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染的繁华:粤军第一军军长余汉谋在大余的功过是非

如境

<p class="ql-block">前言:1932年春,余汉谋奉广东军阀粤军总司令陈济棠命令,率粤军第一军入赣围剿中央红军,开始驻军大余县南安古城。直至1936年秋,余汉谋通电拥护蒋介石率部打倒老上级陈济棠,回广州当上广东王。在大余四年期间,余汉谋军政合一,称霸一方,在围剿红军的同时,着力发展工商教育、兴建基础设施服务民生,以铁和血浇筑梦想之花。在他的高压专政下,大余县域经济空前繁华,军事、城建、教育、卫生、文化,基础设施等方面得到很大的发展,成为当时少有的白区模范县。</p><p class="ql-block">仅以此文纪念九十年前的过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余汉谋(1896年9月—1981年12月),字幄奇,汉族,广东高要人。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陆军一级上将,一度主政广东。最后官至中华民国陆军总司令,被选为国民党第四、第五,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晚年定居台湾,1981年病逝台北。</p><p class="ql-block"><b>一、挥戈北上:大余梅岭余将军跪拜庾将军</b></p><p class="ql-block"> 1932年春,蒋介石三次围剿赣南中央红军失败,便以下放大余县西华山钨矿采矿权为条件引诱广东军阀陈济棠入赣绥靖。</p><p class="ql-block"> 同年4月24日,余汉谋奉广东军阀粤军总司令陈济棠命令,率粤军第一军入赣围剿中央红军,开始驻军大余县南安古城。</p><p class="ql-block"> 余汉谋是粤军名将,1910年14岁考入广州黄埔陆军小学第五期首次进入部队。1916年20岁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步兵科学习军事指挥,1918年学成毕业,分配到安徽皖军当步兵排排长。1919年回到广东,在陈炯明粤军第三师任连长拥护孙中山。1923年跟随陈济棠在其手下做营长、团长,随后率部和桂系军阀陆荣廷浴血决战,创造以少胜多战绩。1926年,参与北伐并升任粤军第11师副师长驻守广州后方。1928年任粤军第11师少将师长兼前敌指挥,击败新桂系军阀入侵粤西。1931年,因战功卓越,年仅35岁即荣升为粤军第一军中将军长。</p><p class="ql-block">他戎马倥偬,呆过战法迥然不同的部队,打过不少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硬仗,服从过品行各异、性格不一的长官。养成了他“遵天时、守地利、善人和”的战争信条,指引着他一步一个脚印走上粤军的最高层领导宝座!</p><p class="ql-block"> 余汉谋少年得志,也比较迷信,从南雄沿千年古驿道进入江西大庾岭后,得知大余县由来源自庾胜将军,便在练兵台跪拜了先人庾将军祠,认为大余、余将军、和他姓余是前生有缘,来大余是今世注定,使沉下心思,精心谋划想成就大余一番事业。</p><p class="ql-block"><b>二、摧枯拉朽:枪炮声中的城市化布局</b></p><p class="ql-block"> 当余汉谋率部进驻大余南安时,这个赣南小城似乎被岁月淡忘,仍然停留在清朝遗风之中。整个县城弹丸之地却被章江河一分为二,城墙破败不堪,当年石达开太平军攻城时的弹坑比比皆是。城内的木板棚房建得乱七八糟,唯一的青石板街道仅容两架牛车交错通过,全城找不到一幢三层以上的建筑,城内百姓饮水需到章江河边肩挑手提。连接老城和水城的仅有一条横浦这座用了上千年的木制浮桥。</p><p class="ql-block"> 看着这破败的古镇,这位从大都市保定军校出身的将领心底一沉,决心在此放开手脚,开展一场颇具野心的城市化造城运动。</p><p class="ql-block"><b>破旧立新建设新兴大余</b></p><p class="ql-block"> 要建城就都需要大量的物资。凝视着眼前狭小荒凉的千年古驿道,这条曾经的海上丝绸之路羊肠般地从崇山峻岭中逶迤,根本看不到一丁点当年的商贾如云、挥汗如雨的痕迹。</p><p class="ql-block"> 要想富,先修路,建设路桥利千秋。拉通大余到韶关直通广州的道路是当下首要之任务。以路为链,以碉堡为锁,一是可落实蒋介石的囚笼政策,二是更方便走私西华山的钨矿。这则显露了余汉谋更深层的战略考虑。</p><p class="ql-block">在赣粤公路大余段的实施贯通工程中,余汉谋指挥粤军工兵营采用“以兵代工”模式,既节省了大量开支又抓好了工程质量。仅用10个月时间,大庾至南雄的庾雄公路建成通车,随后续建大庾至赣州的庾赣公路。</p><p class="ql-block"> 当从南雄开过来的第一辆福特牌军用卡车缓缓驶过靖安桥时,官兵们举枪朝天齐鸣,庆祝大余县第一座现代化的钢筋水泥桥的诞生,在枪弹弥漫的硝烟中,靖安桥正面刻着的“靖安桥 民国二十一年余汉谋题”红色大字分外显目。建设庾雄赣公路,这条战略通道不仅将粤军军事人员和物资输送调配效率提升了三倍,更是催生了沿线黄龙、青龙、池江、新城等十八个新集市。从此,来自广东的洋火、洋油、洋布等舶来物资来得又多又快又便宜,本地产的的山茶叶、桐油、竹纸等土产卖价也水涨船高。</p><p class="ql-block">靠着从西华山源源不断贩卖钨矿至香港赚来的黑金,余汉谋指点江山踌躇满志。</p><p class="ql-block"> 为加固军部所在的战防,他走遍大余九城,充分酝酿后决定拆除青龙凤凰城和池江小溪城、新田城,以三城的百年墙砖修补县城城墙,并沿章江河边和东山山头修建碉堡,挖掘战壕。看着坚固的工事,感觉固若金汤后,余汉谋于1933年3月15日,把龟缩在南雄的中央军事委员会南路“绥靖”总部行营移驻大余,自己兼任行营主任。随着这些广东大员及家眷仆从的大量涌入,南安县城畸形繁荣,粤军为了创收,开办了大烟馆11所,开设赌场23家,在县城和西华山矿部成立怡红院引入风尘女子600多名。为了丰富官兵的业余生活,又在水城开办民众大戏院,引入京剧、粤剧、祁剧,取代了本地单一的采茶戏,随后又开设电影院,在信义会礼拜堂放映无声电影。</p><p class="ql-block">为了军车更好的在城内通行方便军事调度,余汉谋拆毁了老城南安府旧衙门及后院的牡丹亭等残余建筑,拉直了子午路、平民路、学前横路。沿三横三竖大道一路建设粤西风格的骑楼。把水城最热闹的青菜街扩建为中山路,新建了六米宽的木质南安桥联通两城。改建了水城的城隍庙为军营,在城外荆洲坝新建了简易机场。</p><p class="ql-block"><b>招才引智大兴文教卫生</b></p><p class="ql-block"> 余汉谋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体育卫生事业,手笔之大令人瞠目。他将东山大码头河滩空地改建为大庾东山公园,园内设有县立中山图书馆,用汽车从广州运来《万有文库》等典籍三千余册,这在当时江西省县级图书馆中堪称罕见。</p><p class="ql-block">1934年落成的东山公园更成为地标建筑,园内按照岭南园林风格建造的九曲回廊濒临章江,在公园门口建有风向标可测风向风力,园外建设有军人体育场和游泳池,这种现代化设施让深山小城的乡下百姓眼界大开。为提振大余乡民的体育热情,1935年,余汉谋在东山公园军人体育场举办了首届赣南军民体育运动会,并亲自给男子乙组100米赛冠军水城小学学生钟国太颁发奖状。</p><p class="ql-block">1934年9月,以余汉谋字号命名的幄奇幼稚班在大余县女子小学开设,开启了幼儿教育之始。与此同时,他还高薪聘请赣县中学教务主任张广鸿来大余当任江西省立大庾初级中学校长,又成立庾、崇、犹联立乡村师范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入学。</p><p class="ql-block">当时大余县只有中医私人传统诊所,设备简陋缺医少药,每逢大灾就易瘟疫流行。余汉谋在老城原旧府衙旁平民路新建了大余县平民医院,设门诊部和住院部,引进全新的西医技术,推广盘尼西林青霉素等现代药品,有效的控制了疫情。</p><p class="ql-block"><b>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笼人心</b></p><p class="ql-block">余汉谋破除了乡保长抓壮丁旧习,颁布全新的《征兵暂行条例》,规定18-45岁男子要服兵役,按3丁抽1、5丁抽2办法抽签,允许出钱免役,更是特许独生子不用服役,大大的收买了人心。</p><p class="ql-block">为让粤军官兵更有凝聚力,余汉谋在城郊新安村的莲花山上新建了国难烈士纪念墓,建设两百余座整齐排列的墓碑,用以纪念“绥靖”阵亡将士,每块碑石都配有大青石刻制的青天白日徽章。</p><p class="ql-block">余汉谋的亲信副官在日记中写道:“余军座常说,要让大余的老百姓看见青天白日旗插在哪里,哪里就有新学校、新马路、新形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在他的高压专政下,大余县域经济空前繁华,军事、城建、教育、卫生、文化,基础设施等方面得到很大的发展,成为当时少有的白区模范县。</p>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