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22日下午,我匆匆忙忙从江北父母家,乘地铁六号线再换乘十号线,一路奔跑着,赶去渝中区的枇杷山书院,参加了由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庆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市文物保护志愿者总队承办、由重庆工商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生导师郑敬东教授主讲的“关于在重庆创建中国抗战文化城的思考”专题讲座。郑教授是国家三级教授,曾任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兼任重庆市三峡文化研究会、重庆市巴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是我国长江三峡文化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著作颇丰。我也是早有耳闻,算慕名前往聆听讲座。</p><p class="ql-block"> 讲座主持人、重庆市文物保护志愿者组织的负责人冰锅在开场白中强调,今年是我国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纪念年,文保组织2025年开年至今已先后组织了3场有关抗战历史与文化方面的讲座,希望进一步挖掘重庆的抗战文化历史,做一些铭记历史、打造重庆抗战文化名城、弘扬中华民族“保家卫国、殊死拼搏奋斗”等抗战精神的有意义的事情。讲座中,郑教授用家乡话,<span style="font-size:18px;">提纲挈领、</span>有理有据的介绍了建设“中国抗战文化城”的目的、意义、选址、规划、内容等思考与设想,旁征博引,内容丰富,资料翔实。从讲座中得知,抗战八年,在当时首都南京沦陷后,重庆作为中国战时首都(陪都,1937.11.20~1945.5.5),接受了来自全国政治、经济、军事、实业、科技、教育、文化、艺术等各行各业的民族精英、各民主党派(全国8个民主党派中的4个,都诞生在重庆)、群众社团领袖与社会贤达,可谓人才汇集、人文荟萃,留下了许多抗战建筑遗迹与文艺作品。如郭沫若、曹禺、田汉、阳翰笙、吴祖光、老舍、夏衍、徐悲鸿等著名作家、诗人、画家包括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等,都在重庆创作出了名垂千古的戏剧、小说、电影、诗歌、绘画等艺术作品,毛主席大气磅礴的不朽诗篇《沁园春.雪》也是在重庆写就的。当时的重庆,在全球都有极高的知名度,成为与莫斯科、伦敦、华盛顿齐名的四大反法西斯的英雄城市。直到现在,重庆仍是联合国总部中国版图上标出的四大城市之一。截止目前,全市762个抗战建筑遗迹中,尚存395处,各种与抗战有关的文献资料(历史档案、报刊图书、文艺作品等)也数以万计,难以计数。如何综合利用好这些抗战历史文化资源,在重庆规划建设好“中国抗战文化城”,郑教授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与设想,比如建设抗战文化城、抗战历史博物馆等。</p><p class="ql-block"> 一个半<span style="font-size:18px;">小时的讲座结束后,听众们纷纷提问,郑教授一一回答,</span>与感兴趣的历史文化爱好者们就抗战文化内涵、抗战文化城建设项目的选址、经营范围、如何落地等等,进行了充分交流和探讨。<span style="font-size:18px;">郑教授还回答了听众提问,讲解了重庆革命文化、巴渝文化、红岩文化、统战文化、三峡文化、移民文化等文化内涵、交叉、传承与发展等情况。交</span>流过程中,我们无不为重庆文化学者<span style="font-size:18px;">教书育人、热爱家乡、无私奉献、大爱无边</span>的家国情怀和赤子情怀所感动。最后,郑教授还为听众们签名赠送了由自己主编的学术专著《长江三峡交通文化》一书,让与会小伙伴们感觉幸福来得太突然了,真是收获满满、满载而归。这本20年前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内容丰富,与此书相伴出版的还有由郑教授主编的《中国三峡文化概论》《长江三峡旅游文化》两部专著,感觉真是不虚此行。</p><p class="ql-block"> 另外,还有一个小插曲,在我去听讲座的路上,在拍照时,与用拉杆箱提着重重专著的郑教授偶遇,我帮着老师提了一段路的箱子,与和霭可亲的郑教授有过小小的亲切交流,非常感谢感恩大师们将一生的历史文化研究成果无私奉献给大众并希望代代传承的做法,让更多受众获益、社会更加文明进步、和谐安宁,这应该就是伟大的志愿者精神:志愿服务,无怨无悔矣!我想,以郑教授为代表的各位利用周末讲座进行志愿义务开展文化服务的大师们的人格魅力与做法,就是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楷模。附图部分由其他文保志愿者所拍,在此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