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珙桐大槐树寻根问祖记<br>       暮春时节入晋南,珙桐花落如雪,覆于洪洞古驿道。枝头白鸽状的花苞随风振翅,恍惚六百年前离散的先民魂灵,悬在时空褶皱里寄不出的家书。<br>一、树瘿里的户籍黄册<br>       老槐已非原木,三代树身皆在碑亭中封存。我以掌心贴第三代槐树皴裂的树皮,竟触到密密麻麻的凸起——那些深嵌在年轮里的名姓籍贯,分明是《明太祖实录》中“迁山西泽、潞之民无田者,令往彰德、真定诸处闲旷之地”的残片。祭祖堂前香火缭绕,某块姓氏木牌突然跌落,露出背面的潦草刻痕:“永乐八年,枣强迁青州王氏族裔立”。<br>        古大槐树遗址处,暗红根系如血脉破土而出。导游举激光笔虚点虚空:“此根向南七尺埋着宋元瓷片,向北五丈掘出万历铜钱。”光斑游移间,我仿佛看见洪武三年的春霜里,移民官将花名册塞入树洞,青苔自此在宣纸上漫漶成族谱。<br>二、珙桐花下的脚趾传说<br>        洪洞移民博物馆内,玻璃展柜锁着十数枚灰褐趾骨。解说词写道:“复形甲遗传密码证,小趾甲分瓣者多为大槐树后裔。”我低头看自己双足,甲面纵裂如古陶冰纹,忽觉基因里沉睡的密码被珙桐花香惊醒。<br>        后山珙桐林中遇王氏老翁,其持族谱抄本立于花荫:“洪武二十一年七月初九,我祖兄弟三人系红绳于此,约‘鹳鸣三声各西东’。”言罢指某株珙桐根部,土中半露半截拴马石,凹槽纹路竟与展柜中移民绳结遗痕暗合。风过时,满树白花化作千万只信鸽,羽翼间抖落枣强方言的残韵。<br>三、移民签里的时空褶皱<br>        广济寺遗址出土的“迁民签”复制品,竹签上烙着“冀州南宫县二户”。我以指尖摹写碳化字迹时,寺檐铁马突然齐鸣,签筒在展台上无风自动。电子屏瞬时跳出的三维族谱图中,某支红线蜿蜒穿鲁、皖、苏三省,终在珙桐林北侧的枣林沟凝成红点——恰是我背包里泛黄家书记载的始迁地。<br>       在“背手行走”雕塑群中,见一老妪以红绳系珙桐枝条。问之,答曰:“每岁清明代皖北族人系之,老辈说背手行路之习,实为防绳索捆绑时反手解结。”其腕间银镯刻“木本水源”四字,与移民碑廊某块清代捐修碑题额如出一辙。<br>四、子夜祭槐时的血脉共振<br>        是夜留宿古槐民俗园,忽闻三更鼓响。推窗见月下人影幢幢,竟是数百人身着各地民俗服饰,持黄纸灯笼绕三代槐树徐行。河南梆子、山东琴书、江淮花鼓调在珙桐林间碰撞,最终融成带山陕腔的《寻根谣》:“左手槐叶右珙桐,掌纹里淌着漳河水……”<br>  祭文吟诵至“维我有明,迁民实边”时,我的小趾甲突然刺痛。仰望古槐枯枝,竟见嫩芽于千年木心中迸发,珙桐花瓣与槐树新叶在空中交织,恍若洪武年间的红绳与DNA双螺旋缠绕升腾。</h3>  <h3>拍摄于2024年8月11日,<br>创作于2025年3月28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