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大概念课堂教学评价一致性学习——嵌入式评价管理得当是否可以提升40%课堂效率?(专家文转载)

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研讨室

<p class="ql-block">哈佛大学研究表明,采用即时嵌入式评价的课堂,学生概念留存率提升40%。</p><p class="ql-block">空间结构的进化,构建“目标—过程—证据”三维坐标系:X轴:课程标准(预期目标) Y轴:学习历程(动态过程) Z轴:行为证据(立体画像)。</p><p class="ql-block">学生的评价时间从哪里来呀?</p><p class="ql-block">评价的度怎么把握呀?</p><p class="ql-block">评价的方式?打星?写评语?给分数?</p><p class="ql-block">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一个问题,评价的问题是我们接下来就要攻坚突破的一个问题。什么是评价?所谓评价就是依据一定的判断标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做出价值判断的一种行为。从对评价本身的定义来看,它得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置条件,就是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如果能够准确判断出学生的学习情况,一定要依托一个标准,那么这个标准是什么呢?标准不是说我们的评价量表,那个评价量表是我们使用的工具,我们评价的基本标准就是我们设定的教学目标。我上了一节课40分钟,我的出发点是教学目标。我的归宿点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达到了,课也就上好了。</p> <p class="ql-block">那么,评价什么时候评呢?那肯定不仅仅是上完之后到课的最后快下课5分钟, 10分钟之后同学们你们做题。我们看这个题目做对率是多少?这是一个阶段性的终结性评价的手段,这只是评价的一个方面。那么在我们上课的过程中,我们其实每时每刻都在评价。所以评价的定义是什么?评价及学习评价及改进评价及诊断以激励,也就是说其实最终教、学、评是一体的,就我们每干一件事的时候,我既在教,那同时学生在学,与此同时我在和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我就已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大致有所感觉,那就在评了,所以这个评没有专门的时间节点。过程性评价是随时发生的;过程性评价是一个阶段结束之后的;水平性评价就是我利用作业本。我们上午有老师说基础层的,拓展层的,迁移层的不同的作业。评价学生不同的水平,最终目的不是为学生打出一星两星三星来,不是最终的目的,还是用来帮助学生找出问题,不断的改进和优化。</p> <p class="ql-block">五个部分:</p><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为“中国梦”专题,系统思维统领,知识、思维、情境任务、政治认同等学科核心素养融为一体的教学评价一致性。</p><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为五个主题教育。系统思维统领,知识、思维、情境任务,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责任意识、健全人格等学科核心素养融为一体的教学评价一致性。</p><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为<font class="meipian-re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font>(读本),分为三个部分,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学习。</p><p class="ql-block">第四部分:热点专题。分为新质生产力等八个热点专题。设计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统领,体现情境知识等的综合性时代性,旨在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和高阶思维培育。</p><p class="ql-block">第五部分为生活情境/热点情境专题。以青少年成长,交往,融入社会为专题。体现生活性与实践性,旨在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和高阶思维培育,引导学习对象学会解决实际问题。</p><p class="ql-block">设计意图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统领作用,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高阶思维培育和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坚持系统思维统领课堂教学资源,坚持教学评价一致性。坚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为课堂教学变革方向,坚持知识理解、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有机统一,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要求。</p><p class="ql-block">建议仅供参考,多批评指正,谢谢。</p> <p class="ql-block">道德与法治中小学评价一致性的前提下。有两组有趣的教学实践。</p><p class="ql-block">第一组:道德与法治老师布置“给父母或长辈洗次脚”的实践活动。结果发现认真完成“作业”的学生高达90%以上。两年后,这些学生来到初中学习,道德与法治老师布置了同样的作业,认真完成“作业”的学生高达90%以上。</p><p class="ql-block">结论:在小学已经在这些学生心中播下知行合一的“种子”,他们逐渐养成了知行合一的行为习惯。</p><p class="ql-block">第二组:道德与法治在小学没有进行知行合一的类似活动。</p><p class="ql-block">初中道德与法治老师布置了类似的“作业”,学生完成“作业”的认真度及完成率都打了不少折扣。</p><p class="ql-block">结论:知行合一的“种子”播种的越早越好。</p><p class="ql-block">譬如,很难会改变心中满满恶念的人。但人之初,性本善,一开始有恶念,就及时介入,正确引导,意味深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以知识本位的课堂教学向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深入转型,中考命题改革始终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p><p class="ql-block">2025中考道德与法治命题改革或将是在原有基础上迈出坚定步伐的重要转折之年。</p><p class="ql-block">这就是落实道德与法治大概念教学评价一致性。</p><p class="ql-block">无论是高阶思维的课堂教学核心地位还是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中心,命题改革都进入改革的“深水区”。</p><p class="ql-block">这其中背后的逻辑都是系统思维统领的课堂教学资源要素模式。</p><p class="ql-block">传统的知识本位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变革面前将无能为力。</p><p class="ql-block">高阶思维为中心,低阶思维,高阶思维并存,学科核心素养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将成为主流课堂教学模式。</p><p class="ql-block">道德与法治大概念教学评价一致性会是动态可视化的。</p><p class="ql-block">正确价值观(知行的方向)——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方向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学评价一致性—考查(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培育)</p><p class="ql-block">必备品格(知行的支撑)——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学评价一致性(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p><p class="ql-block">关键能力(知行的逻辑)————课堂教学的核心——高阶思维——课堂教学评价一致性(是什么,为什么)</p><p class="ql-block">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共同构成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素,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p><p class="ql-block">过往教学在某种意义上将动态的课堂教学主观上看待为静止的课堂教学,硬套模式,缺乏客观科学的多元评价一致性管理模式。</p><p class="ql-block">未来的课堂教学评价一致性变革将是动态的多元共生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25道德与法治河南命题改革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命题动态显示会认真落实教育部,省教育厅关于命题改革的指示精神,暨落实道德与法治大概念教学评价一致性,以评促学,以评育人,以评促教。</p><p class="ql-block">1.变化一:新增七年级教材表述,七年级教材依据2022课程标准编写,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实践,体现最新教研实践成果,新增七年级教材变化表述为考查内容,体现河南命题改革的与时俱进性。新增二十届三中全会有关表述。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体现我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最新部署,这是学习对象需要掌握的内容。</p><p class="ql-block">2.变化二:选择题发生重要变化,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中心的考查模式逐渐形成。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依据,选择题分为价值判断类(正确价值观)、行为选择类(必备品格)、归纳演绎类、演绎推理类(关键能力)等。这是考查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是否养成的重要方式,也是对知识理解、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三维层次,更是落实“知情意行”四维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尝试。</p><p class="ql-block">3.变化三:主观题灵活多变体现道德与法治大概念教与学的一致性。教的是什么?学的是什么?教的怎么样?学的怎么样?教与学是否一致,理解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程度,都可提供具体评价量规,从而为道德与法治大概念教学评价一致性提供科学规范的方向指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