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万寿寺古树</p> <p class="ql-block">万寿寺山门</p> <p class="ql-block">山门殿,明万历五年(1577)始建,中间为石雕穿堂券门,两侧有券式假窗。殿门上方悬挂"敕建护国万寿寺"匾额,署"顺治二年季夏立"款。殿两侧是卡子墙和影壁,影壁为撇山一封书式,壁身的四个岔角内饰宝相花。影壁座为青白石雕须弥座,与卡子墙基座相连。殿内两侧原有泥塑金刚力士像,今无存。</p> <p class="ql-block">此图为清光绪时期修缮万寿寺时所绘。近百只形态各异的红色蝙蝠飞翔于青天流云之间。红蝙蝠谐音『洪福』,整幅图案寓意『洪福齐天』</p> <p class="ql-block">鼓楼,明万历五年(1577)始建,清代重修。钟楼与鼓楼合称钟鼓楼。晨钟暮鼓,具有早晚报时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钟楼</p> <p class="ql-block">幡杆,位于山门殿北两侧,通高11.7米,用于悬挂幡幢。幡杆竖立于须弥座上。须弥座为六棱形,雕莲瓣纹、云龙纹,为明代遗存。</p> <p class="ql-block">蜜蜂上背</p> <p class="ql-block">古楸树,紫葳科梓属,树龄约360年。楸树每年5月至6月开紫色花朵,树龄可达千年,寓意长寿富贵。楸树与槐树、柏树同栽,寓意"千秋百代""春秋万代"。</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明万历五年(1577)始建,清代重修。殿内正面原供奉弥勒菩萨像一尊;东西两旁原供奉四大天王像。弥勒菩萨像后原供奉护法韦驮尊天像。乾隆十六年(1751)御赐前首匾额"行住坐卧",后首匾额"功德无边"。均无存。</p> <p class="ql-block">万寿寺始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历经明清两朝的兴修、扩建,形成了集寺院、园林、皇家行宫于一体,中、东、西三路建筑相毗邻的大型古代建筑群。</p><p class="ql-block">长河两岸,曾古刹林立,万寿寺是建筑规制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一处。走进万寿寺,历史的年轮仿佛在殿堂、碑石、古松间缓缓回转,向人们述说着鲜为人知的从前……</p> <p class="ql-block">万寿寺始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由万历皇帝的母亲慈圣皇太后带头捐资修建。寺院选址于西直门外,长河北岸,广源闸西侧。万历皇帝亲赐匾额"护国万寿寺",内阁首辅张居正为其撰写碑文。</p><p class="ql-block">初建成的万寿寺,殿阁、廊庑、方丈、庖、福规制完备;寺中藏经阁内贮藏万历皇帝御赐的佛教经典,寺院事务由宫廷内官监主持,管理僧人嗪经焚修;寺后田庄果园占地九顷七十亩;与寺隔河相望的紫竹禅院为万寿寺下院。</p><p class="ql-block">万历三十五年(1607),永乐大钟由汉经厂迁至万寿寺。大钟曾悬于万寿寺东路的大钟楼内,成为明代万寿寺的重要标志。</p> <p class="ql-block">清代,万寿寺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吉祥、福瑞的嘉名而受到清皇室的重视,历经康熙、乾隆、光绪三朝的重修、扩建,规模远超明代,成为自昆明湖向东,长河沿岸僧庐梵刹之首。</p><p class="ql-block">顺治二年(1645),皇帝为万寿寺赐匾"敕建护国万寿寺"。康熙二十五年(1686)万寿寺西路增建皇家行宫。在康熙皇帝六旬万寿庆典之时,万寿寺成为畅春园至神武门沿途一处重要的祝寿点景。</p><p class="ql-block">乾隆十六年(1751)和二十六年(1761)为迎接崇庆皇太后六旬、七旬寿诞,万寿寺再次得到了翻修与扩建,并成为一处祝寿的定例场所。清末,慈禧太后喜欢乘船去颐和园,行船至广源闸时,也常在万寿寺礼佛,在西路行宫中休憩。</p> <p class="ql-block">泥塑长寿佛像,清光绪(1875-1908)原供奉于万佛楼中。佛像原施金粉,现大多脱落。每尊小佛像头戴佛冠,身披璎珞,手捧宝瓶,结跏趺端坐于莲台之上。</p> <p class="ql-block">万佛楼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原一层称三圣殿,二层称千佛阁。光绪时失火,后为迎慈禧太后六旬寿诞而重修,并增加了泥塑长寿佛像的供奉。因此,到了清末民国时期,整座楼俗称为万佛楼。</p> <p class="ql-block">自十九世纪中叶,清政府陷入内忧外患之中。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苏州街一并遭到焚掠,万寿寺西路行宫中的珍贵文物也被洗劫一空。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万寿寺中一些佛像被士兵们扔到长河中。1911年清王朝覆灭,万寿寺作为皇家寺院的功能宣告结束。民国时期,政局动荡、战乱四起,寺院房舍被占用,先后被当作战俘营、学校、疗养院、收容所等。</p><p class="ql-block">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政府对万寿寺僧人给予了关照。1957年万寿寺的最后一任住持将寺院交由政府部门管理,结束了其作为宗教场所的历史。1958年至1976年间,寺院中多数佛造像被陆续拆毁。在文物管理部门的力争下,万寿寺的主体建筑得以保存。</p> <p class="ql-block">万寿寺老照片</p><p class="ql-block">1979年万寿寺作为保存较为完整的清古建筑群,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北京艺术博物馆正式成立。博物馆本着"边修缮、边开放"的原则,将寺院局部对外开放,并将寺中的部分房舍改建为文物库房与展厅,举办各种展览,接待来自国内外游客的参观。2006年万寿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2018年至2022年,万寿寺开启了新一轮的修缮工程,对中路建筑进行大规模修缮;对西路行宫建筑进行修缮规划;对东路的棚户进行腾退清理,并开展考古发掘工作,摸清了万寿寺东路遗址的保存状况、布局、规模和形制等基本情况,为今后的保护与展示工作提供科学依据。</p> <p class="ql-block">这里曾贮藏经典,高悬巨钟;这里曾千僧诵经,为皇太后祝寿;这里曾见证了清王朝的衰落;</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古寺历经沧桑、几经沉浮。当今,为更好地保护利用历史文化遗产,万寿寺作为北京艺术博物馆馆址向公众开放,宛如一颗明珠镶嵌于北京历史文化的长河之上,绽放着璀璨之光。</p> <p class="ql-block">安心竟殿,明万历五年(1577)始建,为慧日长辉殿的西配殿,原与东配殿统称罗汉殿。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配殿内的十八罗汉像移进正殿。清乾隆十六年(1751),御赐西配殿匾额"安心竟","安心竟"一词出自慧可与达摩师间的一段对话,可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祖曰 :"我与汝安心竞。"现悬匾额为2015年复制。</p> <p class="ql-block">藤缠树</p> <p class="ql-block">乾隆十六年御制敕修万寿寺碑 </p><p class="ql-block">乾隆十六年(1751)敕立,两通石碑分列于慧日长辉殿前东西两侧。其中东侧碑阳书汉、满文,西侧碑阳书蒙、藏文,乾隆皇帝亲撰碑文,记录了重修寺院的原委,表达了对母亲的崇敬之意。两通石碑的碑阴分别书乾隆御题诗。</p> <p class="ql-block">藏传佛教,指我国藏族地区"和经藏族地区传播并影响到其他地区的佛教,目前主要流行于今我国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及青海、甘肃、四川和云南部分地区。公元 7 世纪初,佛教正式传入青藏高原,经过1300余年的传播与发展,形成了独具高原民族特色的藏传佛教。</p><p class="ql-block">佛教造像是藏传佛教艺术中最为璀璨夺目的艺术形式,以题材丰富、造型复杂、风格独特和工艺讲究等鲜明特点而著称于世,凝聚了我国蒙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辛劳汗水,全面展现了蒙藏民族特有的宗教追求、审美情趣和雕刻技艺,充分见证了藏民族自古以来与祖国内地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艺术交流,是藏传佛教和蒙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是藏传佛像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藏族艺术家们在印度、尼泊尔等外来艺术形式基础上,进一步融入藏民族文化和审美因素,创作出前所未有的、具有鲜明藏民族审美特色的艺术模式,实现了外来艺术与西藏本土艺术的完美融合。汉藏艺术双向交流,成为当时佛像艺术发展的主流趋势。</p> <p class="ql-block">佛是印度梵语的音译简称,全称"佛陀",是圆满觉悟诸法事理、了了分明的一切智人。在藏传佛教中,佛是最高的尊神。佛的造型必须具备"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合称"相好",体现着佛身体的种种美妙,这是古印度人在塑造释迦牟尼佛形象时确定的形象特征,后来成为塑造一切佛像的基本模式。在藏传佛教中,佛陀的形象除了具备"三十二相"和"八十种好"的庄严妙好比丘形象外,还有着菩萨装束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菩萨是印度梵语"菩提萨唾"的音译简称,意译为"觉有情",在佛教诸神中地位仅次于佛。其形象为在家居士装束,头戴花冠,身披天衣绸裙,周身饰璎珞珠宝。</p> <p class="ql-block">明代宫廷造像款识 </p><p class="ql-block">明代宫廷造像具体指明代永乐和宣德两个时期宫廷制作的藏式佛像,主要用于赏赐当时乌斯藏(明代对西藏的称呼)上层僧侣,为朝廷推行的宗教笼络政策服务。明代宫廷造像融汉藏艺术于一体,造型规范,风格纯熟,做工精细,用材讲究,既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又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是当时汉藏民族团结友谊的重要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佛母,意为诸佛、菩萨之母。但这个"母"不是指人,而是喻指佛、菩萨的智慧,因为人世间母亲的功德最大,能生儿育女,繁衍后代,所以佛教用以比喻智慧能生诸佛。佛母的形象在《造像量度经》中有专门的规定:"其像作十六岁童女像"、"面形如芝麻"、"衣服庄严同菩萨像"等。造像全身菩萨装束,宽胸圆乳,细腰软腹。</p> <p class="ql-block">祖师,依照佛法实践而获有成就的佛教高僧,被后世尊为祖师。藏传佛教认为祖师上与诸佛智慧相通,下能引导众生证入佛道,所以受到藏传佛教各教派的普遍尊崇。祖师造像完全仿其在世时形象塑造,形象生动传神。</p><p class="ql-block">镀铜金宗喀巴大师像,明(1368-1644)</p><p class="ql-block">高84厘米,北京艺术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密修本尊专指密宗无上瑜伽部修习的本尊,是藏传佛教中特有的一类神祗(音qi),有单身和双身等不同的造型。双身本尊俗称"欢喜佛",其中主尊父体称本尊,主尊拥抱的母体称明妃。这类神像表现的是佛教的一种宗教思想和哲理,父体代表方便,母体代表智慧,两者合一即寓意方便与智慧双成,象征着佛教的最高谛理和修行境界。</p><p class="ql-block">铜镀金胜乐金刚像,清(1644-1911)</p><p class="ql-block">高47.3厘米,北京艺术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护法神是专门保护佛法的一类神祗(音qi),也是藏传佛教中数量最多的一类神祗。其来源十分复杂,分别有印度、中国西藏、蒙古和中原地区的神祗进入护法行列。此类神祗以忿怒相居多,造型奇特,形象阴森恐怖。</p> <p class="ql-block">祝延万寿殿,明万历五年(1577)始建,为慧日长辉殿的东配殿,原与西配殿统称罗汉殿。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配殿内的十八罗汉像移进正殿。清乾隆十六年(1751),御赐东配殿匾额"祝延万寿"。现悬匾额为2015年复制。</p> <p class="ql-block">汉传佛教,指历史上流行于我国汉族地区和经藏地传入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佛教,又称汉语系佛教或汉地佛教。佛教于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佛像艺术亦随之传来,东汉中晚期我国正式开始了造像活动,由此揭开汉传佛像艺术发展的序幕。佛像艺术作为一种外来艺术形式,经过我国千百年社会的不断熔铸和改造,逐渐脱离印度文化的色彩,向着中国民族化的方向发展:南北朝造像轻盈飘逸,隋唐造像典雅端庄,宋代造像写实自然,明清造像趋于程式化,最终都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虽然佛像艺术整体呈衰退之势,渐流于浅显与媚俗,缺乏内在的精神力量,但大多数造像仍能给人雍容华贵、端庄慈祥的艺术感受。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与佛教发展的水平和面貌。</p> <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是印度梵语的音译,汉译为"能仁寂默",其中"释迦"意为"能仁",意思是能以仁慈之心怜悯一切众生,它同时也是种族名,属于古印度四种姓中的刹帝利种姓;"牟尼"意为"寂默",意思是心净无垢,湛然不动,合起来的意思就是释迦族的圣人,为古印度人对佛祖的尊称。公元前六世纪,他诞生于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二十九岁出家,三十五岁成道,说法四十五年,八十岁涅槃,为佛教创始人。其艺术形象有诞生像、苦行像、成道像、说法像、旃檀佛像、禅定像、涅槃像等多种。</p><p class="ql-block">铜释迦牟尼佛像,清(1644-1911)</p><p class="ql-block">高36.6厘米,北京艺术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据佛经记载,辅助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的有八大菩萨,按《八大菩萨曼茶罗经》分别是观世音菩萨、弥勒菩萨、虚空藏菩萨、普贤菩萨、金刚手菩萨、文殊菩萨、除盖障菩萨、地藏菩萨。在八大菩萨中,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和地藏菩萨又称四大菩萨,分别代表佛的四种不同的功德:观音菩萨代表佛的慈悲,文殊菩萨代表佛的智慧,普贤菩萨代表佛的践行,地藏菩萨代表佛的愿力。随着佛教在我国的不断传播与发展,到唐朝时形成了以四大菩萨各主一座名山的四大佛教圣地,即观音菩萨道场浙江省普陀山、文殊菩萨道场山西省五台山、普贤菩萨道场四川省峨嵋山和地藏菩萨道场安微省九华山。</p><p class="ql-block">铜漆金观音菩萨像,明(1368-1644)</p><p class="ql-block">高24.5厘米,北京艺术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明铜漆金文殊菩萨</p> <p class="ql-block">明铜地藏菩萨像</p> <p class="ql-block">明铜普贤菩萨像</p> <p class="ql-block">观音菩萨全称"观世音菩萨",是印度梵语的意译名称,为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据佛经记载,观音菩萨能随时观照众生悲苦之声而及时寻声解救,济世悲心无量,正因为如此观音菩萨成了佛教大慈大悲的象征。同时,中国文化也对观音菩萨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不仅在外在形貌上为她烙上了鲜明的汉民族审美印记,而且在内在精神上注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新鲜血液,赋予了中国传统的思想道德观念。千百年来,观音菩萨一直受到我国各民族和各阶层人民的普遍青睐,成为拥有信徒最多,影响最大的菩萨。在我国民间,最为流行的是三十三种观音。</p><p class="ql-block">明铜圣观音菩萨像</p> <p class="ql-block">德化窑杨枝观音菩萨像 清(1644-1911)</p> <p class="ql-block">德化窑送子观音菩萨像 明(1368-1644)</p> <p class="ql-block">罗汉是梵语"阿罗汉"的简称,意译有杀贼、无生、应供三种含义,其中杀贼是杀尽烦恼之贼,无生指解脱生死,应供是应受天上人间的供养,是佛教声闻乘追求的最高目标。罗汉形象多为出家比丘相,常见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和五百罗汉,一般成组供奉,单独供奉较少。</p><p class="ql-block">寿山石罗汉像一组 清(1644-1911)</p> <p class="ql-block">护法神是指保护佛法的一类神祗(音qi)。他们掌管着一方天地,守护着佛法。佛教产生后,为了宣扬其"佛法无边",将原本佛教以外的神衹不断的吸收进来,结合着佛教深厚久远的因缘,给与他们新的身份和功用,从而成为佛教中的护法队伍。</p><p class="ql-block">铜关公像 明(1368-1644)</p> <p class="ql-block">四大天王又称四大金刚,是佛教护法队伍中影响最大的四位天神。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和北方多闻天王。他们的神像通常一起出现在庙宇中天王殿内,左右各二,以各自主管的方位分别站立在佛教寺院的殿堂中护持佛法。</p><p class="ql-block">铜镀金持国天王像,明晚期(1368-1644)</p> <p class="ql-block">慧日长辉殿,明万历五年(1577)始建,原称"大延寿殿"。大殿庑殿顶,面阔五间,建于月台之上。 清雍正十一年(1733)御题匾额"慧日长辉"。乾隆皇帝首次进入万寿寺时,为大殿题写匾额"法云常住",两匾额曾一同悬挂于大殿门首,两匾均无存。现大殿外悬挂的"慧日长辉"匾为2013年复制。</p> <p class="ql-block">大殿内正面供奉的三世佛像,为清初造像风格:中为释迦牟尼佛像,东为药师琉璃光佛像,金工艺制作。大殿背面为清代彩绘泥塑自在观音西为阿弥陀佛像,三尊佛像木骨泥胎,并使用泥菩萨像,结半跏趺坐于山岩之上,周围饰有南海碧波。康熙二十年(1686),东西两侧配殿中的泥塑十八罗汉像被移入正殿,分列于大殿两侧,这十八尊罗汉像姿态各异,身着袈裟使用拨金工艺制作。殿内金柱悬挂的楹联为乾隆十六年(1751)御题"戒慧光中烟云皆般若,清凉界外花石尽真如"。</p><p class="ql-block">1958年至1967年间,大殿作为库房,堆放的大量物资将造像遮盖,使其得以保留,成为万寿寺中唯一一处保存了清代供奉原状的场所。</p><p class="ql-block">毗卢遮那佛像,这尊佛像头戴五佛冠,两手于胸前结最上菩提印,结跏趺端坐于千叶莲座之上,莲座的每一莲瓣上均雕刻有一尊小释迦佛,共一千尊。整尊造像体量硕大,工艺精湛,保存完好,体现出明代造像的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观世音菩萨像</p> <p class="ql-block">石供台,此供台仿须弥座造型,满饰各种花纹:顶面一周满饰缠枝莲纹,中为簇六填花毯路纹;正面主纹饰为高浮雕胡人献宝,上下各有多层辅助纹饰,由上至下分别为云鹤纹、莲瓣纹、缠枝莲纹;两侧面主纹饰为高浮雕狮子纹:背面主纹饰为高浮雕麒麟纹。其中狮子、麒麟、胡人的形象为明代早期风格,雕刻精美。</p> <p class="ql-block">普度群生殿,万寿阁的西配殿,明代称达摩殿。清乾隆十六年(1751)御赐西配殿匾额"普度群生"。</p> <p class="ql-block">广大圆满殿,万寿阁的东配殿,明代称韦陀殿。清乾隆十六年(1751)御赐东配殿匾额"广大圆满"。</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平面导览图</p> <p class="ql-block">万寿阁,明万历五年(1577)始建,称藏经阁、宁安阁,原为贮藏经书之所。清乾隆时期改称万寿阁,赐匾"欢喜坚固",并在万寿阁内设围屏、寿联以备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1937年4月27日,万寿阁因用电导致火灾,付之一炬。现建筑为2003年在原址复建。</p> <p class="ql-block">大禅堂,明万历五年(1577)始建,清代重修。原为寺内住持讲经说法及僧人坐禅之处。</p> <p class="ql-block">万寿寺后院</p> <p class="ql-block">乾隆御碑亭 </p><p class="ql-block">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建。黄琉璃瓦重檐八角攒尖顶,为万寿寺首次出现黄色琉璃瓦的建筑。亭内立有乾隆御制满、汉、蒙、藏文合璧碑一通,高3.96米。碑文内容为"重修万寿寺碑记",记述了乾隆皇帝为母亲庆祝七旬万寿盛典而扩建万寿寺的过程。亭内汉白玉地谩饰寿山福海图,藻井饰有五福捧寿图及仙鹤图。</p> <p class="ql-block">古树留石,堆砌假山的原为太湖石,乾隆三十五年(1770)皇帝下令将部分太湖石拆卸,以青山石填补。此石因被树根环抱而留下,是假山上仅存的太湖石。</p> <p class="ql-block">无量寿佛殿,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建。殿内原供奉铜漆金无量寿佛立像一尊,今无存。现置渗金多宝铜佛塔,为明代天启年间所铸。塔身有佛、菩萨、罗汉、诸天等四百余尊雕像,造型生动,铸造工艺精湛。</p> <p class="ql-block">太阳出来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