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的坐骑

西风文艺

<p class="ql-block">文/段金泉</p> <p class="ql-block">昨天,一篇《从退休骑三蹦子说开去》的文章,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朋友圈激起层层涟漪。文章的作者,是原兰州军区装备部部长李建印将军。</p><p class="ql-block">品读将军的文章时,往昔曾经目睹过的一幕,如电影画面般清晰地浮现在眼前。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周末上午,我到李将军居住的小区办事。在一幢楼的门前过道旁,看见有人正在专注地摆弄一辆三蹦子,近前才看清原来是李将军。</p><p class="ql-block">“首长,您这是……”我满脸疑惑地问道。将军见我纳闷,脸上露出一抹坦然的神情,他站起身,轻轻掀开防风帘,而后拍了拍车座,笑着说:“这就是我的新坐骑,现在每天就靠它接送孙子上学。”</p><p class="ql-block">这时,站在一旁的将军夫人轻声低语,话语中透着一丝无奈:“总有人笑话他,说他骑这样的车有失身份。”将军听后,爽朗地笑起来:“这有啥,我觉着挺方便,又不是啥丢人的事儿。”他说话时,眼睛微微眯起,额头上的皱纹如同岁月镌刻的纹路,尽显从容与豁达。</p> <p class="ql-block">我熟悉李将军的过往与辉煌。他在祁连山下的某坦克师奉献大半生。遥想当年,他从一名普通士兵起步,一步一个坚实的脚印,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与过人的智慧,最终成长为指挥千军万马的师长,而后又在大军区机关担任要职。曾经,他驾驭的是数十吨重的钢铁巨兽,指挥的是浩浩荡荡的钢铁洪流,那是何等的威风凛凛。时光流转,如今退休后的他,却欣然地骑着三蹦子,每日早晚穿梭在城市的街道,接送上学的孙子,沐浴着平凡生活的温情。</p><p class="ql-block">“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句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理想人格的经典名言,在将军身上得到了独特而深刻的体现。从乘坐专车到驾驭三蹦子,表面上看,这仅仅是交通工具的“降级”,但深入探究便会发现,实则是其精神世界的升华。</p><p class="ql-block">李将军坦言:“官位是国家的,事业是大家的,职责是公家的。”这份对权力本质的透彻认知,让他能够坦然地“洁身自家,回归小家,乐呵全家”。历史上,范蠡功成身退,泛舟五湖;张良追随赤松子游,远离尘世纷争。这些典故在当今时代,于李将军身上有了新的注脚。不同的是,李将军并未选择传统文人归隐山林的方式,而是以一种积极的姿态,融入到市井生活之中。</p><p class="ql-block">在当代社会,“退休综合征”——失落、抑郁、与社会脱节,如阴霾般笼罩着不少退休官员。然而,在李将军身上,却全然不见这些消沉的影子。相反,他在买菜、购物、取快递以及与保安亲切打招呼等日常琐事中,寻得了新的生活节奏。这种强大的适应能力,不禁让人联想到苏东坡在贬谪生涯中,不仅发明了流传千古的东坡肉,还创作出诸多文学佳作。李将军将接送孙辈视作“锻炼身体”,把处理退货当成“熟练路数”,这种将平凡生活艺术化的能力,无疑是中国文人“生活即修行”传统的生动延续。他没有因权力的失去而感到空虚,反而在家庭角色中寻找到了新的价值实现途径——“过去忙于工作,欠了儿子不少,现在还给孙子”,言语间满是对家人的愧疚与疼爱。</p> <p class="ql-block">在功利主义甚嚣尘上的时代,李将军的“小账哲学”显得尤为珍贵。他精确地计算骑三蹦子节省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甚至还风趣地考虑到“说不定未来还能收点利息”。这种精打细算绝非吝啬,而是源于他对生活资源的尊重,以及对生命时间的珍视。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能从这种看似琐碎的计算中,体会到生活的乐趣,感受到“七八十个小时重归于己”的喜悦。这让人不禁想起曾国藩在家书中对日常开支的详细记录,或是梁启超在流亡途中仍坚持记账的习惯。真正的智者,从不因事小而轻视,反而能在细微之处,彰显出非凡的精神境界。</p><p class="ql-block">李将军在文章中写道:“咱在公家大场子耍过拳脚,回归自家小地方也能显出身手。”这句话,道出了角色转换的核心智慧。许多官员退休后难以适应新的生活,究其本质,是将“官位”与“自我”过度认同的结果。李将军显然很快就适应了新“角色”:官位不过是人生某个阶段所扮演的角色,绝非一生的身份。他骑三蹦子时的自在洒脱,开坦克时的专注坚毅,本质上是同一个体在不同情境下的自然表现。这种角色分离能力,使他避免了权力对自我的异化,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自我认知。</p><p class="ql-block">从坦克到三蹦子,这两种交通工具的对比,极具象征意义。坦克,无疑代表着力量、威严以及国家意志,它是战场上的王者,承载着使命与荣耀;而三蹦子,则象征着平凡、实用以及市井生活的烟火气。将军能够“比当年开坦克轻生、自然、节约、环保”地驾驶三蹦子,这表明他已然实现了从“体制内身份”到“社会化生存”的顺利过渡。这种过渡,绝非简单的身份转换,而是他将家庭幸福、个人自由置于世俗评价之上,在平凡生活中寻找真实自我的完美实践。他的坦然,不仅源自孙辈“坐上挺拉风”的认可,更源于内心对自由生活的真实享受。</p><p class="ql-block">“莫说待遇高与低,无非生活从头来。”在这个追逐名利、崇拜权力如狂潮般的时代,李将军显得格外清醒。权力大小,绝不应成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尺度。当某些人还在为级别待遇而斤斤计较时,他早已将“社稷永存骨髓里”,并在日常生活中寻得了“曲江接阳守时序,长安送晚得自在”的节奏。这种境界,令人不禁想起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只是李将军的表现形式更加入世,更加积极。</p><p class="ql-block">李将军退休骑三蹦子,最令人动容之处,在于他为我们展示了一种健康的老龄生活可能性。李将军并非被动地接受退休生活,而是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创造着新的生活意义;他没有沉湎于过去的辉煌,而是用心享受当下的平凡;他没有将自己封闭在特权阶层的小圈子里,而是热情地向普通人的生活敞开怀抱。这种姿态,对老龄化日益严重的中国社会而言,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退休,并非生命的终结,而是另一种精彩生活的开端;衰老,也绝非价值的衰减,而是生命可能性的重组。</p><p class="ql-block">将军退休骑三蹦子,其意义不仅适用于退休官员,对每个现代人都有着深刻的启示。在职业身份日益碎片化的今天,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面临角色转换的挑战。那么,如何在变化中保持自我连续感?又如何在失去某些社会标签后重建生活意义?李将军给出的答案是:回归本真,在平凡中发现价值,在束缚中创造自由。</p> <p class="ql-block">从开坦克到开三蹦子,变的只是交通工具,不变的是那份认真生活的态度。骑三蹦子的将军之所以令人敬佩,正是因为他脱下戎装后,显露出来的那颗平常心——不依附于外在评价体系,而是建立起内在价值尺度;不迷恋舞台中央的聚光灯,而是享受生活本身的丰富质感。</p><p class="ql-block">当李将军骑着三蹦子悠然穿行在西安街头时,或许比坐在豪华轿车里更接近生命的本真状态。这位曾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如今娴熟地驾驶着价值五千元的三蹦子,仔细计算着每天四元钱的电费开销,欣然享受着保安一声“叔叔好”的问候。这种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的从容转身,不仅展现了一个退休官员的生活智慧,更是一种生活哲学的象征:它代表着简单、实用、自由和接地气的生活方式。它也告诉人们:真正的尊严,不在于外在身份的显赫,而在于内心对生活的热爱与接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