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年纪,不论是可以说说话的朋友还是仅仅认识的点头之交,碰到一起,有话没话,总有几句话。一方面说自己的老,老得不知不觉、老得有些无所适从,甚至老得自己都不相信自己了;另一方方面,又离不开老人的老——不停地抱怨父母的老,或怎么才能理解父母的老。有一位朋友,说他老爹是个典型的另类。不知哪一天,因为什么事,反正他老人家就倚老卖老,摆起谱来了,自以为是太上皇地只管他自己的吃喝拉撒,其实才五十几岁。起初是打牌,把自己做小包工头赚的辛苦钱打完了,不好意思向家里伸手要。老娘也没有钱给他,只好歇手了。还是不闻不问家里的大事小事,一天到晚见不到人影,倒了吃饭的时候准时准点回来了。天气好的时候,会钓几条鱼回来,没有去钓鱼,就是在祠堂里看人家打麻将,与其他老倌哩老妈哩东扯葫芦西扯叶(即瞒天过海、漫无目的地闲聊)。最多村里谁家做好事有酒席吃,他才会去吃个饭,还得家里封好红包先上好礼。一句话,就是“吃【qīa】朝饭不【bē】理朝事”!<br> <br> 这朋友的爹其实还不老,并且这样“吃【qīa】朝饭不【bē】理朝事”已经有很多年了。或说这老人实在有些不负责任,适当的体力劳动一来有利于身体健康,二来可以帮衬子女。做父母的哪个不是做牛做马为子女呢?或说这老先生最聪明,大事小事不闻不问,只求有吃有穿,省了多少心啊!有多少做父母的操劳了一辈子,到老了还总为子女操心这担心那,弄不好还讨子女嫌。或说这样老得“合时”(即符合当下的普遍观念),不给子女添乱就是对子女最大的信任与支持!相比那些老得不“合时”的老人,不但帮不了什么还时不时“扯【cè】烂误”——即闹腾出问题来,要么不注意身体,经常“懂哩倒哩”(即不是这里不舒服就是那里痛),又不配合医生有病治病;要么在外面逞强好胜或爱管闲事,隔三差五有口舌之争,有燥又拿家里人出气;要么死脑筋不开窍,动不动就指责子女这也不是那也不对,特别是在人情世故方面和小孩教育方面分歧大,容易闹矛盾。<br> 因此,在乡村百姓的智慧里,“吃【qīa】朝饭不【bē】理朝事”,或褒或贬,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其本意是:吃了朝廷的俸禄却不关心朝廷的荣辱兴衰。这句具有政治意义的语录怎么演变成了乡村百姓嘴里的俗谚哇,或是流传到乡村的传统戏曲的教化,戏曲人物的形象深入民心;或是乡贤的潜移默化,尤其过去告老还乡的老人不失为乡村文明的传播者与倡导者。处江湖之远的乡村百姓,终究是很难有机会“吃朝饭”、“理朝事”。“朝”者,朝廷也。于是乡村百姓细化这“朝”,可以是一个临时性的集体,也可以是一个稳固的持久的集体。家,应该是乡村百姓眼里最具有共同利益、最具有久远性的集体。所以,“吃【qīa】朝饭不【bē】理朝事”,多半就是批评那些不顾家的人,身体行、有条件,就是“好吃【qīa】死懒”。当然也有可能是贬中含褒,例如生产队集体时期,有个别的生产队干部一些扑在集体,为生产队集体的事操碎了心,而耽误了家里的事,也会被女人嘀咕,甚至公然叫骂男人是“吃【qīa】朝饭不【bē】理朝事”。<br>