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15日,再次踏足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宫。</p><p class="ql-block"> 法国人有句俗语,没有参观过凡尔赛,就不算真正到过法国。自1980年凡尔赛宫及其园林被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名录以来,每年都有三百多万世界各地的游客到此参观。其实,我们也可以说,没有到过凡尔赛宫,就不能真正地了解法国历史。凡尔赛宫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法国历史教材,历经几个王朝的风雨,每一条石缝,每一棵草木,都比书上的文字更鲜活有力。</p><p class="ql-block"> 凡尔赛宫位于法国巴黎西南郊外伊夫林省省会凡尔赛镇,作为法兰西宫廷长达107年(1682-1789),是世界五大宫之一(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凡尔赛宫是巴黎著名的宫殿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17世纪,最初为路易十三的狩猎行宫。凡尔赛宫以其宏伟的建筑和精美的装饰著称,现为历史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凡尔赛宫的前身原为国王猎庄,路易十三时建造了一个小城堡,1661年路易十四时动工扩建,路易十五时期完工。在保留小城堡的前提下建筑了规模庞大的包括城堡、宫廷、花园在内的王宫。三条放射形大道在观感上使凡尔赛宫宛如是整个巴黎乃至整个法国的集中点。体现了当时法国的中央集权和绝对君权观。</p> <p class="ql-block"> 凡尔赛宫的和平大厅,坐落于镜厅旁,以其豪华装饰和和平主题而闻名。这个房间的设计,与战争大厅形成鲜明对比,象征着和平与繁荣。</p><p class="ql-block"> 墙上挂满了描绘和平主题的壁画,由法国艺术家夏尔·勒布伦精心设计和绘制。天花板上,精美的浮雕和华丽的金箔熠熠生辉,展现出17世纪法国巴洛克风格的艺术魅力。</p><p class="ql-block"> 曾经,和平大厅是法国王室接待重要宾客和举办盛大宴会的场所,透过窗户,可以俯瞰凡尔赛花园的美景。这个房间不仅彰显了法国王权的辉煌,也象征了路易十四对和平与统一的热切渴望。</p> <p class="ql-block"> 凡尔赛宫的心脏地带,隐藏着一个充满历史气息的大厅——战争厅。这个大厅坐落在镜厅的北侧,从这里可以远眺东边的阿波罗起居室,那是国王大公寓的一部分。原本,这里曾是国王大套间的国事会议室“木星厅”,但在第三次扩建时,它被改造成了连接国王大套间和镜厅的过渡空间。</p><p class="ql-block"> 战争厅的装饰由孟莎和勒布伦共同完成,墙上的画作主要展示了路易十四在西班牙、德意志和尼德兰的征服战绩。厅内最引人注目的装饰是镀金壁炉上方的路易十四骑马浮雕像。这座浮雕像捕捉了1672年法国与荷兰战役中的一个关键时刻,当时路易十四骑马率领法军渡过莱茵河。</p><p class="ql-block"> 浮雕下方,一对战败的俘虏垂头丧气,双手被捆绑,这无疑是在强调路易十四统治下的法国有多么强大。浮雕上方的天使吹着号角,宣告了太阳王路易十四的辉煌。整个大厅的装饰,无论是色彩还是细节,都让人感受到一种庄严而雄伟的氛围。</p><p class="ql-block"> 如果你有机会走进这个大厅,不妨细细品味这些细节,它们不仅是一件件艺术品,更是历史的见证。战争厅不仅是凡尔赛宫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了解法国历史和艺术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 镜厅曾被广泛认为是无上权力的象征,1678年路易十四让他的建筑师兼城市规划师芒萨尔为凡尔赛宫设计了最豪华瑰丽的殿堂镜厅。厅内长廊一侧是17扇朝花园而开的巨大拱形窗门。另一侧是由483块镜片镶嵌而成的17面落地镜,它们与拱形窗门一一对称,把门窗外的蓝天、景物完全映照出来。同时厅内3排挂烛上32座多支烛台及8座可插150支蜡烛的高烛台所点燃的蜡烛,经镜面反射,形成约3000支烛光,把整个大厅照得金碧辉煌。当时镜厅是宫廷举行大型招待会和国王接见高级使团的场所,而整个凡尔赛宫则成为国王和贵族、大臣们饮酒作乐,享受豪华奢侈生活的场所。</p><p class="ql-block"> 镜厅之闻名并不单是来自其设计,更重要的是因为普法战争,法国战败,皇帝拿破仑三世在色当被俘,并割让阿尔萨斯、洛林两省,德皇威廉一世就在镜厅内加冕并宣布成立德意志帝国。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成为战败国,法国指定在镜厅签订和约,即著名的“凡尔赛和约”,这里仍保存着当年与会代表的用品,以纪念法国人的光荣及这重要仪式。</p> <p class="ql-block"> 一幅珍藏并充满故事的油画:</p><p class="ql-block"> 《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是法国画家雅克-路易·大卫于1805-1807年期间创作的一幅油画,现藏巴黎卢浮宫,它是画家真实记录1804年12月2日在巴黎圣母院隆重举行的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的一幅油画杰作。</p><p class="ql-block"> 为了巩固帝位,拿破仑这位皇帝极其傲慢地让罗马教皇庇护七世亲自来巴黎为他加冕,目的是借教皇在宗教上的巨大号召力,让法国人民以至欧洲人民承认他的“合法地位”。在加冕时,拿破仑拒绝跪在教皇前让庇护七世加冕。而是把皇冠夺过来自己戴上。画家特为避免这一事实,煞费苦心地选用皇帝给皇后加冕的后半截场面。这样,既在画面上突出了拿破仑的中心位置(拿破仑站起来给皇后加冕),又没有使教皇难堪。</p><p class="ql-block"> 由于这幅画有一百多个人物,每个人物都有不同的服饰,姿态和表情,复杂的环境和众多人物所应该有的光影效果和复杂色彩层次的把握,是一幅世界著名的高难度巨幅人物组油画。</p> <p class="ql-block"> 大卫的画作不仅要展现拿破仑的威严,还要传达出他与教皇之间微妙的权力斗争。在传统意义上,皇帝的加冕仪式是由教皇主持的,象征着神圣的认可。然而,拿破仑显然不想在教皇面前低头。他的决定是:自己亲自加冕!这场自我加冕的戏剧性场面,正是大卫所要捕捉的。画面中,拿破仑身穿华丽的帝王服,目光坚定,手握王冠,仿佛在宣告:“我就是我的命运的主宰!”</p> <p class="ql-block"> 约瑟芬·博阿尔内是拿破仑的第一任皇后,也是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第一位皇后。她比拿破仑大6岁,之前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和一名寡妇。约瑟芬的美貌和善良深深打动了拿破仑,他们相识仅三个月就举行了婚礼。新婚后两天,拿破仑重返意大利前线,指挥法国军队打败了奥地利军队,威震全欧洲。</p> <p class="ql-block"> 在《拿破仑加冕》中,细节之处更是耐人寻味。拿破仑的妻子约瑟芬跪在地上接受拿破仑的后冠加冕,目光温柔而崇敬,似乎在为丈夫的伟大感到自豪。而在拿破仑的的背后,许多贵族和官员则神情各异,有的惊讶,有的怀疑,甚至有些人则在窃窃私语,似乎对拿破仑的自我加冕表示不满。</p><p class="ql-block"> 这些细节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态势。拿破仑的举动让许多人感到震惊与不安,甚至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对传统的亵渎。正如历史学家所说,拿破仑的加冕不仅是个人的胜利,更是对旧制度的挑战。</p><p class="ql-block"> 而在这幅画的背后,实际上也反映了艺术与权力之间的微妙关系。大卫作为皇帝的御用画家,他的创作不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政治的工具。通过这幅画,拿破仑的形象被进一步神化,巩固了他在人民心中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大卫的《拿破仑加冕》不仅仅是一幅画,更是历史的缩影。它通过艺术的形式,记录了一个充满戏剧性与矛盾的历史时刻。拿破仑的自我加冕、教皇的尴尬、贵族的疑虑,这些元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p> <p class="ql-block"> 整幅画作里还出现了不应出现的人物,拿破仑的母亲莱蒂西亚。据资料显示,当时举行加冕仪式时,她正位于罗马。但是在大卫的笔下,竟凭空将其捏造而出,可即便如此,也从未令人怀疑。反而看过画作的人,还称赞其加冕仪式的和睦。</p> <p class="ql-block"> 整幅画作里还出现了不应出现的人物还有一位,据说是盖乌斯·尤利乌斯·恺撒(Gaius Julius Caesar,公元前100年7月13日—公元前44年3月15日),史称恺撒大帝,罗马共和国(今地中海沿岸等地区)末期杰出的军事统帅、政治家,并且以其优越的才能成为了罗马帝国的奠基者。这就有点不靠谱了。1804年时让一个公元前44年去世的杰出人物恺撒大帝出现在加冕现场,画家大卫玩得是什么政治目的?</p> <p class="ql-block"> 拿破仑·波拿巴1769年生于科西嘉岛,1799年发动雾月政变,1804年称帝,颁布《拿破仑法典》,1815年滑铁卢战役后被流放。10月,他被流放至更遥远的圣赫勒拿岛,在那里度过了6年被严加看管的囚徒生涯,于1821年去世。对于他的死因,历来说法诸多。</p> <p class="ql-block">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凡尔赛宫被遗忘了近十年。许多珍贵的画作被保存下来并带到了卢浮宫,但大部分家具要么被盗,要么在拍卖会上出售。</p><p class="ql-block"> 1804年,拿破仑加冕为法国第一位皇帝,他立即开始了将政府迁回凡尔赛的进程。然而,他在凡尔赛宫的时间很短。1815年滑铁卢战役失败后,拿破仑被赶下台。</p><p class="ql-block"> 拿破仑之后,凡尔赛宫相对被遗忘了。直到1830年革命和七月君主制时期,凡尔赛宫才受到广泛关注。路易·菲利普委托在凡尔赛宫创建一座博物馆,以团结法国人民。</p> <p class="ql-block"> 凡尔赛宫见证法国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最初的凡尔赛只是一座普通的小村庄,周围是蚊虫滋生的沼泽和野兽出没的森林。当年的路易十三经常来此狩猎。1624年,他在这里以约折合2063美元的价格,买下了凡尔赛宫原址附近面积达117法亩的森林和荒地,修建了一座两层红砖楼房,作为狩猎行宫。当时的行宫仅有26个房间,一层为家具储藏室和兵器库,二层供国王狩猎时与随从人员临时居住。这就是凡尔赛宫最初的规模。</p><p class="ql-block"> 路易十四在位期间,法国实行强权政治。凡尔赛宫的建造,体现了一个专制政体能够调用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优势。路易十四为了建造它,动用了三万余名工人和建筑师,六千匹马搬运石方,为了确保建设的顺利进行,甚至下令在全国范围内禁止其他新建工程使用建筑石料。1661 年破土动工,1682 年路易十四把王宫迁居此处后,法国的政治、外交决策都在凡尔赛宫决定,凡尔赛成了事实上的法国首都。1689年,凡尔赛宫主体工程竣工。至1710年,配套工程全部完成,凡尔赛宫的修建前后用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p><p class="ql-block"> 在继承王位的最初阶段,由于新王的年幼,国家的最高权力被掌握在执政首相马扎然手上,直至1661年,马扎然的去世才使23岁的路易十四真正开始亲政。事实上,路易十四的选择也有一定的感性因素,这里是他的父亲——路易十三的狩猎行宫,孩童时期,路易十四曾在此玩耍。自负的路易十四以太阳神阿波罗自拟,自称为“太阳王”,并制定了一系列礼仪原则,仅仅为让整个法国的目光都聚焦在他个人与他的权力之上。凡尔赛宫的建筑结构也是“众星捧月”般围绕着“太阳王”而设计。和历史上许多伟大的君主一样,晚年的路易十四,在用人上坚信“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理念,他的狭隘和多疑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导致身边的大臣“伴君如伴虎”,人人自危不安。而奢华生活和无休止的征战,最终将一个经济畸形发展、危机四伏的王朝留给了他的后继者。</p><p class="ql-block"> 法国民众对继任者路易十五给予了厚望,称其为“被喜爱者”。但是,在“维护王权”和“限制王权”的对立选择中,路易十五最终还是辜负了民众曾给予他的热切期望,并没有作出任何改变专制独裁政治格局的举措,只是坐享其成,无所作为,面对积重难返每况愈下的国事,寄生于声色犬马,把毕生精力消耗在与女性的玩乐中。那句举世皆知的名言“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就是出自这位君王之口。路易十五在蓬帕杜尔夫人的“枕边风”鼓吹下,使法国卷入了战争,最终使法国签订了屈辱的《巴黎条约》。被法国民众贬抑为“最可恨的路易十五”,在1774年,没能逃过家族的厄运,死于天花。把一个动荡不安的政局留给了后继者,真正是“哪管身后洪水滔天”。 </p><p class="ql-block"> 路易十六在登基伊始,也试图对举国怨恨的“旧制度”进行改革, 以挽救国家危亡。然而彼时的政治格局实在积重难返,任何大臣都力不从心,难以做到在短期内见效,再加上路易十六缺乏自己的判断力,常常为进言者所左右,走马灯似地更换他的首相和财政总监,朝令夕改,原本严峻的财政危机更是每况愈下。起初倾向于赋民众以制宪和选举权利的路易十六,在看到风起云涌的民众运动时,一反初衷,调集军队以威慑民众。双方发生了激烈冲突。1789年7月14日,人民群众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爆发了。10月5日和6日,首都民众涌向凡尔赛,将王室成员强行带回巴黎,推上断头台斩首。凡尔赛宫作为法兰西宫廷的历史也至此终结。</p><p class="ql-block"> 在随后而至的革命恐怖时期,凡尔赛宫被民众多次洗掠,宫中陈设的家具、壁画、挂毯、吊灯和陈设物品被洗劫一空,宫殿门窗也被砸毁拆除。</p><p class="ql-block"> 法国大革命之后的100年时间里是法国历史上政权更迭较为频繁的时期,先后历经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第一帝国、波旁王朝复辟、七月王朝、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第二帝国这几个短暂的统治时期。尽管凡尔赛不再是政府所在地,却依然与法国历史紧密相连。</p><p class="ql-block"> 拿破仑在加冕为法兰西皇帝以后,并没有入住凡尔赛宫,而是选择了枫丹白露宫。1793年,他下令将凡尔赛宫内残存的艺术品和家具转运往巴黎卢浮宫,凡尔赛宫遂沦为废墟。路易·菲利普统治时期,一度有人要拆掉凡尔赛宫,路易·菲利普动用自己的金库重新对凡尔赛宫进行了修缮,保全了凡尔赛宫,并于1837年将其改建为法国历史博物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