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一.传统漆艺邂逅AI科技 豫沪携手共绘美育新篇——河南省高中美术研修班首日纪实</b></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分享人:第一组</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4年3月11日, 春意渐浓的申城迎来了一批特殊的求学者。四十七名来自河南省的高中美术名师培育对象跨越山河,齐聚华东师范大学,开启了一场以“美育创新与时代传承”为主题的研修之旅。这场由传统技艺与前沿科技交织的学术盛宴,在开班首日便碰撞出耀眼的思维火花。 </p> 上午8时20分,研修班开班仪式在华东师范大学隆重举行。教育管理学系党支部副书记张文国以热情洋溢的致辞拉开序幕:“美育是心灵的桥梁,期待豫沪两地教师以艺术为媒,共探新时代美育的多元表达。”班主任樊艺琳随后详细解读课程安排,涵盖理论研习、技艺实践与校园文化考察,并特别强调安全规范与学习纪律,为后续研学筑牢根基。<br> 当日下午,一场聚焦“传统工艺与科技融合”的专题报告点燃全场期待。华东师范大学马俊营博士以《人工智能时代中国漆艺的传承与发展研究——以海派漆艺为例》为题,从历史溯源、创新路径到实践案例层层递进,为美术教学革新提供了全新视角。<br><br> 在“中国漆艺术千年文脉”的梳理中,马博士以海派漆艺为切入点,勾勒出大漆艺术从器物装饰到文化符号的演变历程。而在“AI+非遗”的跨界探索环节,他提出“三借”方法论——借助智能技术突破学习壁垒、借鉴虚拟实验优化创作效果、借力数字传播扩大文化辐射,并现场演示《漆艺虚拟仿真实验》等教学项目。当《脱胎漆器制作》劳动课程中学生亲手打磨的漆器影像投映屏幕时,在场教师无不惊叹于传统工艺与现代教育理念的深度融合。 马俊营博士重点分享了华东师大在漆艺教育领域的创新实践:国家级虚拟仿真课程《跨越时空——中国漆画作品虚拟仿真实验》打破时空限制,让学生“云端”体验漆画创作全流程;《海派勾刀技艺工作坊》则以任务驱动模式,将技法训练与文化理解有机融合。更令教师振奋的是,这些案例已形成可复制的课程模板,涵盖教学目标、课时设置与评价体系,为高中美术校本课程开发提供蓝本。 首日研修在热烈的研讨中落下帷幕,却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正如学员所言:“这场传统与科技的对话,让我们看到美术教育不仅是技艺传授,更是文化基因的唤醒与创造力的激发。”未来十余天,豫沪教育者将共探“以美育人”的多元路径,在校园写生、名师工作坊与学术对话中,续写新时代美育的华章。这场跨越地域与时代的育人之旅,正悄然播撒着艺术传承与教育创新的种子。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二.当无界AI碰撞生成式算法 </b></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 双引擎驱动未来艺术课堂</b></font></h1> 3月12日上午,来自于上海市奉贤中学的顾正豪老师从案例背景、育人目标与AI工具三个维度展开,让全体学员对AI赋能艺术教育有了全新认知。 他重点解析的“无界AI”绘画工具,将艺术创作拆解为“灵感捕捉→线稿绘制→立体生成”的完整链条。此次讲座让我们深刻领会到AI生图是从模糊到清晰、由混沌到具象的视觉表达。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湖畔美术馆”课程案例中,学生仅凭一张潦草线稿,便能借助无界AI识别结构、补充细节,生成富有空间感的立体展厅设计。这让我深刻意识到:技术并非替代人类创意,而是将抽象想象转化为可操作的创作路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学生通过调整参数控制画面氛围、用关键词提炼美学风格时,他们不仅在掌握工具,更在锻炼“发现问题-拆解问题-创新解决”的核心素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顾老师的实践启示我们,教育者的使命不是追逐技术迭代,而是以工具重构育人逻辑。他打造的“赏析-解构-创造”闭环,既保留传统美育的人文内核,又注入数字思维的时代基因。感谢顾老师用如此生动的方式,为我们推开了一扇通往未来美育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午杨波老师关于AI赋能教育的讲座现场,就像推开了一扇通往未来教学的神秘大门。开场,杨老师独辟蹊径,从艺术教学与科研的双重视角切入,把高深的生成式AI技术转化为接地气的教学工具,瞬间让我感受到科技与教育融合的无限潜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紧接着,杨老师对AI工具的精准分类令人眼前一亮。他系统梳理出三大类AI工具:通识性AI如同“全能助手”,悄然革新传统备课方式;艺术类AI大胆打破音乐绘画的创作边界;科研类AI则精准直击教师课题研究的痛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值得一提的是,杨老师现场演示调用API密钥解决Deepseek卡顿问题的操作,这不仅展现了技术应用的深度,更彰显出教育者主动拥抱变革的智慧。随后,那些宝藏工具更是让我大开眼界:“问小白”“橙篇”助力课题、论文写作,效率倍增;“Kimi”与“豆包”的组合,彻底颠覆传统课件制作模式。当看到“kimi”瞬间生成脉络清晰的思维导图时,我恍然大悟,深刻理解到AI并非教师的替代者,而是解放教育生产力的得力伙伴。</p> <p class="ql-block"> 正如杨老师强调的“工具要用在刀刃上”,这不仅是对技术应用的理性认知,更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守护。这些被AI节省下来的机械性工作时间,无疑将转化为师生心灵对话的宝贵教育契机。</p> <p class="ql-block"> 这场讲座让我深刻领悟:真正的教育革新,并非单纯追逐技术浪潮,而在于让科技成为坚守教育初心的有力支撑。当我们以教育者的温度驾驭AI的精度,就能将技术红利转化为育人的肥沃土壤,让每个孩子都能在人文与科技交融的环境中茁壮成长。这,或许就是智能时代教育者最珍贵的坚守与突破。</p>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三.窑火淬新思·星火映初心</b></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跨学科陶艺与红色基因的时空对话</b></h1> <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13日上午艾朗华老师在《跨学科背景下的陶艺课程建设》讲座中,以深厚的实践积淀与前瞻性视角,系统解构了数字化时代陶艺教育的创新路径与实践成果。</p> <p class="ql-block"> 讲座围绕课程开发背景、跨学科陶艺课程架构、跨学科陶艺课程实施及课程成效、反思展开。她以《瓷砖映敦煌》课程为蓝本,展示了如何通过跨学科融合重构传统陶艺教学模式。课程设计以"数字技术+传统文化"为核心,将艺术、化学、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知识有机整合,构建了"任务驱动+项目化学习"的教学体系。</p> <p class="ql-block"> 课程设计独创“文化解码-数字创作-实体转化”三阶任务群,既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又以敦煌艺术为载体深化家国情怀。教学评价上,艾老师首创“五维评价体系”,将创作过程的数据追踪与作品的文化阐释相结合,为艺术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评估框架。这种以真实情境驱动、项目化学习为路径的教学模式,不仅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更强化了文化认同与科技素养的共生发展。</p><p class="ql-block"> 艾老师的实践为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开辟了新路径。她以跨学科思维重构课程逻辑,用数字技术激活传统工艺的当代生命力,展现了艺术教育从“技艺传授”向“素养育人”的深刻转型。</p> <p class="ql-block"> 这场讲座不仅是一份校本化解决方案,更是一盏指向未来的明灯——在科技与人文的交融中,教育者当以创新之力守护文化根脉,培育兼具文化自信与创造力的新时代人才。</p> <p class="ql-block"> 中午11:40分全体学员前往中共一大会址研学。这次研学让我将党史知识转化为精神滋养,作为新时代教师,我将以红船精神为指引,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用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贡献青春力量。</p>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四.画笔点染山河色 三代雕琢教育魂</b></h1>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月14上午,各个小组进行了精彩的课题论证环节。</p> <p class="ql-block"> 3月14日下午,瞿剑宛老师讲授了《向美而行:用画笔讲好时代故事》。聆听后,我想用“震撼、启迪、传承、践行”四个关键词,与大家分享聆听专题讲座的感悟。这不仅是一堂美术教育课,更是一场关于教育初心的精神盛宴。</p> <p class="ql-block"> 震撼:以笔传神,诠释教育匠心</p><p class="ql-block"> 讲座伊始,瞿老师用四幅人物速写瞬间点燃全场。寥寥数笔间,人物神态跃然纸上,既展现艺术家“以形写神”的深厚功底,更让我们直观感受到“观察力是美术教师的生命线”。这不仅是美术功底的展现,更让我明白:观察力是美术教师的“显微镜”,造型能力是传递美育的“金钥匙”。瞿老师用行动告诉我们:“笔尖的温度,源于对生命的凝视。”</p> <p class="ql-block"> 启迪:画笔笔绘就教育人生</p><p class="ql-block"> 一帧帧画面无言的凝聚了瞿教授如何用生命和激情去创作,如何用画笔讲好七个故事,给予我们灵魂的深刻的触动与震撼,为我们诠释了什么是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更为我们立体呈现了新时代美术教师的信仰、情怀及责任担当。</p><p class="ql-block"> 他结合三十年从教经历,将名师成长路径拆解为六个维度:既要像航海者般胸怀教育理想,又要如匠人般深耕课堂;既需在反思中突破瓶颈,也要借团队之力协同共进;更重要的是永葆进取之心,把社会责任融入教育血脉。“优秀教师不是知识的搬运工,而是点燃火种的牧羊人。”这句箴言,让我重新审视教育的真谛。</p> <p class="ql-block"> 传承:三代接力,赓续美育星火</p><p class="ql-block"> 最令我动容的,讲座中梳理的上海市美术教研员师承脉络:从瞿剑宛到徐韧刚,再到顾正豪,三代教育人的接力传承,恰似生生不息的美育火炬。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不仅是技术的传授,更是情怀与信仰的延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践行:让美育之光照亮未来</p><p class="ql-block"> 《荀子》有云"与凤凰齐飞,必是俊鸟;与虎狼同行,必是猛兽",在瞿剑宛教授的引领下,我们当以"心中有美、有光、有梦、有爱"的赤诚之心,共同诠释美育的至情、至味、至美。正如新密市教师发展中心李项英老师所作的藏头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瞿</b>地新程启浩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剑</b>锋破雾志如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宛</b>然阔步前行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拓</b>土开疆不畏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荒</b>莽披荆寻大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者</b>般坚毅梦终圆。</p><p class="ql-block"> 这首暗藏"瞿剑宛拓荒者"的匠心之作,既是对瞿老师三十年深耕美育的礼赞,亦是对新时代教育者使命的注解——当以开拓者之姿破荆棘,以传灯者之志续薪火,让美育星光照亮每个孩子奔赴理想的前路。此刻,我们接过的不仅是画笔,更是赓续文明血脉的精神火炬;我们描绘的不仅是画卷,更是培育民族未来的精神图腾。</p> <div style="text-align: right;">文/王娟</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图/张鹏鹏 龚昕</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审核/李艳</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审发/李项英</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编辑/孙志亮 石兴玉</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