟囱,它属于大桥后面河岸上的火力发电厂。这座发电厂估计是用燃气或燃油来发电,因在附近没看到煤堆。</p> <p class="ql-block">沿着河畔,旅客列车飞驰而过。抬眼望去,河岸后面的山坡上,层层叠叠的葡萄园绿意盎然。山坡顶处,古朴与现代风格的建筑错落分布,或在修缮,或已伫立许久 。蓝天白云下,自然与人文在此和谐相融,每一处都散发着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哈巴赫水电站,它是美因河上众多径流式水电站之一。此时,正是日落时分,太阳逐渐落入地平线。多彩的天空与电站大坝前水面上的倒影交织出一幅绚丽的画卷。水中那对称梦幻的画面,使人分不清哪里是天空,哪里是水面。</p> <p class="ql-block">黄昏时的光线将位于美因河边的教堂染上了淡淡的暖色调。<span style="font-size:18px;">教堂尖塔高耸直刺苍穹,</span>在蓝天的陪衬下,给在暮色朦胧中的教堂带来了一种古朴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当暮色悄然降临时,位于美因河畔的这座小镇仿佛被一层轻柔的薄纱所笼罩。河畔错落有致的建筑里那柔和的灯光给周围的环境增添了许多静谧的氛围,让人沉醉其中。根据游轮公司的安排,我们的船将在第二天中午抵达下一个停泊点:位于美因河畔的小镇-米尔滕贝格(Miltenberg)。</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