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相遇

幽咽泉流

<p class="ql-block">李白的【上阳台帖】</p> <p class="ql-block">我常说,人生的轨迹就像抛出去的石子,是生殖细胞相遇的那一刻就决定好的。于是,谁与谁相遇、什么时候相遇、相遇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都是命中注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普通人的相遇,都像落入大海的雨滴,无声无息、无影无踪、销声匿迹;大人物的相遇,就像核裂变,惊天动地,威震四海,永远回响。比如老子与孔子的相遇;李白与杜甫的相遇;朱熹与陆九渊兄弟的相遇;施莱登与布朗的相遇;施旺与施莱登的相遇等,都注定要成为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老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老子与孔子一生有四次相遇。老子前571年出生,孔子前551年出生。他们第一次相遇大约在前537年,老子可能还是周王朝的藏书史官,相遇地点在郕邑巷党的葬地。当时,孔子负责下葬事宜,棺椁刚进入墓道时发生了日食,老子让孔子停柩,靠在墓道右侧,等待日食过后再进行安葬,这应该是一次不期而遇;第二次相遇,大约是前517年,地点在洛都,孔子适周,问礼于老聃,史称“适周问礼之会”,这次老子阐述了“上善若水”的思想,指出水的德行最接近于“道”;第三次相会,大约是前503年的宋地,孔子欲藏书周室,在弟子仲由(字子路)的伴随下,前往宋地拜访归居故里的老子。这次,孔子与老子讨论了仁义的概念,老子表达了对仁义的不同看法,认为过度宣扬仁义会导致虚伪;第四次会面大约在前501年,地点还在宋地。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孔子至宋“闻道”,所“闻”不是“天道”“地道”“人道”,也不是“周道”“宋道”“阴阳之道”“君子之道”等,而是老子之《道》。孔子向老子请教关于“道”的理解,老子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了指导,并强调了顺应自然的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孔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李白、杜甫一生三次相遇,第一次相遇是在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夏天,杜甫科举失利,李白因得罪杨贵妃和高力士,刚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二人在人生低谷时,在洛阳不期而遇,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别是,遂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省开封市、商丘市一带)共同求仙访道。同年秋天二人如约来到梁宋。这次,他们还遇到了同样怀才不遇的边塞诗人高适。三人看名山、访胜迹、饮酒作诗,快乐无比。他们游历王屋山阳台观时,李白乘盛兴写下著名的《上阳台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李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杜甫</p> <p class="ql-block">《上阳台帖》是李白唯一一副传世书法真迹,纸本纵28.5厘米,横38.1厘米,草书5行,共25字,用白麻纸书写。其内容为:“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上阳台帖》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国家“一级甲等”文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第三次相遇是天宝四年(745年)秋,相会于东鲁,分别于鲁郡(今山东兖州)。相会其间,两人寻访隐士高人,同行共眠、互相酬唱。此次分别后,杜甫吟诗一首,名曰《赠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朱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接下来说说“鹅湖会”。“鹅湖会”是南宋时期朱熹与陆九渊兄弟之间的一场哲学辩论会。“鹅湖会”发生在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的信州鹅湖寺(今江西铅山县境内)。“鹅湖会”由吕祖谦发起,旨在调和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之间的理论分歧。朱熹主张“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即只有先多读书,多观察、研究、总结事事物物,才能在博的基础上归结到精深的道理上来。陆九渊主张“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反对先在外界的事事物物上做穷理之工夫,强调要先体认本心,去此心之蔽,先学做人,后由人及事,再扩散到事事物物中去。结果,双方不欢而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陆九渊</p> <p class="ql-block">“柏林会”是怎么回事?“柏林会”指的是催生了细胞学说的施莱登与布朗,施旺与施莱登在柏林的两次相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施莱登,1804出生于德国汉堡的医生家庭。中学毕业后,在海德堡大学攻读法律,并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回家乡从事法庭律师工作。他傲慢、暴躁、反复无常,精神长期忧郁,企图自杀。之后,进入哥廷根大学学习医学,后又进入柏林大学学习植物学。施莱登的叔父赫克尔是一位植物生理学家,和罗伯特·布朗,即“布朗运动”的发现者是好朋友。在柏林逗留其间,赫克尔把施莱登引荐给布朗,布朗给施莱登讲植物学,并希望施莱登研究植物胚胎。在布朗的影响下,施莱登迷上了植物学,后来果然成了植物学,并成为创始“细胞学说”第一人。像施莱登这样一个精神和感情上的“跛子”,能够成为一名杰出的科学家,不可否认,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与布朗相遇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施莱登</p> <p class="ql-block">施旺,另一个细胞学说创立人,比施莱登小六岁,是一位金匠的儿子。1810年12月7日出生于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诺伊斯,父亲是一名金匠。施旺虽从小品学兼优,尤其数学物理方面颇具天赋,但性格懦弱,缺乏自信。1826年,16岁的施旺离开故乡,到科隆的耶稣教会学院学习宗教。在这里,施旺接触到了很多关于人与自然的故事,这些故事使他为之着迷,以至于使他在1829年离开教会学院进入德国波恩大学学医。在这里,他不仅听了约翰内斯•弥勒(J.P.Muller)的生理学课程,还当上了弥勒的实验助手。1831年,他读完医学预科课程,获得了医学学士学位,同年秋天,到维尔茨堡学习临床医学。1833年4月,又回到柏林大学听弥勒讲授解剖生理学。从弥勒这里,施旺知道了植物学家施莱登。1834年,施旺在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的7月26日通过了国家级考试,正式成为弥勒的助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838年10月在柏林的一次聚会上,施旺与施莱登会面了。尽管两人性格不同、宗教信仰有差异,但他们对细胞的认知观点完全一致,因此,二人一拍即合,很快成了好朋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次会面,施莱登把未公开发表的《植物发生论》论文中有关植物细胞结构的知识和细胞核在细胞发育中的重要性告诉了施旺,施旺深受启发,马上投入到细胞学研究中。这次相遇,施旺使细胞学说有植物界扩展到了动物界,完善了“细胞学说”,成了动物细胞学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施旺</p> <p class="ql-block">伟人与伟人的相遇所激发的力量,如海陆变迁催生出的一座座高山、一个个海洋,其中蕴藏的是留给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