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福幼儿阅读(29):不妨读一本两本儿童心理学

阿福

<p class="ql-block">到了这个时候,你不妨抽出一点时间,少看一点手机,读一本两本大部头的儿童心理学。一是你有主动关注的兴趣,二是瞧一瞧以前你哪些事情做对了哪些事情错得离谱。这回去少年儿童图书馆借书,借来了桑特洛克、德卡德、兰斯福德三人合著的第15版的《儿童发展》。这本书分不同的主题,如身体、知觉、认知、智力、语言、情绪等等,从胎儿讲起,讲到幼儿,讲到学龄前儿童,一路讲到青少年。这里有重要概念、经典理论、最新学术动向,叫你耳目一新。很多不够明白的事情,读了它就会有清晰认识。</p><p class="ql-block">在阿福所述幼儿阅读训练阶段,为何小孩每个字都认识可就是读得慢读得吃力?这是因为三岁半小孩词汇量不够,他看到新词汇有目不暇接的紧张感。就英语国家而言,《儿童发展》认为,通常2岁儿童会说200个单词(即词语),6岁为14000个,11岁为40000个,并就此引用了英国博物学家约翰·雷的一句话:“儿童学习词汇就像鸽子啄食豌豆一样容易。”</p><p class="ql-block">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词汇覆盖面往往狭窄单一,唯有阅读,并逐步扩大阅读面,才能让小孩拥有足够的词汇量。词汇上去了,阅读就会轻松,原本读一句话会停三次,现在读了三段话才停一次。也就是说,到了阅读训练阶段,对小孩而言,生字不再是一个重要问题,而且每日碰到的生字越来越少,熟悉新词语,则成了重中之重。</p><p class="ql-block">这时候,你给小孩读一个新读物跟小孩自己读,几乎是等效的。最有效的形式是,你读一段,小孩读一段,好像接力赛,一本书,两本书,尤其是儿童绘本,一会就读完了。这时候,你的重点要放在词汇上。这时候,小孩会更多问你这是什么或什么意思。如果他问得少,你要从读物中拎出几个新词语问一问他。</p><p class="ql-block">我家小女孩问,(千字文中的)果珍李柰什么意思?老家伙说,古代的中国人觉得李子和苹果是最好的水果。菜重芥姜呢?古代的中国人喜欢吃辛辣味的芥菜和生姜,口味重。老家伙问,(唐诗里面的)言师采药去的言是什么意思?小女孩说,言是语言呀,说话呀。(千字文中的)鳞潜羽翔呢?不知道。鳞指鱼,羽指鸟,鱼在水底下游,鸟在天空上飞。</p><p class="ql-block">就这样来,轻松自在,举重若轻。你可能会说,这些个词语,连我自己也不懂,怎么办?为了你的孩子,查一查字典词典,百度一下,并不烦难。如果你本人读过大学,那就不在话下。</p><p class="ql-block">语言文字跟数学不同。依《儿童发展》所说,前者叫发散思维,其解释或答案并非唯一,你可以这样说,也可以那样说,都没问题,而后者叫聚合思维,答案是唯一的,三加二只能等于五。读书时,你按你的理解讲,小孩按小孩的理解讲,没有标准答案,不必让小孩背你的理解。你或你小孩若理解错了,发觉后立刻改正。如果你们拿普通话来读,拿方言来解释,那就更理想。因为这样做,孩子就不会背字典词典,而是必须用自己的话来讲。只有这样,才是真正有理解,真正有掌握。学校考试往往有一个标准答案,老师要学生只字不差地背出来,写到考卷上,这是对小孩智力发展的严重残害。教不严,师之惰,拿标准答案衡量小孩的语文水平,是语文教师的偷懒行为。你对你小孩了若指掌,不用出卷子考他。</p><p class="ql-block">这时候,小孩自己读一本书,随他怎么读,一气读完当然好,只读了一页两页也无妨;读得快,读得慢,全无所谓。而你给小孩读,就有相当的讲究。如果要小孩熟悉其中的生字,你就读得慢一点,咬字清楚。如果要小孩熟悉词语及词语间的连接,那就读得快一点,甚至有时把你的最快朗读速度拿出来,只要小孩不嫌你读得快就行。在这里,我们要训练小孩的识别速度和阅读速度。阅读速度上去了,读东西读得流利了,才算真正会读书了。</p><p class="ql-block">有一个重要问题我们往往不够明确。《儿童发展》认为,英语国家的小孩,要到四年级至八年级才重视读物内容。这个说法符合我们的观察,小孩最初的阅读,其精力主要用在生字和词语的识别上,无暇顾及读物内容。只有他对这个读物熟悉了,烂熟于胸了,才会问这是什么意思那是什么意思。学校的现行语文教学,往往是老师要求学生认识新课文里面的每一个生字,并理解每一句话,不然不给一百分。这种做法极不科学,也不人道,因为它只对老师有利,方便评价学生,而对学生的学习,有百弊而无一利。幸好,你对你小孩不会这么严酷。不要讲小孩,即便成人,你对某一句话或某一本书的理解,也往往有过由浅入深的翻来覆去的琢磨。所以,阿福认为,在幼儿阅读训练阶段,小孩不必读懂课文中的每一句话。他想知道的就告诉他,被他忽略的就随它去。</p><p class="ql-block">那么,是否,我们对小孩的识字和阅读就没有标准来衡量?NO,小孩这个字也认识,那个字也认识,你没专门教过的也认识,小孩这样的进步,你每天都会看到。你小孩第一次自己读鹅妈妈就一口气读了36首,第一次自己读简体繁体新国文就一口气读完第一册的五十课,这都是综合阅读素质的重要表现,你对此不会没感觉。</p><p class="ql-block">《儿童发展》讲到了一个我们陌生的而学者熟知的概念:鹰架。在这里,架是支撑或支持之意,是指你给你小孩的具体帮助。这本书在分析维果斯基的跟皮亚杰的两个理论体系时指出,这两位顶尖儿童心理学家都认为“教师是促进者和引导者,不是指挥者”;维果斯基强调教师“应当为儿童创造许多与教师和能力较强同伴一起学习的机会”,皮亚杰则强调教师“应当为儿童探索世界和发现知识提供支持”。这里的机会和支持,就是学者所说的鹰架。</p><p class="ql-block">你对你小孩的引导和支持,始终在一个调整过程中。你给你小孩的学习难度,应该难易适当并不多不少。若难度过大,小孩容易退缩,失去学习兴趣,甚至出现厌倦情绪。若难度太低,则浪费小孩的潜在智力,而且容易滋生骄傲情绪。这样的不断调整,往往越发精细,不是定了一个方向一直往前走这么简单粗疏。你的眼睛,应始终盯着你的小孩而不是只看教科书上怎么讲。你是一对一教你小孩,这跟一个教师在课堂上拿教案教一群学生完全不同。所以,小孩最初的识字课本,要你自己来编写。</p><p class="ql-block">老家伙最初的想法是,让我家小女孩读几则民国小学新国文课文,粗浅了解文言文即可。因为有唐诗及成语的铺垫,应该没啥问题。后来呢,发觉这套新国文由浅入深,小孩容易接受,不像现行小学语文的第1课文言文就倏地跳到艰深的宋史上去,于是决定要小孩从第一册读到第六册,拿它给小孩的阅读训练画句号。</p><p class="ql-block">这个调整,完全基于你对自己小孩的观察和理解。而你的支撑或支持,并非始终强大牢固。有时候,你要撤掉梯子,让小孩自己往上跳。读新国文也好,读美国小学课本读本也好,甚至读繁体字的线装本,都是要小孩自己读第一遍,一改从前的你读他跟读为他读了你再读。其理由,一是给小孩增加阅读难度,二是唤醒小孩内在的责任感。《儿童发展》着重讲到了小孩对照料者的依恋,让他依恋及不给他依恋,全在你的有效调控中。</p><p class="ql-block">《儿童发展》还讲到一个概念:共享阅读。你和你小孩同读一本书,往往,这是越来越多的情况,你自己对这本书也非常陌生,你跟你小孩平起平坐。你们一起阅读,一起讨论,彼此贡献自己的发现和理解。有时候就会越扯越远,你根本就不知道这是你在启发小孩还是小孩在启发你。另一个问题是,你要小孩对读物中的词语或内容有更深的记忆,你就要尽量联系你们的日常生活,让小孩摸得着看得到。</p><p class="ql-block">鹅妈妈里面有一则童谣是“树上的核桃”,全文是:“像丝绸一样软/像牛奶一样白/像胆汁一样苦/外面裹着一件厚厚的绿衣服。”没等你读完,我家小女孩就叫起来,这不应该呀!在她的认知里,核桃里面哪会有丝绸一样的东西。正巧家里有纸皮核桃,一捏,壳碎了,这核桃衣像不像软软的丝绸贴在核桃肉上?这个核桃肉是不是白色的?小女孩又叫起来,这核桃不苦呀,也没穿绿衣服。于是你说,注没注意到,人家讲的是树上的核桃,它还在树枝上挂着呢,还没成熟,它的仁肉发苦,它的硬壳外面包着一层绿壳子。来,我们一起看手机上的图片和视频。</p><p class="ql-block">意犹未尽,你拿来胡桃钳给他看。胡桃就是核桃,古人把北方或西方称胡,所以有胡桃、胡琴、胡麻、胡杨、胡笳、胡萝卜等等名称。小孩有兴趣听你扯,就把文字工具书拿过来,甲骨文启蒙书里面没有这个胡字,画说汉字里面有,瞧,第二册,第38页。你看,“胡字本义是牛颈下垂的肉”,这块赘肉上有长长的毛,这是胡子的来历。你再看,“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胡马就是北方人的马,北方人的军队。</p><p class="ql-block">小孩不听你胡扯,你就立刻闭嘴。胡扯的胡,胡闹的胡,是胡字的引伸义。小孩可能会问,为什么胡是月字旁呢?月是肉呀。最早的肉字跟月字差不多,所以月字旁的字,少数跟月亮有关,如期、朝、望等,多数跟肉有关,如肌肉的肌、肚子的肚,还有肠啊胃啊等等。小孩可能还会问,胡笳是什么?这是跟竹箫差不多的一种竹管乐器,是北方人的箫。乐府诗里面有胡笳十八拍,蔡文姬归汉是曹操把她从匈奴人那里赎回来的,华容道是关羽张飞堵曹操对不对……你正讲得来劲时,发觉小孩早就跑掉了,只好打住,停止卖弄。要不然,一个胡扯的胡字,就够你从早上扯到中午。</p> <p class="ql-block"><i>(题图为网络撷取)</i></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