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险在黎明前夕

澈朗

<p class="ql-block">  母亲在她的革命生涯中,大部分时间是在白色恐怖弥漫,对敌斗争形势<span style="font-size:18px;">错综复杂</span>的国统区,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她胆大心细、机智勇敢,一次又次险象环生,化险为夷,度过了大风大浪,却在共和国成立的黎明前夕,遭受两次敌人的暗算,险些在小河沟子里翻了船。</p><p class="ql-block"> 1949年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解放军逐步控制了全国大部分地区。4月23日,解放军渡过长江,占领南京,标志着国民党政权的崩溃。与此同时,中共香港分局发出指示,要求广东各地区党委迅速扩大主力部队,并<span style="font-size:18px;">筹建地方新政权,准备迎接</span>南下大军的到来。</p><p class="ql-block"> 1949年1月,在香港以教师身份做掩护,从事地下党工作的母亲。突然接到上级的命令,立刻化装绕道从澳门坐船返回内地(组织上获悉母亲身份暴露,并被列入港英当局黑名单)。母亲回到内地,随即加入广东人民解放军高鹤支队,投入到如火如荼的解放战争中。</p><p class="ql-block"> 随着南下大军在战场上节节胜利,全国解放大局已定。发展和巩固游击根据地,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政权,已势在必行。1949年5月,高明县政府成立。组织上考虑到母亲的家族,是当地名门望族,其父谭树棠又是进步人士,而家族的“三谭”在整个广东更是名声斐然。7月,为了方便工作的开展,组织决定母亲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家乡高明,并恢复她的原来名字(母亲参加革命离家后,曾隐名埋姓多年),担任中共高明县委委员、区委书记。这一年她27岁,离开家乡已七年。</p> <p class="ql-block">1949年 谭秀华</p> <p class="ql-block">  母亲回到高明后,没来得及回家看望年迈的父亲。就立刻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新政权的建立,百废待兴,其开展减租、减息和征粮、借粮,配合南下大军解放全中国,则是工作的重中之重。一些乡里的地主、恶霸,对国民党还抱有幻想,而国民党残余势力也时不时的在各个地方兴风作浪,他们拒不执行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对抗减租、减息和征粮、借粮等工作,囤积居奇,粮食却成了他们手的利器。母亲心急如焚,决定立刻召开一次现场会,加以整改,以点带面,带动全区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一个夜色如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母亲挎上左轮手枪,带领女干部(区组织委员)何少霞、警卫员更明,向“地主堡垒村”进发。母亲深知这次任务艰巨。地主们囤积了大量的粮食,并伺机抬高粮价。此行的目的,便是向他们征粮、借粮,为即将到来的南下大军储备生活物资。</p><p class="ql-block"> 锣声一响,全村的地主被集中到了祠堂。母亲站在台上,目光如炬地扫视着众人。她信心满满,心里想,在这大好的形势下,只要她讲明政策,约法三章,地主们便会低头服软。然而,事情的发展却远远出乎她的预料。她刚开口没说几句话,煤油灯忽然被吹灭了。祠堂内顿时一片漆黑,混乱中有人猛地将她推倒在地。人们在黑暗摸索、拥挤。嘈杂声、尖叫声此起彼伏,敌人企图趁众人慌乱中,将母亲踩踏在脚下,母亲猛然觉醒——上当了!敌人是想利用混乱,在不明群众慌乱之时,相互拥挤,脚踏……置她于死地,她挣扎地要爬起来,突然,"砰!砰!砰!"三声枪响划破夜空。人群迅速离散,祠堂内恢复了短暂的寂静。母亲却心跳如鼓,她知道,是更明同志在关键时刻开枪威慑,才吓跑了那些顽固不化的地主、恶霸。敌人的计划没有得逞,母亲的背脊已被冷汗浸透……接下来,是迅速撤离这个村庄,还是先住在老百姓家里,等到天亮再走。母亲考虑到如果马上就出村,在途中可能再次遭到敌人的袭击。最后决定留下来天亮再走。</p> <p class="ql-block">1949年 谭秀华(右一)罗航(右二)何少霞(后排)与战友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1949年8月的一天,作为中共高明县委区委书记的母亲,在距离更楼圩五六里的横村一间祠堂内召集妇女工作会议,共计有三十多人,传达落实上级关于妇运工作的指示。午饭后,准备下午继续开会。突然,远处放哨的同志跑来报告,国民党一支部队正从宅梧方向袭来,现距离横村仅有四、五里路程,母亲立刻组织、指挥大家撤退。当她们越过村前的一片田野,往蛟塘村方向的山上跑,刚爬到半山腰。敌人已经追到了山脚,并发现了她们,用机枪向上山猛烈地扫射,情况十分危急。她们都是一些妇女同志,大多数人都没有配备武器,只有几个民兵带着长枪进行护卫,她们拼命地往山上爬,翻过山背往白石村方向跑,到达一个山坳,确认敌人没有追上来,便稍做休息,大家却发现母亲怎么没有跟上来,这时,后来赶上来的同志说:有一名刚从香港回来,名字叫杨霜的女同志,身体较胖,累得晕倒在山坡,华姐(大家亲热的称母亲为华姐)赶紧把她扶起来,并十分吃力地扶着她向前行,眼看敌人马上就要追上来了,华姐一手搀扶杨女,一手拿着短枪,准备时刻和敌人拼命……还好,最后敌人不知虚实,不敢贸然再向前追了,她们终于脱险了。三十多年后,革命前辈张凌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华姐临危不惧,英勇救护同志的革命精神深深地教育、激励着我们。大家都下决心学习华姐,不怕牺牲,誓死不当俘虏。”</p> <p class="ql-block">1983年谭秀华(前排右二)应邀参加高明党史办召开的老干部座谈会</p> <p class="ql-block">  母亲晚年在她写的回忆录中,对这段难以忘怀的经历做了总结和反思,并告诫后人:在胜利中,不要头脑膨胀 ,轻敌麻痹,时刻要保持高度的警觉。在逆境中,也不要失去信心,要坚定信念,对未来充满希望。</p><p class="ql-block"> 谢谢您的阅读!</p><p class="ql-block">参考资料:</p><p class="ql-block">1.谭秀华1989年撰写《我的回忆》。</p><p class="ql-block">2.广东中共高明党史研究室《高明党史资料》第二辑,张凌: 横村撤退——谭秀华事迹点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