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定义与核心特征 </p><p class="ql-block">假性延髓情绪(PBA)是一种由神经系统疾病或损伤(如脑卒中、多发性硬化、创伤性脑损伤等)继发的情绪表达失控综合征,典型表现为: </p><p class="ql-block">1. 非自愿性:患者无法自主控制哭笑发作。 </p><p class="ql-block">2. 短暂性:每次发作持续数秒至数分钟,一日多次。 </p><p class="ql-block">3. 刻板性:不同疾病背景下的表现高度相似。 </p><p class="ql-block">4. 情绪与表现分离:患者内心情绪状态与外在表情不符(如无悲伤却痛哭、愤怒时大笑)。 </p><p class="ql-block">5. 伴随症状:常合并假性延髓麻痹(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构音障碍)。 </p><p class="ql-block">6. 自知力保留:患者清楚反应不合时宜,但无法抑制,可能因社交尴尬引发心理问题。</p><p class="ql-block">特殊表现:哭笑交替、由刺激触发(如轻微情绪波动导致剧烈反应)、症状突发突止(类似癫痫发作)。</p><p class="ql-block">二、流行病学与高危人群 </p><p class="ql-block">1.美国数据: </p><p class="ql-block"> ①总体患者约100-200万,部分研究估达700万。 </p><p class="ql-block"> ②神经系统疾病伴发PBA比例:创伤性脑损伤(TBI)>多发性硬化(MS)>肌萎缩侧索硬化(ALS)>脑卒中>阿尔茨海默病(AD)>帕金森病(PD);约1/3患者存在PBA(基于5290例登记研究)。 </p><p class="ql-block">2.中国现状: </p><p class="ql-block"> 缺乏大规模流行病学数据,推测脑卒中患者为主要人群(基数庞大),而ALS、MS属罕见病。 </p><p class="ql-block">三、发病机制 </p><p class="ql-block">1. 神经通路失调: </p><p class="ql-block"> ①情感通路(情绪发生器):起源于额颞皮层→杏仁核/下丘脑→背侧脑干,触发原始哭笑反应。 </p><p class="ql-block"> ②意志通路(情绪调节器):起源于额顶叶皮层→内囊/中脑→小脑,抑制情感通路的过度激活。 </p><p class="ql-block"> ③病变关键:意志通路损伤导致情感通路失控,引发情绪“失禁”。 </p><p class="ql-block">2. 神经递质紊乱:涉及 谷氨酸(NMDA受体)、GABA、5-羟色胺(5-HT1B/D)、多巴胺(D2)、去甲肾上腺素(α受体)、σ-1受体等系统。 </p><p class="ql-block">3. 药物机制:右美沙芬通过激动σ-1受体和拮抗NMDA受体调节谷氨酸释放,奎尼丁抑制CYP2D6酶以增强右美沙芬的中枢渗透。</p><p class="ql-block">四、诊断与鉴别要点 </p><p class="ql-block">1.诊断标准: </p><p class="ql-block"> ①核心线索:情绪反应与情境/内心感受不符、非自愿、短暂且刻板、引发显著痛苦或社交障碍。 </p><p class="ql-block"> ②筛查工具: </p><p class="ql-block"> CNS-LS量表(评估发作频率与严重度)。 </p><p class="ql-block"> PLACS量表(量化病理哭笑行为)。 </p><p class="ql-block"> ③临床询问:重点确认情绪表达与真实感受的分离性(如“是否哭笑时内心并无相应情绪”)。 </p><p class="ql-block">2.鉴别诊断: </p><p class="ql-block"> ①精神疾病:抑郁症、双相障碍、焦虑症、精神分裂症。 </p><p class="ql-block"> ②其他病因:甲状腺功能亢进、癔症、癫痫、药物/酒精滥用。 </p><p class="ql-block">3.误诊风险:53%的PBA患者合并情绪障碍,需通过特异性筛查区分。</p><p class="ql-block">五、治疗</p><p class="ql-block">1. 药物治疗: </p><p class="ql-block"> (1)一线选择: </p><p class="ql-block"> ①SSRIs(舍曲林、西酞普兰)或三环类抗抑郁药(阿米替林、丙咪嗪)超说明书使用,抑制情绪失控。 </p><p class="ql-block"> ②Nuedexta(美国):唯一FDA批准药物,含右美沙芬(20mg) + 奎尼丁(10mg),通过双重机制调节谷氨酸和5-HT系统;疗效显著但国内未上市。 </p><p class="ql-block"> (2)国内替代方案:单独使用右美沙芬(止咳药成分),调整剂量以部分缓解症状。 </p><p class="ql-block"> (3)注意事项: </p><p class="ql-block"> ①奎尼丁可能延长QT间期,需监测心电图,禁用于心律失常者。 </p><p class="ql-block"> ②奎尼丁抑制CYP2D6酶,避免与经此代谢的药物(如某些抗抑郁药、β受体阻滞剂)联用。 </p><p class="ql-block">2. 非药物管理: </p><p class="ql-block"> (1)行为技巧:分散注意力(数物品、思维转移)、深呼吸、放松肌肉、调整姿势。 </p><p class="ql-block"> (2)社会支持:提前告知他人症状以减少误解,加入患者互助组织。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