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小楼春秋》序言</p><p class="ql-block"> 董三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因为爱</p><p class="ql-block"> ---一位清河新移民的清河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谨以此书,献给清河这片土地 ,</p><p class="ql-block">和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 。</p><p class="ql-block">并向光荣的毛纺产业工人,</p><p class="ql-block">表达崇高敬意。 ”</p><p class="ql-block"> 看到徐庆源老师的书《小楼春秋》扉页上的这句话,想先对徐庆源老师表达敬意。</p><p class="ql-block"> 几年前,“清河故事馆”首倡之时,有幸和故事馆执行人周挺老师一起梦想并兴奋过。当时,曾经自揣周挺老师天马行空般的创意怎么落地?直到有一天,周挺老师忽然神神秘秘地告诉我“我挖到了几个老宝贝!”他非常兴奋我亦释然。徐庆源老师就是“老宝贝”之一。</p><p class="ql-block"> 徐老师并非清河的原住民,退休后移居清河,却很快对清河产生了故乡般的偏爱和眷恋。他散步清河边,会赞叹清河日出的美。参加社区活动,会感慨社会组织的温暖。他的字里行间、言谈举止,展露的都是对“夕阳无限好”的满足,都是“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恬淡。我作为一名三十一年清河籍龄的老清河移民,作为在清河街道办事处工作二十余年的政府公务员,从徐老师身上感受到了因为爱而内生的无限活力,故纸堆中抽丝剥茧的耐心,忘我写作的苦功夫,钦佩。</p><p class="ql-block"> 徐老师热爱写作,长期以来养成了严谨细致的文风,强化了“发现”和“记录”的习惯。偶然的机会,他和清河故事馆“遇见”,对新故乡的兴趣与日俱增,对清河历史文化的探究一发而不可收,穷经皓首五年,十二万字的《小楼春秋》通过他手机打字诞生。</p><p class="ql-block"> 《小楼春秋》挖掘、整理、记录、撰述了清河地区毛纺产业从清末产生到今天的发展路程。有史实的严谨考究,有资料的有序整理,有当事者口述的记录,有历史传说的故事勾勒,图片珍贵丰富,语言朴实无华,可谓清河百年毛纺资料之大成,读来令人耳目一新,深受教益。</p><p class="ql-block"> 清河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至今遗迹可寻的有汉城墙遗址,有明清皇帝出警入跸的广济桥,有詹天佑设计的京张铁路“清河火车站”,有保定陆军学校的清河分校,有错落分布的旗、营、屯、拨遗迹,有民国时期燕京大学开启的“清河实验”。当然,最能引发清河人心灵共鸣的还是清河毛纺织产业的兴衰,丝绸厂、染织厂、毛巾厂、长毛绒厂等等名字记录了多少人的青春,更遑论影响力卓巨的三毛厂(清毛、北毛、制呢)。</p><p class="ql-block"> 无边落木萧萧下,多少荣辱俱往矣。这是清河毛纺工业的宿命,是清河历史的写照,更是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清河社会的缩影。正像书中所提,“一座小木楼,半部清河史。百年风雨路,世代毛纺情”。《小楼春秋》抓住了清河人心中的柔软,写尽了徐庆源老师心中对清河的爱。</p><p class="ql-block"> 1991年8月,我分配到清河的工厂工作,成家立业未离开清河半步。由于从事宣传工作的原因,我对清河历史文化也很有兴趣,也曾尝试写点小文,但都是浅尝辄止。与徐庆源老师认识以后,相较徐老师的毅力,深感惭愧,由衷地向徐老师表达敬意。</p><p class="ql-block"> 高攀一下,我和徐老师一样,都是写作的业余爱好者,都是历史文化的业余爱好者。因未受过专业训练,我们的写作功底不深,考究功夫不硬,写成的东西难免存在丝丝公文的痕迹,可谓“苔花如米小”。尽管从没有“也学牡丹开”的想法,但如果“遇见”者能把它们当作茶余饭后闲聊的佐料,倘能对清河历史文化心生一点点兴趣,我们就满心欢喜、满怀感恩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2年11月写于清河大厦</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