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父亲拍摄的照片中看历史(四)

Quanmin

<p class="ql-block">  平门,是张家口人非常熟悉的一个地方,位于张家口市桥西区古宏大街、西沙河大街与西坝岗路交汇点稍北处。 公交集团2路公共汽车的始发站就设在此处。1934年,为了防止日寇西进侵占张垣(张家口市),时任察哈尔省政府主席宋哲元主持修建了张垣(张家口)军事防御工程,其中一段:沿西太平山南麓随山坡走向修建了防御城墙及关卡,取名“平门”,想必是取保一方平安之意。至今山坡上还遗存着一段完好的石头城墙和地堡,上面的射击孔清晰可见。</p><p class="ql-block"> 早在民国6年(1917年),张家口通往蒙古库伦(乌兰巴托)的汽车运输道路修建开通,民国政府为此路冠名为“张库邮电汽车路”,这条路的起始点就在平门处。经万全膳房堡、上神威坝到张北这段线路,是由西北汽车处在民国7年(1918年)勘察选用的,现仍为国道的一段。</p><p class="ql-block"> 平门,作为张家口市的一个地标点,随着城市改造道路拓宽,于1967年被拆掉(此时间存疑)。大约在1953年夏初之季,我父亲拍摄了张家口运输公司的卡车和马车经过平门时的几幅照片。公司在平门附近设有安全检查站,无论是汽车还是马车经过平门上坝时,都要进行安全自检和接受专业安全人员的检查。 </p> <p class="ql-block"> 图1</p> <p class="ql-block"> 图2</p> <p class="ql-block"> 图3</p> <p class="ql-block">  从以上三幅照片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平门这座纯石头建筑物内外的样子。从图2可以看到平门外形与城墙的关系。图3 是平门内侧和门洞局部的影像。(照片中的卡车是原民主德国依法汽车厂生产的IFA牌H3A型柴油卡车,载重3.5吨,1953年进口。)从图1、图2可见:平门匾额上刻有遒劲有力的两个大字“平门”,极可能是宋哲元的手书,如今这块石匾不知流落何处。见图4</p> <p class="ql-block"> 图4</p> <p class="ql-block">  平门建成时,门楼的平台上还建有一座两层的碉楼,后来不知何故拆掉,以致很多人不知道平门顶上还建有碉楼,因此还引起历史爱好者的一番争论。具体情况请参阅乔彦军教授发表在《文旅张家口》上的文章 “这就是张家口的平门”。</p><p class="ql-block"> 在平门留影的这两辆卡车(图1),是侵华日军战败遗留下的丰田牌载重量2.6吨的卡车。丰田卡车是五十年代初张家口运输公司拥有数量最多的主力运输车型。从父亲遗留下的资料得知,前车号1★60130的驾驶员姓名:刘永孝,助手姓名:郭来栓;后车号1★60044的驾驶员姓名:于春林,助手姓名:章锦。有意思的是,照片中汽车窗里的人并不是驾驶员,而是助手的影像。因为日本的交通规则是车辆靠左行驶,方向盘设在右侧,也称右舵车,助手是坐在左侧的,驾驶员的脸已经很努力贴近车窗了,但在照片中还是看不清楚。四、五十年代的卡车性能非常落后,车辆运行时必须有助手跟随,许多工作需要助手帮助驾驶员完成:如加注燃油、添换机油、加放冷却水。那时候还没有耐寒抗高温的冷却液,在冬季,早晨出车前必须给发动机冷却水箱中加入开水,促使机油升温软化,再用摇把插进发动机,摇动几圈后才能启动车辆。如遇电瓶亏电,只能依靠手摇启动发动机了,这是一项既耗费体力还需技巧的工作。收车后还要放掉冷却水,防止严寒天气把发动机冻裂。还有更换轮胎、捆扎货物等等脏累杂活儿,非常辛苦。当时规定,想做汽车司机必须先做助手,跟车两三年经过考试合格,取得实习驾驶员资格后,还要再跟师傅实习半年,经有关部门批准转正,才能成为正式驾驶员独立驾驶车辆。下图是我父亲收藏的一份资料, “1957年5月10号助手学习考试成绩单”。请张家口运输公司的后代们看看,是否有自己父辈的名字,他们曾经为国家的运输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  图2是张家口运输公司运送材料的专业马车队,关于运输公司专业马车的情况,待续篇详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