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焦作城东,有一古村名曰“墙南村”,这里深藏着一座千年古城遗址一一“山阳故城”,以及被誉为“中国第一城隍庙”的“墙南城隍庙”。墙南村隶属于焦作山阳区新城街道,因位于汉代山阳城城墙之南而得名,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p> <p class="ql-block">近日暂居马村,闲暇之余,我骑电动车探寻“中国第一城隍庙”。从马村出发,沿建设路向焦作市区方向驶去,跨过南水北调渠大桥后不久便是中原路,这条贯穿市区东部的新修大道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等过红绿灯后,我继续前行过了中原路口,建设路右手边是古山阳城遗址,左手边则是墙南村。我往西骑行几百米,在一个可以左转的地方进入建设路南侧,穿过汽配、汽修等门店间的小巷,入口处有一座“城隍妙里”的牌坊。按导航指引,我南行不久,右手边又是一条小巷,入口处有“无极巷”的门头,巷内便是墙南村的城隍庙。</p> <p class="ql-block">进入无极巷不久,便来到一个小广场,三桅旗杆矗立于广场中央。坐南朝北的“妙音城隍”大戏台与坐北朝南的墙南城隍庙遥相呼应,这里便是号称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城隍庙的地方。传说公元前205年楚汉相争,刘邦被困荥阳,大将纪信献策,因其与刘邦形似,纪信穿上刘邦衣服向项羽投降,刘邦趁机逃脱,纪信却被项羽活活烧死。刘邦逃至山阳城后,为答谢纪信的忠诚,建了一座简陋的城隍庙,封纪信为城隍,并下令全国建造城隍庙,并塑像让纪信世享香火。</p> <p class="ql-block">我眼前的墙南城隍庙规模虽不大,却斗拱飞檐,古香古色。正门三开间,两侧耳房上加盖亭子,似为钟鼓楼。城隍庙大门两边红纸黑字书写着“恶过吾门胆自寒,善来此地心无愧”的对联,应是春节时所贴。两侧功德碑过于醒目,与环境不太协调。进入庙内见杂物堆放,功德碑排列不整,规划与管理似乎有待加强。</p> <p class="ql-block">我穿过山门,来到第二道门,门头上“城隍庙”三个金色大字的匾额熠熠生辉。进入二进院,左右两侧各是三间厢房,西厢房为“奶奶殿”,东厢房为“十大阎君殿”。我参观了奶奶殿后又进入阎君殿,见殿内除十大阎君塑像外,中间端坐的是手执宝珠和锡杖的“地藏王菩萨”。十殿阎王起源于古代印度佛教,道教吸收后结合本土文化,赋予其人格化特征,掌管地狱审判,职责是惩罚与轮回。在墙南城隍庙内,地藏王菩萨与十殿阎王一并供奉,实属少见。</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奶奶殿”和“十大阎君殿”,我继续前行,见廊下有信女叠元宝,几位香客进入城隍殿烧香祭拜。城隍大殿三开间,左右各有一间“地母殿”和“财神殿”的配殿。我先浏览左右配殿后便进入城隍大殿,见墙角几位信女正在叠元宝,是否在为清明上坟准备?殿内城隍爷身穿龙袍,头戴皇冠,端坐于大殿之上,气势非凡。殿门口展示着焦作市文物局(2014)74号文件,提及墙南城隍庙始创于汉代,虽历经多次重修,但一九四六年毁于兵燹,现仅存遗址和部分石刻,其历史文化价值重大。</p><p class="ql-block">有碑刻为证,有官方备书,看起来墙南城隍庙真可能是中国第一座城隍庙,不过如今虽新修庙宇,但往日风光不再,香火不盛,令人唏嘘不已。</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大殿准备离开时,回头看见东。厢房“十大阎君殿”前斜靠着一块镌刻着“城隍赋”的石碑。我近前掀开覆盖的铁皮,碑文显现:“黄河之畔,太行之阳,河朔故城,又名墙南。山阳文化,两千余年,几经辉煌,几经磨难。城隍庙宇,庙北面南,前有山门,后有大殿,壮观雄伟,百姓朝拜,沧桑日月,毁于一旦。城隍子孙,忧记心田,重修城隍,雄心不变,廿一世纪,奥运之年,盛世正逢,原址重建……”这是二OO九年九月十六日墙南村民重修城隍庙的纪念碑。石碑斜靠墙上不知何故,令人感叹。我继续往外走,从里往外再看城隍庙山门,两侧有步道斜梯,我便爬上去看看,原来山门两侧耳房上边的亭子里,一侧置鼓,一侧挂钟,妥妥的钟鼓楼。下了楼梯,出了山门,我觉得虽庙宇不大,但样样俱全,总体来说不失精致,应加强管理,扩大宣传,为焦作文旅发展贡献力量,<span style="font-size:18px;">打响“中国第一城隍庙”的名头。</span></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墙南城隍庙,我不禁思索,历史上有多少忠勇之士在百姓心中留下美名,家国情怀是民族传承发展的根基。纪信对刘邦忠心耿耿,刘邦得天下后首先追祀纪信为忠佑公,并封他为都城隍;接着将纪信家乡从阆中分离出来,设县赐名为安汉,以表彰其功绩;第三是命令各郡县建城隍庙,供奉纪信尊像。</p><p class="ql-block">城隍神话起源于古代对城池保护神的祭祀,最初为水沟神,后演变为城市保护神,刘邦的举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给城隍封神的举动,城隍也第一次被以人格化的形象成为城市的守护神。也因此,纪信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隍神,是中国各地城隍的鼻祖。位于山阳城城墙之南的墙南村,有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隍庙也不足为奇了,尽管看到的不是原装,但游一游也足以慰平生了。</p> <p class="ql-block">回家路上,走到建设路和中原路交叉口的西北角,在一片荒芜的土丘前有一块“山阳故城”的文物保护碑。绕到碑阴处见碑文记载:“山阳故城位于焦作市山阳区新城办事处墙南村,城墙周长约5000米,是以汉代遗存为主的古城墙,面积2.5万平方米。城墙始建于商周时期,从汉代到北齐一直为山阳县治所。”“目前西城墙、北城墙、东城墙保存较好,南城墙破坏严重。故城遗址平面呈不规则方形,北城墙长约1850米,东城墙长约1350米,西城墙长约1000米,南城墙遗址残缺较大,西城墙段保存最好。城墙高出地面4-6米,为层层夯土夯筑而成,每层厚10-15公分,夯窝明显。山阳故城城垣底部宽60-65米,为我国县级最宽底部古城墙。山阳故城于1963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有墙南村,自然也有墙北村。离开这段残垣断壁我沿中原路折返马村,在下穿铁路立交桥前右转,陷入记忆的褶皱一一那条被岁月啃噬得崎岖泥泞的乡道,正是早年马村人奔赴山阳城的“光明路”。继续前行不远便是原来的墙北村,这个因山阳城方位得名的村落,北面枕着焦新铁路的旧单轨,铁轨上褐红的锈迹如同凝固的血脉,延伸向当年我从马村回修武老家坐火车的那座四等小站。</p><p class="ql-block">星移斗转,时过境迁,如今墙北村也拆迁新建,瓦砾成堆,空地里油菜花开。昔年绿皮火车的汽笛声早已消散在太行山麓,唯有运煤的货列偶尔惊醒沉睡的轨道,原来的那个四等小站仍然屹立在空旷的原野。故地重游,感慨万千。岁月流逝,带走了金色的童年;触景生情,唤醒了尘封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二〇二年三月二十八日于马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